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

康熙瓷器在工藝上有很大提高,對胎土的要求特別高,所以分量特別重。過去說: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沒有。康熙青花用手一拎,就比較重。它的釉面也顯得非常堅硬,有“緊皮亮釉“之說。這些感覺,要自己去慢慢體會。

天啓、崇禎、順治、康熙,這四朝整整一百零一年。這一個世紀,是西方的資本主義追趕我們的一百年,是我們平穩發展的一百年。我們當時的社會發展在全世界來說,都是空前的、領先的。這一時期的青花,實際上跟社會形態有很大關係。比如過渡期的瓷器,體現出來的思想都比較自由、解放,一切生命的狀態都是呈自由傾向的。這裡以瓷器上畫的鳥爲例,作個總結。

萬曆時期畫的鳥,都是頭衝前,扇著翅膀,像臨終奔命,有點兒說:大明要完了,咱趕緊跑吧!到了天啓、崇禎,鳥就不這麼直飛了,它做自由飛翔狀,上下左右翻舞。它這時候的心態反而輕鬆了,知道反正大明要完了,索性就這樣了,有點兒徹底解脫的意味。到了順治呢,這鳥立刻做回頭狀,飛著還要回頭,少有落在枯枝上的。玩兒大發了,也得坐下來歇歇,溫故而知新,總算找到一個安家落腳的地方。一進入康熙朝,這鳥就肥了。康熙的鳥都是大肚子,按理說那麼大的肚子,根本飛不起來,有點兒養尊處優、貪圖安逸的意思。

萬曆、天啓、崇禎、順治、康熙,兩代五朝,我們從一隻鳥就能看出當時的社會心態。康熙四十年以後,就進入了18世紀,這個世紀就是我們常說的“康乾盛世“。

康熙青花呈一種自由開放的勢態,到了雍正,青花風格突變,一反康熙的青翠,變得規範起來。那麼,風格突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猜想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與政治有關。雍正的吏治在清代官場中力度最大。雍正上臺以後謠言四起,如篡改遺詔等等,使雍正下決心整治康熙晚期遺留的歷史問題,舉國上下大規模清查貪污腐敗、虧空錢糧、假公濟私、結黨懷奸等行爲,雍正要求一查到底。雍正皇帝曾經對怡親王說:“爾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親自查出。“話說得非常重,振聾發聵。雍正這個態度,使清朝吏治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局面。雍正元年正月,雍正皇帝雷厲風行地連續頒發了十一道御旨,進行整頓。這一年,被革職抄家的三品以上的大員數十人,其中曹雪芹家的一個親戚叫李煦,就是因爲經濟虧空而被革職抄家。當時雍正不是很講理,也沒有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你受賄,只要你管轄的這塊地方經濟沒搞好,有虧空,你就革職回家。《清史稿》中是這樣記載的:“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頗增。“康熙晚期的時候,庫銀有七百萬兩;到雍正十三年,也就是雍正去世的時候,庫銀有五千多萬兩,增加了七八倍。

“雍正“這個名字的來歷很有意思:他原來是雍親王,正位爲皇帝,所以叫“雍正“。他強調自己很正,年號代表正統。野史上猜測,說這是他心虛的表現,所以起了這樣一個年號。野史一般都說,康熙的遺詔是“傳十四子“,不是“傳於四子“。其實,這個說法今天很容易解釋,因爲“於“字當時可不是簡化字,是繁體字。另外,皇帝下的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不可能連滿文都給改了。

事實上,雍正是清代最爲勤勉的皇帝,勤政是雍正區別於其他皇帝的一個顯著特徵。縱觀中國歷史,像雍正這樣勤政的皇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雍正在位期間,不巡幸,不遊獵,跟他的父親、兒子都不一樣。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是六下江南,雍正一次都沒出過北京,日理萬機,終年不息。他的勤勉是有數據的,我們僅以硃批爲例說明。所謂硃批,就是皇帝拿紅筆在上面批示過的奏摺。雍正朝現存的硃批奏摺(不是全部),漢文的有35000餘件,滿文的有6600餘件,加起來有41600餘件。他在位十二年零八個月,按天計是4247天,那他平均每天要批10件奏摺,最少寫一個字“覽“,意思是我看過了;最多的,可達萬言。

我說過,藝術的表現一定跟當時的政治氛圍有關。雍正是一個比較刻板的人,他對瓷器產生的影響,首先就表現在官窯畫得很拘謹,很規範。

風格突變的第二點原因,我猜想與他的藝術修養有關。雍正登基的時候45歲,是他一生中的黃金時代,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我們從養心殿造辦處的記事檔中,可以看出雍正的御批要求得非常具體,一個沒有藝術造詣的皇帝是要求不出來的。你自己不高,就沒法要求別人。雍正強調的審美非常高,希望這種審美從外表到內涵是一致的,收斂,不張揚,所以他比較喜歡宋代瓷器。唐英在《陶成紀事碑記》中寫到景德鎮燒造大量仿古瓷器,所謂“仿古“,就是模仿宋代的官窯系統瓷器,比如仿哥窯、汝窯、鈞窯等等。

雍正不太喜歡帶有民間色彩的瓷器。按照今天的說法,他不怎麼親民。在康雍乾三朝裡,兩次有明確文件的親民記錄,一次是康熙,一次是乾隆。康熙推廣《耕織圖》、《棉花圖》,瓷器帶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非常親民。乾隆也推廣《耕織圖》,以及《陶冶圖》,說的是怎麼製陶,這些都有歷史檔案可查。

