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巷的歷史同北京繡花業的發展有關,北京的刺繡稱之爲京繡。京繡的工藝技巧曾借鑑於顧繡。顧繡是指代表顧名世一家的刺繡技法和風格的刺繡品。
明代嘉靖顧名世住在上海九畝地的露香園,家較富庶,妻妾皆工刺繡,繡品精美。他的一位孫媳名叫韓希孟,善畫工繡,摹繡古今名畫,尤爲傳神。顧氏後代繼承此種技法,收徒傳藝,刺繡花鳥、走獸的畫幅、冊頁、手卷,將刺繡品從服飾上的繡花,
發表爲廳堂懸掛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清初,顧名世的重孫女、韓希孟之女將繡花技藝帶到京城,使京繡技藝得以提高和發展。
官辦繡花作坊和民辦繡花作坊,京繡也分官用和民用兩類。由內務府造辦處管轄的官辦繡花作坊,設在前門外南草市一帶,產品也叫“宮繡”,供皇室王府貴爵們服用。
行家們說,宮繡在針法技巧中的特點是,“平金打耔,全面平齊,堆壘有致,棱角清晰”。產品的特點是,“繡工精細,走針層次整齊,串針方向順利,配色協調,富麗大方”。
宮繡是隻求精工細做,不怕費工費時。相傳給皇上繡蟒袍要用一、兩年的時間,袍上的刺繡圖案有定製。如肩擔日月,前星、後山,還有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總稱十二章?;屎髣t是牡丹、百蝶、仙鶴的花紋祺襯衣。臣宰以鳥獸圖案表文武及品級。貴婦繡裙以魚、龍、百鳥朝鳳爲主,挽袖以山水人物、龍風花卉點綴其間。
民辦繡花作坊,多設在永定門外大、小紅門和朝陽門吉市口一帶。不進作坊在家繡活兒的,則有繡花頭人,專管“放活”、“收活”和發手工錢。他們所繡雲荷包、枕頂、褡褳、香袋、眼鏡盒套、鼻菸壺囊、扇套等小件繡貨,集中於前門外箭樓後面甕城內的荷包巷出售。
所謂找貨,就是先從估衣鋪將繡貨拿出來,去尋找買主。繡貨賣出去,再按原議定的價錢付款。如賣價比原議定價高,賺錢歸找貨的人;虧錢則與估衣鋪商量按原價打折扣,行話這叫“砸漿”;如繡貨賣不出去,可將原貨退還估衣鋪。
民國十年前後,原清朝的王公大臣,八旗滿人,爲了維持其養尊處優的物質生活,除賣古玩字畫外,也賣繡花衣物。有的王府還賣大量舞臺戲裝,繡貨充斥市場,比民國初年市場上的繡貨還多,其中不少屬於珍貴文物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但是,京人不認這路貨,認爲是一些繡花估衣,有錢人不買估衣,沒錢人又買不起繡花估衣。當時,講究人不穿估衣,認爲估衣是人們穿過的,也許穿過的人早死,穿死人穿過的衣服不吉利。
繡貨在中國人中賣不出去,有人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到北京飯店和六國飯店去張羅外國人。外國人看各類各色繡貨大感興趣,繡貨的行市逐漸好起來。
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買繡貨出價高,其實從藝術價值上說,他們是用廉價買到刺繡藝術珍品。繡衣、繡片、繡花活計、繡花小腳女人鞋,他們覺得新奇,各色各類的繡貨,都有人買。
銷路打開了,有人發財了,一經傳開,羣起經營。前門外西湖營很快成爲繡貨生意的集中地。因爲那裡靠近估衣市場、估衣鋪。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爲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它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基礎上,吸取蘇繡和廣繡的優點發展起來的。清末時以吳彩霞繡坊的產品出名。主要繡品有百花組成的壽字、掛屏、中堂、喜壽幛聯等。它的特點是絨細溫潤,絨劈特薄,只用三四根絲,穿針較長,花紋平浮,所繡花、鳥、貓、蝶、金魚等圖案,形態生動,正反兩面均可觀賞。二三十年代是繡貨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
蘇繡,是蘇州一帶的刺繡產品。江南蘇州盛產桑蠶,一向有“家家養蠶,戶戶刺繡”之說。刺繡乃蘇州羣衆性的副業生產,它吸取顧繡的優點,創造發展起來。主要繡貨是衣料、掛屏、鏡心,以及門簾、繡花鞋面等。它的特點是針腳短而細膩,絨花凸出堅實耐用。舞臺上的幔帳、桌圍、椅披多用蘇繡。除手繡外,還有“打字”、“拉鎖”、“圈金W平金”、“平銀”多種繡法,製作成的京劇戲裝,在燈光下分外耀眼輝煌。
廣繡,也叫粵繡,是廣東的刺繡品。傳說,宋朝時就有鏡心刺繡,清嘉慶、道光年間有掛屏、團扇、鏡簾、挽袖、褡褳等產品。廣繡是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百鳥朝鳳圖案的高屏風,用絨一二根絲,針角特短,套針極精,繡出的鳥羽,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是廣繡中之珍品。還有的作品只用翠藍一色,風格別緻,具有特色。
刻絲,亦稱緙絲。刻絲的織作方法比繡花更費工費時,是珍貴的手工藝術品,盛產於蘇州。它是用蠶絲織造,織造特點是,以細蠶絲爲經,各種顏色的蠶絲作緯。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故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絲則縱貫織品。古人稱之爲“通經斷緯”的織造特點,又說:“刻絲承空視之,如雕鏤之像,故名刻絲?!?
刻絲是古玩鋪經營的我國古代特種工藝美術品,繡貨鋪經營的大部分是民國年間,蘇州織造的新產品,以新充舊,利大暢銷,當時曾引起日本人注目,他們也仿製中國古代刻絲,銷往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