基金會是一個最好的傳承家族成就和精神的平臺。
尤其在米國,過去的一百年間,家族基金會數量愈加龐大,成為推動教育、醫療、環保、社區等變革的重要力量。
據米國基金會中心統計,最富有的米國人中,3/4擁有自己的基金會,2/3活躍的家族基金會始建于過去的20年內。從歷史上看,家族基金會都建立于捐贈者的老年和事業晚期,雖然這個現象也存在于近年創立的家族基金會中,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相對年輕的捐贈者也開始創立基金會,同時他們也更直接地參與撥款的分配。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富豪也開始有意向或正在籌建家族基金會,米國家族基金會的模式和治理或可成為很好的借鑒。
這之中呢,有那么幾個家族基金會,在整個米國的上層都是比較有特點的。
比如說,卡內基家。
1911年,米國工業巨頭安德魯·卡內基在紐約注冊成立卡內基基金會。基金會宗旨是“增進和傳播知識,并促進米國和曾經是英聯邦海外成員的某些國家之間的了解。”1919年卡內基逝世前,他本人任基金會董事長兼會長,個人的意圖起主導作用。
內基在致董事會的第一封信中就特別授權董事根據形勢變化安排工作重點。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基金會的工作重點是教育,包括教育普及和提高、推廣先進教學手段、捐贈黑人教育等。60年代末至80年代,傾向于平等和改良。80年代之后,重點在早期教育問題;關注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反對核擴散,防止致命沖突,增進各個集團間了解;防治各種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傷害,包括吸毒、酗酒和少女懷孕等社會問題;在第三世界培訓和開發人力資源。另外還資助一些特殊項目,例如加強美和漢堡(1982—1997)。其中,1997年時任總統克林頓授予漢堡會長米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獎章以表彰其貢獻。目前,基金會董事會主席由Thomas H. Kean擔任。
說了卡內基,再說說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于1913年,由老約翰·D·洛克菲勒創立。創辦資金為一億美元,在紐約注冊。1928年該基金會與創立于1918年的勞拉·斯培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合并。由于老洛克菲勒追加新捐贈,1951年基金會資金達到3億多美元,2000年超過33億美元。
基金會的宗旨只有一句簡單的話:“在全世界造福人類”。
基金會最早選定的重點是發展醫學、公共衛生和農業,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開始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我國始終都是基金會關注的重點,例如在我國建立著名的協和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基金會的領導班子包括會長、副會長、各部門主任,由董事會任命。董事會三年改選一次,會長任期不限,是對決策起決定性影響的人。目前由家族第四代主持基金會,仍堅持最初的捐贈傳統,關注醫療衛生、農業改良、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種族問題、人口和環保問題等。
凱洛格基金會,與1930年,由米國早餐麥片企業凱洛格公司創始人威爾·凱洛格創立,最初名為凱洛格福利基金會,后改為凱洛格基金會。
基金會宗旨在于通過提高知識能力,提供資源來幫助個人、組織社區解決問題,提高生活質量。戰后,基金會從原來的運作型變為純粹捐贈型。基金會將之前的兒童福利項目發展為一般的醫療衛生教育,更重視基層的基本需求。在教育方面,重視基礎教育、公立學校,關注點多放在農村,最早關心社區大學發展。基金會資助方式包括種子資金、獎學金。資助領域包括社區保健服務、家庭和鄰里關系、食品需求和衛生、高等教育、信息服務、鄉村發展等。其中絕大部分資助在米國國內,少量在國外,主要在拉美、加勒比海和少數幾個特定的非洲國家。
福特基金會,1936年老福特長子埃茲爾·福特捐資2.5萬美元成立福特基金會,在底特律注冊。前期覆蓋范圍狹窄,是一個地方小基金會,在此后14年中一共給出1900萬美元,資助內容主要源自福特家族的興趣。基金會成立初期,埃茲爾·福特主事。1943年埃茲爾去世,1947年老福特去世,埃茲爾的遺孀和兒子亨利·福特二世(老福特的孫子)開始整頓基金會。根據羅恩·蓋茨小組提出的蓋茨報告,基金會于1950年改組整頓,后來居上。如今基金會總部設在紐約,由達倫·沃克主事。