景德鎮御窯廠到了雍正時期,變得非常完備。康熙晚期的督窯官制度的建立,到了雍正元年得到延續。雍正在位的第一年,就迅速對瓷器做出御批,可見重視程度之高。

雍正青花的風格可分爲兩類,形象地說,是一枚硬幣有兩個面。第一,雍正青花直追永宣青花。我講了,雍正上臺時,他的修養與藝術造詣已經非常高了。他首先對明朝瓷器瞭解得透徹至極,知道明朝瓷器中最重要的青花就是永宣青花,所以他一上來就直追永宣,要把本朝的青花仿得跟永宣一模一樣。雍正也獲得了成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可以亂真。我甚至認爲,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館裡,還有一些被視爲永宣的青花瓷器,有可能是雍正時期仿造的,只是我們沒辦法用肉眼分辨。

比如,有一個青花綬帶鳥紋的大盤,盤子上畫的鳥是倒掛著的,姿態活潑。這件盤子原定爲是永樂的,我就很懷疑。它不是永樂的,而是雍正的,爲什麼呢?有兩點。一、這盤子尺寸很大,直徑將近60公分。從元代到明初,燒造了很多大盤子,甚至有直徑70多公分的,但都有一點兒變形。要知道,盤子尺寸大,一入火,稍微有點兒應力就變形了。但這個盤子非常周正,這是一個工藝上的疑問。二、這隻綬帶鳥的形態不是一個常態,它倒掛著。瓷器一定會受當時繪畫的影響。我們看明代的花鳥畫,最有名的畫家叫呂紀,他畫的鳥都是常態,有的鳥都是呆呆的,比如他畫的山雞,就比較呆;偶爾畫點兒奔跑的,但都是常態。那麼,這隻盤子上的綬帶鳥是倒掛在樹枝上,在追逐一個蟲子。從這個鳥的動勢而言,我就懷疑是清代的。爲什麼呢?清代有一個畫家叫華嵒,華新羅,他畫的鳥都是這種動勢的,非常不常態。後來景德鎮出土了一大批永樂時期的大盤子,沒有一個是這麼畫的,鳥都是很正面的形象。

那麼,文物鑑定給我們的啓發是什麼呢?就是判斷事物要從多角度出發,不能就事論事,要從橫向、縱向,從各個方向比較,才能做出一個終極判斷。

第二,雍正青花的另一風格就是淡描,首先直追成化。雍正淡描青花顯然受萬曆鐵線描的影響。“鐵線描“就是用細線表現圖案畫。比如表現大面積顏色的時候,它不平塗,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畫,形成平塗的概念。

爲什麼不直接畫成平塗呢?因爲平塗需要大量顏料,那時顏料告缺,就以少充多。雍正追萬曆,兩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萬曆鐵線描的目的是爲了省材料。雍正則是爲了雅,並非追求節省材料,而是作爲一個很細弱的表現形式,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種藝術效果,形成一種風格。雍正並不是沒有材料,青花材料有的是,他就是不願意使,一定要把瓷器畫得非常雅。他不用色塊來表現一大片顏色,就是用細線。這種繪法在雍正青花中非常有特點,在官窯和民窯裡都大量出現。

淡描青花所要求的技巧非常高。字寫得不好的人,首先不能寫筆畫少的字,第一難寫的就是“人“字。不信你回家試試,筆畫越少越難寫,筆畫比較多的字就好寫,容易遮醜。這個道理一樣,淡描青花由於筆觸非常少,所以對畫工要求非常高,因爲沒有可遮掩的地方。你沒有功力,就幹不了這件事。

從雍正一朝起,官窯基本形成一個定式。比如賞瓶。賞瓶,顧名思義是賞賚之用,賞人的。賞瓶本來有一個名字,叫“玉堂春瓶“。過去皇上看誰順眼了,誰有功了,就說:“哎,賞玉堂春瓶一對。“底下太監們就傳旨:“傳旨,賞玉堂春瓶一對。“到後來呢,太監當著皇帝這麼說,一轉身就說:“賞瓶一對。“偷懶了,把中間省去了。所以,後來這種專門用來獎掖、賞賚之用的瓶子,就叫賞瓶了。原來的本名“玉堂春“反而不叫了,忘了。原來的名字多富有詩意啊!《清檔·雍正記事雜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將賞用瓷瓶燒造些來。“可見當時賞瓶的用量比較大,雍正有很多事情需要去獎掖官員。你想,皇上送你一對瓶子,擺在家裡多榮光啊。

雍正時期的賞瓶,目前全國就一例,現存廣州文物商店,帶有雍正紀年款。雍正以後,賞瓶大規模生產,保留到今天的也非常多。皇上爲什麼要用青花賞瓶來獎勵呢?首先青花表示清廉;瓶子上畫的是纏枝蓮,也表示清廉。皇上用青花和蓮花,暗示“爲官要清廉“。賞瓶一對,不僅是獎狀,而且是警示。

我在很多年前逛一家商店,看見一個半截的賞瓶,沒脖子,呈一個罐狀。我那時也沒錢,收入很少,就問他:“這個東西多少錢?“他說:“一百二十塊錢。“現在聽起來,一百二十塊錢,不就是吃頓飯的錢嗎?但當時這一百二十塊錢對我來說挺多的。我一開始真不知道它是個半截的瓶子,我就覺得這是一個罐,它那口磨得還很平。後來人家告訴我,上面那截沒了,這就是一個賞瓶的下半截,我那時是第一次聽說“賞瓶“這個詞。可我心想:這個東西是半截的,傷殘了。我就很猶豫。那人就勸我:“這個機會很難得,少了半截,錢還少很多呢!要有個脖子,就值好幾千塊了,這不才一百多塊嗎?“我就是“聽人勸,吃飽飯“,把它買了。

