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親王代善主張出關。
這也是自豪格、多爾袞爭位后,代善第一次在朝堂之上表明自己的意見。在此之前,他向來賦閑在家,不問國事,前兩次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均是不置一辭。
而早在太宗一朝,代善便因年長位尊遭到太宗皇帝打壓,看上去已經干涉不了朝政,但諸王之長這個尊位絕不是擺設。
太宗皇太極死后的第五天,多爾袞和豪格爭執不下時,便是代善出面召集議政王會議,共同議立嗣君。
會議上,多鐸見兄長多爾袞和侄子豪格斗的厲害,一氣之下便提出:“不立我,論年紀,應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則道:“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至于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多爾袞肯定是不可能讓弟弟多鐸當皇帝的,更不可能讓豪格承大統,因此代善這話說的是漂亮,卻暗中已經表明兩紅旗不會支持多爾袞,最終逼得多爾袞擁立福臨,由濟爾哈朗與他一同輔政,這才化解了皇太極死后的滿洲內訌危機。
也因此,入關之后多爾袞便極力排斥代善,根本不給他重掌大權的機會。而代善一系子孫中親近多爾袞的碩托、阿達禮又被代善“大義滅親”,這就使得多爾袞對兩紅旗代善一系的侄兒、侄孫不肯重用。
而這一切,身為兩紅旗實際“家長”的代善肯定看在眼里,先前因為入關的順利,多爾袞威望及權勢都達到頂峰,以他兩紅旗實難抗衡,這才索性閑居在家,不與多爾袞爭斗,免得為子孫帶來禍患。
可現在,老天爺又給了諸王之長一次重新出山的機會,代善當然要趁勢而起,便是不為他自己,也當為兒孫們爭上一爭。
這北京城中放眼看去,還有誰比代善更具威望?
出關,絕不是軟弱和無能!
戎馬一生的代善對時局看得最透,他私下與兒子滿達海說過這么一個道理。
即拳頭打出去收不回來,不叫好漢。
打出去,收回來,且還能再蓄力,勁道比上次更足,那才是好漢!
多爾袞不算好漢,在代善眼里這位十四弟光知道把拳頭伸出去,卻不知道如何收回,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個莽夫。
國家大事,能由一莽夫胡亂施為嗎?
再不及時糾正,大清就真的完了!
反觀順賊那邊,代善同樣認為這幫賊寇也是鼠目寸光,妄想不費一兵一卒就能竊得北京,卻不考慮趁大清如今急難給予致命一擊以絕后患。
漢人有首詩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等大清這只猛虎成功收回拳頭蓄力后,賊人們哭都來不及!
有此念頭,代善便堅持出關。
以他的身份同威望,是絕對能夠壓制多爾袞留在京中親信的。
多鐸雖尊重二哥代善,但他與多爾袞、阿濟格是一母所生,如今多爾袞和阿濟格又領軍在外,倘若北京就此同順賊議和,置他那二位兄長于何處?
眼見兩位太后都心動,當下立即反駁代善,稱太宗皇帝在時曾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
“今既得北京,怎可輕易放棄!”
多鐸試圖以太宗遺言壓制代善。
“猶記得八旗剛入關那會,攝政王曾言何謂統一中國,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現中國局面紛爭,漢人反抗激烈,寸不能得,尺亦不能得,若不快刀斬亂麻,果斷出關,難道要八旗將士盡數葬身于中國不成?”
多鐸拿太宗的遺言壓制代善,代善反過來拿多爾袞的話來壓多鐸,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施其身了。
多鐸滯言,其兄多爾袞當初說這話的時候是因為清軍剛入關,并無多少底氣,也不知能占中國多少地方,加之剃發令后京畿漢人到處反抗,所以才說能占多少算多少,實在占不了再走。
現在這局面,可比當初嚴峻得多。
“既然豫王說要堅守,那奴才倒要問一問豫王有幾成守住京師的把握?若有七八成,奴才就是死也要護得皇上和太后安危,若沒有,奴才死了不打緊,可皇上和太后怎么辦!”
說話的是鑲黃旗護軍統領鰲拜,上一次議政王大臣會議因為對攝政王無禮,被關押四個月才放出。
多鐸一時語滯,能參加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王公大臣們哪個不曉得這北京城的實際情況,他現在就是多說幾成,也立馬會被這幫人戳破,盡而群起攻之。
見多鐸語滯,阿巴泰、濟爾哈朗等支持議和出關派自是活躍起來,紛紛出班進言出關于大清的種種好處,不出關又于大清有何弊處。
國主福晉哲哲和圣母太后布木布泰本是沒什么主意的婦人,又見諸王之長的禮親王都同意出關,其他王公大臣也都持此議,心下便都有了既然大伙都說關內留不住,那不如趁早出關好的念頭。
見狀,本是多鐸那一邊的太祖長子禇英的兒子、多羅貝勒尼堪同護軍統領圖賴也是猶豫起來,不知是否還要堅持。
多鐸看向寧完我、范文程、剛林等大學士,希望這些大學士能夠出面反駁議和派,其卻不知寧完我、范文程正是議和的首倡者,而剛林雖沒有參與此事,但對堅守北京城也沒有多少信心。
多爾袞的親信錫翰出面了,稱當前二王在外率軍苦戰,朝廷卻要草率與順賊議和,這不是寒了在外十數萬八旗將士的心么!
“若不出關,難道要使皇帝重演前明崇禎之舊事不成?”
代善冷哼一聲,看向那癱坐在地的孫之獬,痛聲說道:“如此輩,口中滿是道德忠義,看起來皆是國家忠臣,實則盡是一幫奸小!我大清若亡于北京,此輩漢官還可為賊順效力,我滿洲一族難道也要向賊人跪膝稱奴才嗎!”
這番話倒是有點醍醐灌頂的效果,讓不少打算再觀望一會的滿洲官員們及時醒梧。
是啊,一個連辮子都斷了的漢狗在這叫嚷死守北京城,這安的什么心思!
而前明崇禎皇帝不就是叫他那幫臣子們坑死的么。
那崇禎可是直到死都想跑出北京的!
可大臣們卻不讓他跑!
最后,煤山吊死了。
風向開始一邊倒。
而這時,一封來自遵化的緊急軍報讓議和之事徹底通過。
軍報雖是遵化巡撫宋權發來的,但送來的卻是城外的順軍。
軍報說漠南喀爾喀蒙古蘇尼特部的騰機思、騰機特兄弟倆舉旗造反了,大清要是還不出關的話,就是順軍肯撤回關外的兵馬,他們也回不了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