基金會宗旨是:“接受和管理資金以用于科學、教育與慈善目的,一切為了公眾福利,此外無其他目的。”
基金會主要關注教育、社會科學、社會改良、種族問題和國際工作,通過出資創辦研究機構、頒發獎學金、向國外派遣專家、捐款、捐贈圖書儀器等方式,向國內外有關組織、研究單位提供資助,以影響米國社會生活、文化教育事業和政府的內外政策。福特基金會對全球問題興趣最濃,相較其他基金會,其國際工作政治性較強。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
1940年,小約翰·洛克菲勒的五個兒子創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以更好地協調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業。它是米國洛克菲勒家族創立的大型基金會之一。創始人包括約翰·洛克菲勒三世、納爾遜、溫斯羅普、勞倫斯和大衛。其中,小約翰·洛克菲勒唯一的女兒—艾比·洛克菲勒·莫茲于1954年加入基金會擔任理事。1951年和1960年,小約翰·洛克菲勒先后向基金會提供數目可觀的捐贈,構成了基金會的原始資金。1999年,基金會與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查爾斯·E.卡爾佩珀基金會合并。截至2015年7月31日,基金會投資資產總額是8.57億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成員一直留在董事會,并在如何安排資助項目中發揮積極作用。目前,基金會由16名理事以及一位顧問理事管理,其中洛克菲勒家族成員占了一半。斯蒂芬·漢茲擔任基金會會長,統籌機構運作。基金會的使命是“幫助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可持續發展以及和平的世界”。資助項目主要圍繞三大主題:民主實踐、建設和平以及可持續發展。雖然資助范圍不限地域,但也設定了三大關鍵地區,以米國紐約市為根基,還包括我國南部以及西巴爾干。
休利特基金會。
1966年,惠普公司共同創始人、前董事長威廉·休利特和第一任妻子弗洛拉·拉姆森共同創立了威廉與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從1966年到1994年,威廉·休利特一直擔任基金會主席。基金會成立后,威廉·休利特的兒子沃爾特擔任繼父母之后的第三位理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威廉·休利特罹患中風,沃爾特·休利特開始主持大局。基金會主要關注四個方向的慈善項目,分別是教育、藝術、人口和環保。基金會撥款幫助研究人員整理馬丁·路德·金的論文,支持老牌藝術團體和實驗劇團,還資助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這被視作“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的先驅。
休利特基金會是威廉·休利特財富的主要承載地,它擁有的資產量曾一度比洛克菲勒基金會還大,是米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一。如今休利特基金會的總資產達88億美元,2014年共資助慈善項目765個,總資助額為3.92億美元。
米爾肯家族基金會。
1982年,邁克爾·米爾肯和洛厄爾·米爾肯創立了米爾肯家族基金會。基金會理事成員主要包括:基金會主席和聯合創始人洛厄爾·米爾肯,聯合創始人邁克爾·米爾肯,執行副總裁和理事理查德·桑德勒,高級副總裁和財務官拉爾夫·費爾曼。基金會主要關注教育、醫療保健、人類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面。其中,基金會設立米爾肯教育工作者獎,獎勵國內杰出教師。設立米爾肯學者項目,表彰在學術、社會服務和領導力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青年。還設立猶太教育工作獎、洛厄爾·米爾肯中心等。基金會主要收入來源為存款及短期現金投資利息收入、投資證券利息和股息,出售資產收入等。
沃爾頓家族基金會。