後來我在這個賞瓶上看出了意思。我通過它對賞瓶有所瞭解,就是從根上開始瞭解。儘管它沒有脖子,剩下半截也夠我看的。收藏本身是件內心快樂的事,不必強求,隨遇而安。你碰到的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儘管它是殘的,但它便宜,我買得起;如果真碰上一個完好的,比如雍正的賞瓶,全國就一個,全世界就一個,要好幾百萬,我也買不起,就是看一眼。這種隨遇而安、內心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瓷器生產爲什麼在這時形成一個高峰呢?主要跟當時的督陶官制度有關。康熙中期時,中央政府覺得政權已經穩固了,平定了三藩,收復了臺灣,開放了海禁,這些都表明國家政權非常穩固,這時就開始有心思燒造瓷器,開始關心這件事了。我們一般把康熙統治的六十年,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二十年是一個時期。

清初景德鎮的生產萎靡不振。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開始,對歷史有點兒瞭解的人都知道,這當時對清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景德鎮也受到嚴重的破壞。康熙十九年,清廷把這件事情搞定以後,景德鎮開始復燒官窯。最早應該就是在康熙十九年,御窯廠恢復。這時,政府陸續派督陶官去景德鎮。第一撥人,是康熙二十二年由工部派下去的,這裡面最有名的是臧應選。當時臧應選不是專門爲督窯這件事去的,他管著好幾個省,今天說來是很大的官了,督陶官只是他的一個兼職。但我們可以想象,讓管幾個省的大官,管一件燒窯的事,那說起來燒窯也不是一件小事了,可見皇上的重視程度。

臧應選被派到景德鎮以後,首先明確了中央政府的一個態度,也就是皇上什麼態度。當時御窯廠專門給宮廷提供日用瓷以及藝術瓷,首要是日用瓷。只有生活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你纔會對藝術品感興趣;你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時候,肯定對藝術品一丁點兒興趣都沒有。那麼,御窯廠首先就提供日用品,比如盤子、碗、杯,各種實用的東西,後來才慢慢加上陳設瓷。

督陶官被派到景德鎮以後,立刻就把當地最優秀的工人、最好的工作環境都結合在一起,其推動力量非常大。從康熙十九年起,清廷先後派遣的督陶官不算太少。康熙時期,最有名的就是臧應選、郎廷極。我們將來講單色釉的時候,會講到郎窯。雍正時期,最有名的是年希堯、唐英。唐英是雍正、乾隆兩朝權力最大的督陶官,而且他是專職的,跟臧應選的兼職有所不同。《清史稿》這樣記載:“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官內務府員外郎,直養心殿。雍正六年,命監江西景德鎮窯務。“唐英,唐俊公,他是在旗的八旗人,當時在養心殿值任。雍正六年,把他直接派到景德鎮去了。

唐英這個人,我們應該對他有所瞭解。他的出身是內務府包衣,說白了就是皇上的家奴,16歲就進宮服務。他的出身和少年入宮的經歷,形成了他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的性格。你想,在宮廷裡做事,出身又沒有那麼高貴,所以就形成這樣一個性格。唐英是嚴格按照上方的旨意辦事,皇上讓他怎麼著,他一定怎麼著,甚至要做得更好。他挖空心思,要把瓷器燒好,要取悅於皇上。

唐英到景德鎮的頭三年,就是雍正六年到九年,跟窯工吃喝住都在一起,天天琢磨,終於由一個外行變成內行。乾隆八年,唐英在景德鎮主持繪製了《陶冶圖》二十開,從採石制泥、淘煉泥土到束草裝桶、祈神酬願,整個過程從頭到尾,全部用畫稿呈現。唐英給二十幅畫都題了字,畫不是他畫的,字是他題的。《陶冶圖》把制瓷工藝做了總結,這個工藝不僅僅有工藝學的特徵,還有社會學的特徵。比如最後一個章節就叫“祈神酬願“,其實跟燒造沒多大關係了,就是把瓷器都燒好以後,做很多儀式。因爲燒窯是件很難的事,有時要靠天吃飯,你剛點上火,這邊一下雨,一悶,可能就燒不好了,所以要祈神酬願。所謂“束草裝桶“呢,就是當時的包裝,拿草把瓷器纏得緊緊的,裝到木桶裡,由水路運到北京。今天看,《陶冶圖》是陶瓷工藝中最重要的文獻。

乾隆是清代最有福氣的皇帝,乃至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裡,我覺得他都是最有福氣的,生與死都在最好的年份。那麼,他的福氣體現在哪幾點上呢?第一,他是盛年登基。幼主登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會受很多人的左右,沒有辦法下判斷。乾隆25歲登基,正是人生美好的時光。他一生的體力和精力都非常旺盛,對藝術有所偏好,瓷器尤甚。第二,康熙、雍正兩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乾隆的祖父和父親打下的基礎,使國家強盛安定,所以他有足夠的精力和實力來經營藝術。第三,乾隆皇帝在位最久。他雖然不願意超過他祖父在位的六十一年,但是他做了四年太上皇,一共加起來是六十四年。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活了89歲。還有一點,乾隆是中國歷史上花錢最多的皇帝。他在位時間長,國家富足,能大把大把地花錢。

乾隆說自己是“十全老人“,他有十大武功,六次南巡,經營一個碩大的圓明園,稱爲“萬園之園“,覺得自己守住了祖業。乾隆晚年的時候,在故宮召開千叟宴,全國各地70歲以上有德行的老人,都可以來這兒赴宴。最遠的一位一年前就啓程,爲了吃這頓飯,走了一年到北京,吃完飯走回去,又是一年。這是真事兒,當時從海南走過來就得一年。吃飯的時候,乾隆很高興,看到這麼多老年人,說明國家興旺啊!他對老年人很關心,每人發了一個御賜養老牌,十兩白銀。這塊養老牌是價值連城的文物,但大部分人回去就給使了,花了當銀子用了,如果能留到今天,非常有價值。我曾經見過一塊,可惜沒買。

