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善工放下筆,重新拿起素胎,仔細研究其底部,搖搖頭,不滿道:“線條還是不夠凹陷,不能達到秘色瓷最高境界——無中生水!”
想起在故宮親眼見識當年法門寺出土的幾件秘色瓷,其中令人最震撼的是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口平折沿,呈葵口形,五個三角形曲口下有內凸外凹線,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
器身斜腹中間微外折,器底爲凹底,碟內身通體施青綠,釉面光滑明快,釉質瑩潤,給人以高雅柔和、素潔明快的感覺。
最令人驚歎的是:在光線照射下,碟內明澈清亮、玲瓏剔透,彷彿盛著一泓清水,令人歎爲觀止!
無中生有,似盛有水!
對比其他幾件,雖然隱約都有水感,但相對較弱。通過細緻觀察對比,魯善工發現無中生水的秘色瓷有個共同特點,即器底部均爲凹底。
所謂凹底,是相對於瓷器底部而言,由底部外側向內側凹進而出現一個窩狀。相應地從瓷器口處觀看,底部形成一個微小弧面。
當看到五瓣葵口凹底瓷碟時,第一感覺是底部整體亮於腹壁,這樣就很容易產生無中生水的視覺差。
原因是碟子底部近似一個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以觀察到的最亮處爲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著碟子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層展開,直至碟子底部與腹壁相接處,使碟內有波光粼粼之感。
其他非凹底的秘色瓷則不具備凸面對光的發散效果,光線很難形成層次感,所以水感很弱。
更爲巧合的是,地宮還同時出土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藍色素面琉璃盤的造型也是凹底。通體藍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也有著與凹底秘色瓷同樣的美感,且水感很強。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魯善工深吸口氣,終於明白當年詩人徐夤爲什麼會如此形容秘色瓷!
明月從春天的水波中剜出來,輕輕地旋轉水上的薄冰來盛裝映照春天綠色的雲彩。
春水乃凹底產生光線折射的無中生水特殊美感,薄冰形容素胎的薄如蟬翼,如玉似冰的質感,至於綠雲,不正好就是陽光灑在魚鱗雲身上的美妙意境?
魯善工突然豁然開朗,瞬間融會貫通,全身如過電般顫抖著,之前所有積累如洪水般崩流而下,令他有種醍醐灌頂之感。
趕緊出門,去市場買幾條魚回來,放在大盆裡,用心揣摩魚鱗的線條。其實上次在景德鎮看過唐明的半刀泥,巔峰之作也是茶具,線條同樣十分簡約,通過層層堆積的裝飾手法,表現青瓷的沉靜之美。
不停觀察魚鱗的各種形狀,抽象出線條,在紙上反覆琢磨,簡化,提煉成最合適的流線。
如果說盛唐審美表現出一種雄壯豪邁,氣象萬千,金戈鐵馬的強者景象,那麼宋代則展現出閒適淡雅,寧靜飄逸,綿軟細膩的文雅姿態。
盛唐的整個審美就像朝氣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歷經滄桑,閒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
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爲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君子如玉,玉之美,在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意境。宋代青瓷特別是官窯瓷器,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沖淡的光彩,這種光彩極致絢爛,又極致平淡。
宋人不尚奢華,不好奇巧,鍾愛自然,細嚼生活。對精緻生活的執意追求,成就宋瓷經世之美!
宋瓷之美,美在收斂、溫厚、含蓄,強調內心的感受,那種樸素無華而蘊含獨特的氣韻,
學者研究宋代審美,出現復古的傾向,皇室貴族間盛行程朱理學,上自帝王官僚、下至吏紳文人,構成一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爲龐大、且更有文化素養的階層。在程朱理學的倡下,宋人十分講究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美妙。
概括成一句話:天工與清新,疏淡含精勻。
順應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質樸的審美觀點,同時以此爲標準,追求返璞歸真的自然主義。
具體反映在瓷器上,汝窯、官窯、哥、鈞窯、龍泉窯等都是如此,不僅具有玉一般的質感,還有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色澤之美。
美釉渾然天成,間或點綴著自然的開片和窯變,典雅、純潔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
造型突破模仿金銀器皿的侷限後,也不再簡單地依賴於實用性,而具有個性獨特、造型優雅的作品。
諸如出現在宋代梅瓶、玉壺春、斗笠盞等器物,胎骨都強烈地體現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思想和意韻。
工匠們利用粗細、橫直、長短、彎曲不同的外部輪廓線,組合成不同形體。有的勻稱秀美,有的輕盈俏麗,有的簡約文雅,林林總總,百花齊放。
這也是魯善工鍾愛宋瓷的原因,在他看來宋瓷比明清瓷更受推崇。因爲崇尚自然含蓄宋瓷,更重視瓷器本身的胚胎、形體、釉色,稍加刻劃,無論造型、釉色、紋飾都追求天然完美。典雅靜謐,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爲後世之經典。
難怪有人評價宋代瓷器,只有八個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魯善工設計好一個線條,就用半刀泥工藝在素胎上反覆試驗,研究動作的流暢性,這點最爲重要。
刀行似流雲,花成如滿月!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