1987年,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和妻子海倫·沃爾頓建立沃爾頓家族基金會。董事會僅由家族成員及顧問組成,目前由巴迪·菲爾波特主理。基金會的三大目標包括:教育改革、振興阿肯色西北部和振興阿肯色三角洲地區。基金會每年小額捐贈的數目很多,每年有數十所學院、社團劇院和研究所受其資助。沃爾頓家族的絕大多數善款都集中到教育上,除了扶持高等教育,對大學進行捐款外,主要資助初級教育改革。
亨氏家族慈善基金會。
亨氏家族慈善基金會包括:特蕾莎和H·約翰·亨氏三世基金會、H·約翰·亨氏三世基金會和亨氏家族基金會,于1992年合并而成。基金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由特蕾莎F·亨氏·凱里擔任。基金會主要關注人類健康和衰老、環境和女性經濟機會與權利。其常規資助項目包括支持環境研究項目的獎金、女性會議、關于女性退休的研究和亨氏獎。
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由比爾·蓋茨與梅琳達·蓋茨夫婦資助,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基金會以米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為基地,于2000年1月,由蓋茨學習基金會和威廉·蓋茨基金會合并而創立。蘇德斯蒙德-赫爾曼為基金會現任CEO,比爾&梅琳達·蓋茨、梅琳達·蓋茨以及沃倫·巴菲特任理事會成員,把握基金會的發展方向。
基金會堅持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生活權利。在發展中國家,它致力于解決其貧困、疾病問題。在米國,主要關注弱勢群體,確保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我國它最廣為人知的項目是艾滋病防治。基金會目前主要資助以下三類項目:國際發展項目、全球衛生計劃和米國慈善項目。基金會資助依法注冊及其他有免稅資格的非營利組織,不為個人發放資助。
蓋茨基金會實行雙實體結構: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和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投資基金,均屬于免稅的私營基金會,前者致力于解決問題,后者用于管理蓋茨夫婦及巴菲特資產并做好投資,定期將所得投入基金會項目使用。
這些,就是米國近代以來最有出名的十個家族基金,然而仔細看看這些基金會的理念,不難看出,都是些大而化之的理由。什么為了全人類啊,什么為了更美好的而未來啊,口號喊的山響,實際上呢,并不具備任何實際性的意義。最起碼和壹基金或者韓紅基金會這樣的慈善基金相比,這些所謂的家族基金,他們很少會針對個人進行幫助。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很簡單,因為一旦目標定的足夠高大上,基金就有足夠的轉圜空間。
你說我沒有為全世界的教育做貢獻?捐書本算不算做貢獻?普及知識了,怎么能說沒有做貢獻呢?
然而這些家族基金,說白了其存在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家族資本的延續。眾所周知,米國的遺產稅在全球都算是很高的,如果父輩有遺產直接留給孩子的話,最后孩子到手的部分,甚至可能不足原本的一半。直接繼承遺產,是最蠢的方式,那么聰明的方式就來了,那就是基金。
這些家族基金,因為不是公募資金,所以他們的賬目完全可以不公開,不用受到媒體和民眾的監督。大家族的子弟們,通常都會在基金內有一個職務,有了職務,他們就能從基金里開出不菲的工資來。而慈善基金本身存在就可以利用很多法律規定進行避稅和免稅,頂多是每年隨便做點慈善,讓自己這個慈善基金的名字說出去更加符合實際。利用這樣商業的行為,大家族可以將自己的資產順利過渡到下一輩的身上,同時有了做慈善的美名。
國外那么多人喜歡做慈善,不排除確實是真的有愿意做慈善的人,畢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受教育水平高了,思想層面肯定會有所變化,這一點北歐那邊算是比較好的證明。但更多的,其實說到底還是用來轉移資產的,辛辛苦苦一輩子,百億家產,隨隨便便就捐出去了?別說國內這樣的少,國外的也少。所以這些所謂家族基金,慈善是假,資產轉移和過渡才是真。然而就算是當權政府知道這個情況也不會去管,因為這就是游戲規則。
至于說國內,遺產繼承方面倒是沒有這么嚴格的要求,所以國內的家族基金,更多的目的還是統合家族的力量,同時給整個家族增加一些保障,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