乾隆當時對百姓的這種養老的態度,跟我們今天很相似。我看新聞裡說,國家又給提高了養老金數額。對老年人的態度,表明了中央政府的態度。

那麼,反映在瓷器上,乾隆和康熙時期有什麼區別呢?到了乾隆盛世,有些改變非常有意思。當時瓷器上最愛畫的畫面是“漁樂圖“。康熙時期漁樂圖,一般都畫捕魚,比如撒網,用各種漁具想法出擊;而乾隆時期畫的漁樂圖,一般都是釣魚,是等待。康熙的時候是享受成果,乾隆的時候是享受過程。

今天很多人也釣魚,但跟二十年前的釣魚一點兒都不一樣。今天釣魚,大部分人都不是爲了“魚“,是爲了“釣“,爲了這個樂趣。二十年前,釣魚還真是爲了“魚“,都是相聲裡說的“二兒他媽媽,拿大木盆來“!目的都是要吃魚。今天不一樣,我的朋友釣完魚就追著我說:“哎呀,我這魚釣多了,都給你吧!“我說:“那你釣那麼多幹嘛?釣多了我也吃不了。“朋友就說:“哎,這不是個樂趣嘛。“他是這個態度,不是想要那魚。歷史上也是一樣,乾隆盛世的時候,釣魚的畫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富足的形態。

我早年買過一個康熙“漁樂圖“的罐,畫面上是很多人站在水裡,手裡拿著一個筐。當時我不明白,看不懂這些人都站在水裡,拿一個筐幹什麼?我是北方人,沒見過南方這種工具。後來我查《三才圖會》時才知道那個“筐“叫“罩筌“,就是一個筐,但兩頭是通的,說白了就是沒底的筐。《三才圖會》上解釋說:“罩則竹編,空其兩頭。“罩筌是竹編的,逮魚的時候往水裡一扔,把魚罩在裡頭,然後用手摸。北方人沒見過啊!所以我看著上面畫著每個人抱一個筐,不知道要幹什麼,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捕魚圖。我剛纔講了,這種捕魚算是出擊,跟釣魚完全不一樣,釣魚的樂趣沒辦法享受。今天的人都願意釣魚,誰也不願意拿一個沒底的筐在水裡咣噹咣噹地抓,那叫減肥。每個人的知識都有侷限,比如我,就不知道南方的事,所以要抓緊一切機會去學習。你看不懂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查,問問別人。也許你的鄰居就是一個南方人,張嘴就說:“這個東西叫罩筌,在我們老家到處都可以見到。“我估計今天南方也不使那玩藝兒逮魚了,所以每一個人的知識都需要一點一滴積累。

再看動物紋,康熙時期畫的動物紋都非常兇猛。比如當時最願意畫的就是一種瑞獸,以麒麟爲藍本。爲什麼愛畫這種瑞獸呢?爲的是祈福,祈求天下太平。當時大部分人是從動亂中過來的,都希望社會安定。那麼,乾隆時期畫的動物都是什麼呢?獅子繡球,百子龍燈,動物的形象都是非常喜慶的。

社會形態的改變,迫使藝術形態的改變。同樣是獅子,康熙時候畫的獅子都張牙舞爪、具有殺傷力;乾隆時候畫的獅子,都像哈巴狗,完全不一樣。康熙時期的瑞獸,表明了社會的一種擔心;而乾隆時期的瑞獸,表明了社會的一種放心,形態上不一樣,內心世界也不一樣。乾隆時期的心態跟今天的社會非常接近,大家心態都比較放鬆,早晨、傍晚,街頭淨有載歌載舞的人,有踢毽子的人,整個社會形態都非常喜慶。而在二三十年前,我們看不到這種社會形態。

乾隆時期的瓷器燒造,達到了一個工藝上的高峰。唐英在《陶成紀事碑記》上記載了在其督陶期間,共仿古、創新五十七種。過去的不說,唐英上任以來,有五十七個品種出現,今天全部都能夠得以印證。儘管唐英盡心盡力,但他還是不能完全滿足皇上的要求。比如乾隆十三年,《記事檔》有這麼一檔:“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監胡世傑傳旨與怡親王、德保:此次唐英呈進瓷器仍系舊樣,爲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皇上說,你送來的東西怎麼還是跟上回一樣,都是舊樣子,我給你的新樣子,你爲什麼不燒造呢?這次的錢你自己出。處罰非常嚴厲。史書上能查到處罰唐英至少有三次,就是讓他個人掏腰包。你想,統治一個國家的皇帝,對燒瓷的事還這麼費心費力。皇帝什麼權力啊?唐英什麼權力啊?他只是一個管燒瓷的小官,雖是一個小官,但皇帝給的權力非常大。對於唐英來說,就是“伴君如伴虎“,恐懼啊,生怕什麼事情做得讓皇上不高興。

唐英從47歲到景德鎮,一直幹到75歲。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召見唐英,把老爺子接到了北京圓明園。乾隆非常高興,當著面就賞賜了,說:“你兒子唐寅保學習瓷務,接你的班吧。“唐英肯定是誠惶誠恐啊!乾隆皇帝當時是46歲,唐英75歲,大乾隆一輩人。唐英知道自己老了,但讓兒子接班,他也害怕。他心說:我都幹了好幾十年了,兢兢業業,膽戰心驚。你還讓我兒子接班,我兒子能不能像我這樣扛住了,很難說。當年夏天,七月二十七日,唐英就奏請退職,他寫了一個奏本給皇上:“奴才犬馬,年齒七十有五,氣血日衰,醫藥不能速效。伏念榷務窯工關係重大,現在雖有奴才兒子寅保隨任幫辦,唯是寅保究系少年,諸事閱歷未久,奴才自顧病事,淹纏一時,猝難痊癒。若不及早奏明,設有貽誤,則奴才負罪益深。爲此據實奏聞,恭請皇上另擇賢員,到關接辦。“

他就說,我都75歲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吃藥也沒什麼效果了。我知道我的責任重大,雖然兒子能幫著我,但我覺得他還年輕,閱歷不高,我恐怕不能很快痊癒,所以只好及早告訴皇上,我不行了,你另選擇別人來接替我的工作吧。八月二十一日,不足一個月,皇上隆恩批準。離職幾個月以後,唐英去世。當時退休制度不健全,唐英幹到75歲。我們今天有多好的退休制度,60歲就退休了。當時是君臣關係,一個督陶官直接跟皇上對話,得有多大的心理壓力啊,但也表明了君王對陶瓷生產的重視。

今天能看到唐英生產的瓷器都有什麼呢?比如上海博物館裡有一個“乾隆五年“的大花觚,落款就是“瀋陽唐英“。國家博物館裡有“乾隆六年“的大花觚,落款也是“瀋陽唐英“。那都是唐英監造的優良瓷器,今天看都是國寶。

瓷器到了乾隆時期,尤其青花,都變成一種熟練製作,工藝上沒有難度了,不需要創新了,所謂創新都是在原有框架之內。工藝越嫺熟,態度就越中庸,顏色也越中庸。

比如乾隆的六方大瓶,是生產得很多的一種官窯。我們都知道,瓷器是圓器,非常容易生產,能拉坯,在轉盤上一轉,就拉圓了。但任何一個不是圓的東西,製作起來都比較麻煩,像六方大瓶,就一定要有模具。有一對青花六方大瓶,66公分高,是德國人瓦德西從中國帶走的,在他們家擱了一百多年。瓦德西,大家都清楚,就是八國聯軍總司令,跟賽金花有點兒關係,或者說賽金花跟他有點兒關係。這個瓦德西當年能挑中這樣的東西帶走,可見它在當時也非常重要。2006年7月12日,這對大瓶在英國倫敦拍賣,拍了70多萬英鎊,合人民幣1000多萬元。

這種官窯是有定式的,有很多一模一樣的,國內也賣過很多。前幾年,北京翰海拍過一個,結果在展覽期間,被一個愣頭愣腦的人打碎了。那天是展覽快結束的時候,事後查看錄像,看到那個人急匆匆地進來了,一看這東西,很高興,大官窯擺在眼前,迫不及待地把腦袋往前一伸,想看仔細點兒。沒想到這瓶子放在玻璃櫃裡,中間還有一層玻璃呢,結果一腦袋把玻璃撞碎了,玻璃又把瓶子切碎了。

我們總結教訓:見到好東西的時候,要抑制內心的激動,一定要謹慎小心。你想,這個瓶子都二百五十多年了,您這一腦袋還沒直接撞上,要是直接一腦袋把它撞碎了,也算光榮,是吧?可你撞到玻璃上,玻璃把它切碎了,就不怎麼光榮。如果不小心,有時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所說的清中期,一般是指康熙的晚期一直到乾隆去世,按照西方人的觀點,就是整個18世紀,史稱“康乾盛世“,也叫“乾隆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盛世,長達一百年。中國歷史上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宣盛世等等,都不足百年,六七十年就算長的了。僅從青花瓷器上看,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由摹古、創新,逐漸演化到形制規範,中規中矩,工藝熟練。最後變成熟能生巧,後來能做到生產任何東西都遊刃有餘,非常容易。

清中期的官窯,是明清官窯中最規範的時代,所有式樣、品種都由宮廷直接把握,直接出樣,由督陶官親自管理。很多藝術瓷都是皇上直接過問,因而質量非常高。今天拍賣場上很多高價位的瓷器,都是這個時期創造的,爲什麼?工藝水準高。至於民窯,燒造量非常大。我從喜歡瓷器的那天起,就接觸到大量這個時期的民窯。這一點跟該時期的社會繁榮有直接關係。如果18世紀不是一個繁榮的社會,就不可能有那麼多優良的收藏品存世。我們歷經後來的戰爭,歷經“文革“這樣慘痛的教訓,依然有那麼多瓷器存世,可見當時社會的繁榮。這個時期的民窯瓷器的質量也普遍很高,有非常精美的,甚至不亞於官窯。民間有一種說法,說這個東西“氣死官窯“,就是說民窯比官窯還精美。

對大衆而言,今天收藏市場中大部分官窯的優良品種,老百姓買不起,太貴了。但我們可以考慮當時的民窯瓷器,民窯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生活的樂趣以及收藏的可能。

歷史很多時候是輪迴的,凡事不能永遠在一個高點上,就跟股市一樣。到了乾隆後期,陶瓷生產由於宮廷的滿足而逐漸僵化。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就完全程式化。下一講就講清晚期青花。

我剛開始喜歡瓷器收藏的時候,特別鄙視這個時期。這鄙視怎麼來的呢?都是老先生教給我的。我當時20多歲,跟老先生聊,一說到嘉慶以後,他就說:“那不能收藏,沒用。我們家吃飯的碗就是道光的,誰留那東西呀。“他特別鄙視這個時期的收藏。他跟我說,這些東西在歷史上都是搭售的,比如你在古玩店裡,買了一個乾隆的瓶子。店主說:“得了,我這兒還有倆道光盤,您拿回去用吧。“或者說:“我這兒還有一個光緒的蓋碗,拿回去喝茶,送給您的。“這些話,在我年輕的時候都有很深的印象。所以那會兒一聽說是嘉慶以後的,就不要了,也不想買。

但我現在不這麼認爲了。每個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徵,不管這個時代離我們遠近,它都要留下一個痕跡。這個痕跡對於我們不一定重要,但對於後人非常重要。今天要了解那個時期的青花,要用證據來說話,一個青花碗,就可以證明當時整體國力在衰竭。如果嘉慶以後所有的瓷器都蕩然無存,今天就沒有證據來說話。正因爲嘉慶以後有很多東西留到今天,所以我們能用證據來告訴你:什麼是國家強盛的時候,什麼是國家衰敗的時候。

時代的烙印由政治及經濟,由經濟及文化,對後人都有教化作用。藝術品本身有高低之分,但從收藏角度上講,很多東西並沒有高低,它只代表一個文化符號。所有文化的形成,無可爭議地跟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所有的東西都有所關聯,它不能孤立存在。那麼,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就一定導致文化的變化。文化的變化一定要有證據存在,這個證據的存在,正是它的價值所在,也就是收藏的意義。我們爲什麼要收藏呢?就是拿證據來說話。而博物館就是用證據告訴你,我們歷史上是怎樣一個情況。用語言表述都很虛,我說當時的制瓷工藝有多高,那是虛的。只有你親眼看見那個瓶子,那麼精美,歎爲觀止,你才知道究竟有多高。

先從嘉慶說起。有學者認爲,清朝到了這個時期,根本就不需要嘉慶,應該需要另一個雍正出現。嘉慶是個和事佬,除了把和殺了,誰都捨不得殺。和是傷害了他,他多少也算一點兒公報私仇,把和殺了,未能利用和的能量,很可惜。嘉慶的才華顯然比不上他的父親乾隆,不論是政治才華,還是藝術才華,都比不上。他也沒有很強的欣賞能力。他自己的個性比較懦弱,所以對臣下都非常寬鬆。不能說放任,但他確實比較寬容。中國曆朝歷代,封建社會的特徵就是君王一個人說了算,君王的個性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個性。那麼,嘉慶這種軟弱的個性,體現到瓷器上是什麼呢?也是軟弱。

過去的古董行裡,瓷器在康雍乾三朝分得很清楚,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一到嘉慶、道光,習慣上就不分了,把倆擱一塊兒,合稱爲“嘉道“。那麼,“嘉道不分“包含著什麼意思呢?第一,說明康乾盛世所代表的優秀陶瓷到此結束。“嘉道的“,聽著就是一種輕蔑的口氣。嘉道瓷代表著大衆的、自由的、很隨意的標準盛行。第二,嘉道瓷是陶瓷中因循守舊的產品,過去在古董行裡被稱爲“大路貨“。這種東西不是收藏用,是擺放裝飾的。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不懂,買兩個大撣瓶,家裡擺著,反正不太貴,擺著好看就行,碎了也不可惜,等級比較低。第三,嘉道的東西過去不作爲收藏品,博物館裡也很少有。20世紀80年代編寫《中國陶瓷史》的時候,瓷器寫到乾隆爲止,下面就說“嘉慶、道光以後,江河日下“,完了,連寫都不寫,比較蔑視。

爲什麼會形成這個局面呢?首先是國力衰竭。我們看那段歷史,嘉慶的問題不是嘉慶時出現的,而是乾隆晚期就開始出現了,因爲有和。有一句話叫“和跌倒,嘉慶吃飽“,但和真的跌倒以後,嘉慶並不能因此吃飽-和一個人的財產不能救整個國家。當你沒有生產力的時候,和的財產只能解燃眉之急,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衰落的局面。當時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走下坡路,已經無力挽回。

19世紀是中國不堪回首的一個世紀,很多優良的文化遺產都在這個時期毀之殆盡。比如“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比如永樂時期在南京修造的報恩寺塔,這些著名的中國景觀,都在這個時期毀滅。19世紀這個不堪回首的世紀,又導致了20世紀上半葉,就是在1949年以前,中國處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月,很多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都能感受那個時代帶來的痛苦。今天是一個安定的社會,而戰爭社會的殘酷是和平時代的人不能想象的。那麼,禍根是什麼時候種下來的呢?就是乾隆晚期到嘉慶。在這個時期,優秀的督陶官制度就此終結。制度沒了,剩下的都是“代管“。什麼事一代管,就得瞎一半兒。景德鎮改成地方官去代管,不是中央派大員來了,那就完全不一樣,一看就是官方不重視了。嘉慶以後的官窯,形成一個簡單的定式,就照著以前的路子,該怎麼燒,你給我燒出來完事,不求創新。

但嘉慶初年的時候,還有一點兒好東西,爲什麼?乾隆爺還在呢!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以前,清朝有兩個年號。老百姓就知道:嘉慶改元了,稱嘉慶元年、嘉慶二年、嘉慶三年、嘉慶四年。那宮裡怎麼說呢?得叫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乾隆六十四年,還要承認乾隆的餘威。所以在這個時期,有一模一樣的瓷器,但款識寫得不一樣,一個寫“大清乾隆年制“,一個寫“大清嘉慶年制“。景德鎮所有的信息都是通過中央政府提供,兩邊都得討好啊,所以兩個款都得寫著。一回燒倆瓶子,寫爸爸一個款,寫兒子一個款,反正誰都不得罪。

嘉慶皇帝在嘉慶四年以前沒有權力,殺和珅都是乾隆死後的事。乾隆剛一駕崩,嘉慶幾天之內就動手了。按照過去的說法,老爺子屍骨未寒啊,這邊就動手了。但是誰都明白,只要乾隆有一口氣在,嘉慶都不可能殺掉和珅。

嘉道以後的青花,顏色開始清淡,釉面開始稀薄,質量下降,偷工減料,這是一點一滴積累的結果。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景德鎮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產品從質量到數量都在下降,技術人員大量流失,青黃不接。這個時期的特點在瓷器紋飾上有所體現,能夠看出紋飾開始變得軟弱,跟人物性格一樣。我講過,康熙時候的龍紋,都極富有擴張性,極富有殺傷力。到了乾隆,就變得非常平緩,是一個標準的龍紋。到了嘉慶,這龍紋就有意思了,它變得非常嫵媚,非常軟弱,好像在討好世人。三個階段,都能感受出微妙的變化。我老說,嘉慶那龍,就跟剛洗了澡出來似的,特別乾淨,一看這事就要瞎。

我有一個朋友,跟我去逛市場,他看見一個瓶子,問我:“這個瓶子是什麼時候的?“我說:“這是嘉慶的。“他一看,底下沒寫款,就問:“你怎麼知道?“我說:“你看這龍,跟洗了澡似的,特嫵媚。“他說:“爲什麼是這個樣子?“我說:“這會兒是時代往下走了,這龍也打不起精神了。“他就說:“那這個東西沒款,能不能買?“我說:“從今天的收藏角度看,可以買,它依然能代表那個時期最有價值的瓷器。“我當時告訴他這些特徵以後,他就把這瓶子買了。從這件事能看出,鑑定時首先要緊扣大的時代特徵,先不要追求細部特徵,那些需要你慢慢去體會。要考慮多層因素,不能只考慮一個因素。有時瓷器以外的因素,比瓷器以內的因素還重要。

當時還有個典型的畫法叫“勾子蓮“。過去老古玩行都說:“那瓶子是勾蓮的。“在雍正、乾隆時期,畫的最多的一個圖案叫“纏枝蓮“,跟宗教有關,非常優美的纏枝大蓮花。我講過的青花賞瓶,上面畫的都是蓮花,諧音“清廉“。到了嘉道以後,偷工減料,纏枝蓮都畫得特別簡單,一個勾就畫出一朵花,所以叫“勾子蓮“,簡稱“勾蓮“。過去叫“纏枝蓮“,好聽吧;“勾蓮“,從叫法上就是一種蔑視,聽著就弱。

當時瓷器由於質量下降,出現一個特徵叫“波浪釉“,也叫“浪蕩釉“,就是整個釉面不平,對著光一看,就跟風吹在水面上一樣,所以叫“波浪釉“。雍正瓷器的釉面也不平,這個特徵叫“橘皮皺“,意思是像橘子皮。橘子皮什麼樣,瓷器釉面就是什麼樣。問題是我今天這麼說,你回去買一個大橘子,對著看瓷器,還是肯定有差距。我們是要感受它微妙的變化。橘皮皺跟波浪釉有多大區別呢?波浪釉是大面積不平整;橘皮皺則是大面積平整,只有小面積有縮釉的感覺。

我曾碰見一個特別執拗的人,他拿了一件瓷器給我看,說:“你看我這橘皮皺。“我說:“這叫波浪釉。“因爲我們每個人的感受都有差距,語言傳達不可能像數字一樣準確。我說是波浪釉,他非說是橘皮皺,我怎麼跟他擡槓?沒法擡槓。然後我只好說:“就算你這是橘皮皺,也不是橘子皮,是柚子皮。“這兩者的區別,一定要拿到真正的雍正橘皮皺,拿到嘉道的波浪釉,對比一下,才能感受到差距。所以,關注細節,纔能有勝算。作爲一個收藏愛好者,如果不關注細節,覺得差不多就行,那肯定不能有百分之百的勝算。感受這種生活中的微妙變化,你纔能有所不同,纔會感受生命的意義。我所說的生命,不僅是指生理學上的生命,而且包括一個藝術品的生命。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教科書上都是這麼寫的。1841年,時逢辛丑,鴉片戰爭失敗,英軍強佔香港島,次年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從此被英國人管轄。辛丑年,非常有意思。我查了一下歷史,在清代,每個辛丑年都有大事發生。清代的第一個辛丑年是1661年,這一年康熙即位。康熙即位後,開創了康乾盛世的良好開端。到了下一個辛丑年,1721年,康熙六十年。一個皇帝能做滿六十年,非常不容易,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人。這一年,康熙68歲,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但他非常滿足。他爲了記住這一年,燒造了一批特殊的瓷器,寫了一個款,歷史上只有他寫過,叫“又辛丑年制“。康熙的意思是:我辛丑年登基,六十年了,又趕上辛丑年了。我就燒造了“又辛丑年制“瓷器,以示紀念。在中國的制瓷歷史上,獨此一例。第三個辛丑年,是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四庫全書》首發。我們知道,盛世修典,《四庫全書》是乾隆盛世在文化上的體現。第四個辛丑年,是1841年,鴉片戰爭失敗,香港被英軍強佔,一直到1997年迴歸。第五個辛丑年,是1901年,著名的《辛丑條約》簽訂,喪權辱國。

鴉片戰爭失敗了,中國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人認爲能把鬼子趕出去。但最大的災難緊跟而至,比如“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焚燬。電視劇裡描寫得都很簡單,說咸豐皇帝聽了這消息以後,吐了口鮮血,很快就死了,不管了。但事情沒這麼簡單,你吐口鮮血死了,這事就完了?誰爲此事負責呢?

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他20歲登基,31歲去世。看歷史到這兒的時候,我忽然想:歷史很多時候驚人地相似。明朝的正德皇帝31歲去世,清朝的咸豐皇帝也31歲去世。這兩個皇帝惟一的共同點,都是他那個朝代最荒淫的皇帝,最喜歡女人的皇帝。咸豐對治理國家沒什麼辦法,他治理女人還有點兒辦法,不是弄了個慈禧嗎?其實他也沒治理慈禧,最後讓慈禧把他治理了,最後都是慈禧說了算。

咸豐非常取巧。他怎麼能夠當上皇帝呢?是受他的一個老師杜受田的教誨。《清史稿·杜受田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咸豐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與杜受田老師朝夕相處,受其教誨。老師天天教他怎樣做人,學各種學問,一共學了十多年。他20歲登基,從6歲到20歲還有十四年。道光皇帝晚年的時候,考慮立儲的事,要決定誰做接班人。有一次道光帶著皇子們去南苑打獵,所有皇子都各顯其能。跟著爹一塊兒出去打獵,那當然要顯出自己的本事。清朝人很注意武功,不能光有文,還得有武。所以每個人都在拼命打獵,打得最多的是恭親王,獲禽最多;咸豐呢,一箭未發,沒有打著東西。道光問他:“你這是爲什麼啊?“咸豐就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他說的意思是,現在正是春天,鳥獸都在繁育階段,我不忍傷生,怕妨礙了天地的和諧。這話說得高吧!他什麼都沒打著,話說得漂亮。道光皇帝大悅,高興啊,就說:“此真帝者之言。“意思是這真是帝王的話。所以後來就秘密立儲,立的是咸豐。其實咸豐說的這段話都是杜受田的傳授,有高人指點,不是他自己的話,是他老師告訴他要這麼說。

清人筆記《清人軼事》中還有一個故事,跟這個有點兒類似。道光晚年的時候,一次生病了,召兩個皇子進屋談話,藉以決定讓誰來即位。兩個皇子,一個是咸豐,一個是恭親王。這兩個人被叫去之前,肯定都得請教老師:“我去了以後怎麼辦?我爹問我的事,我怎麼回答呢?“恭親王的老師叫卓秉恬,就跟他說:“如果皇上問起,你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怎麼想就怎麼說,你本事大,不怕。“杜受田則跟咸豐說:“你要是上去說時政,肯定不抵六爺,你那智慧不靈。惟有一策,就是你別說話,只要皇上說,我老了,身體不行了,你就趴地上哭,就行了。“果不其然,兩人進去以後,皇上就說:“我老了,不久就要讓位了。“每個人都一樣,人老了,身體弱的時候,都不會很避諱。這時咸豐趴在地上就哭,鼻涕都流到地上了。然後道光大爲感動,就覺得:哎,這孩子孝順!於是立儲就定在他身上了。所以有時多說不是什麼好事。咸豐如願以償當上皇帝,跟杜受田有很大關係。咸豐即位以後,杜受田一家子都是榮華富貴。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皇位繼承都非常殘酷。清朝恐怕只有乾隆不算殘酷,因爲當時幾乎沒人跟他競爭,乾隆登上皇位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剩下的都比較殘酷,需要動很大心計。如果當時具有政治才幹的恭親王當了皇帝,中國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第41章 妙手回春第54章 青分五色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269章 印證第277章 皮匠刀第78章 薄冰盛綠雲第47章 一鳴驚人第153章 小拿破崙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14章 公雞中的戰鬥機第225章 故宮秘寶室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22章 梅子青第18章 一木四變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314章 石中玉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226章 故宮也有醫院?第156章 悶聲發大財第162章 造假也是愛國第248章 洋古董第190章 有舍纔有得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64章 八寶泥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116章 處處留心皆學問第104章 這才叫拍馬屁!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239章 青山居第10章 鴛鴦蝴蝶碗第70章 吊油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255章 三大財主第25章 史上最強敗家子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97章 技驚四座第12章 意外收穫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324章 椴木織第79章 秘色之謎第328章 風雲際會第261章 朱墨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0章 雙喜臨門第88章 敲開故宮大門第296章 買櫝還珠第52章 好多個零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207章 空白的藝術第314章 石中玉第93章 打響第二炮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277章 皮匠刀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龍頭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40章 雙喜臨門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31章 極限挑戰第197章 女生外嚮啊!第24章 三省吾身第27章 弟子仿?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166章 無恥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81章 家賊難防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126章 千里送人頭(舵主kennyqi加更)第78章 薄冰盛綠雲第301章 點泥成金第64章 火的藝術第67章 被包養?第108章 奇葩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45章 刺繡第13章 鑲口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177章 開打!第56章 美人醉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318章 投資窪地第103章 驚天大漏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282章 真VS貴第212章 命真好第22章 梅子青第300章 講究第291章 歷史的演變第184章 傳奇中的傳奇
第41章 妙手回春第54章 青分五色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269章 印證第277章 皮匠刀第78章 薄冰盛綠雲第47章 一鳴驚人第153章 小拿破崙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14章 公雞中的戰鬥機第225章 故宮秘寶室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22章 梅子青第18章 一木四變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314章 石中玉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226章 故宮也有醫院?第156章 悶聲發大財第162章 造假也是愛國第248章 洋古董第190章 有舍纔有得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64章 八寶泥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116章 處處留心皆學問第104章 這才叫拍馬屁!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239章 青山居第10章 鴛鴦蝴蝶碗第70章 吊油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255章 三大財主第25章 史上最強敗家子第215章 監守自盜第97章 技驚四座第12章 意外收穫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324章 椴木織第79章 秘色之謎第328章 風雲際會第261章 朱墨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0章 雙喜臨門第88章 敲開故宮大門第296章 買櫝還珠第52章 好多個零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207章 空白的藝術第314章 石中玉第93章 打響第二炮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277章 皮匠刀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龍頭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297章 空間藝術第40章 雙喜臨門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31章 極限挑戰第197章 女生外嚮啊!第24章 三省吾身第27章 弟子仿?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166章 無恥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81章 家賊難防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126章 千里送人頭(舵主kennyqi加更)第78章 薄冰盛綠雲第301章 點泥成金第64章 火的藝術第67章 被包養?第108章 奇葩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45章 刺繡第13章 鑲口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177章 開打!第56章 美人醉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211章 千古之謎第318章 投資窪地第103章 驚天大漏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282章 真VS貴第212章 命真好第22章 梅子青第300章 講究第291章 歷史的演變第184章 傳奇中的傳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灌云县| 若羌县| 高平市| 灵寿县| 江安县| 青阳县| 城口县| 右玉县| 滨州市| 荥经县| 沧源| 沙洋县| 青河县| 防城港市| 大同市| 英德市| 佛坪县| 冀州市| 巴彦淖尔市| 石阡县| 额济纳旗| 兴业县| 元阳县| 巴中市| 宜宾县| 云安县| 寿光市| 都昌县| 鞍山市| 新源县| 稻城县| 兴仁县| 韶山市| 贵州省| 花莲县| 黎城县| 娱乐| 于田县| 富顺县|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