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李成棟一起趕到寧武關的除了胡茂楨外,還有李成棟的部將杜永和、閻可義,李部另一悍將郝尚久數月前陣亡于京畿地區。
北京兵政府正按監國諭旨清查自崇禎三年以后同明軍、清軍作戰陸續陣亡的義軍將領名單,爾后將于北京建武勛祠祭奠陣亡將領。第一代闖王高迎祥便是名單中的第一人。
據說,監國曾對左輔顧君說過一句話,是謂:“這些人不僅是我們的先輩,更是人民的英雄?!?
除義軍首領及大順陣亡將領外,監國更有特詔,自前明萬歷四十五年以后于東奴(清軍)作戰陣亡的明朝將領,也將于武勛祠有世代香火供奉,現兵政府正在統計相關人員名單。
郝尚久陣亡之后,其子郝堯同接任其父生前標統一職。據說郝尚久可能會被追贈世襲職務,但具體尚未擬定。
郝堯同如今不過17歲,無論是戰功還是資歷都很淺薄,臨戰經驗也是不足,因此郝尚久生前所統的兵馬暫由李成棟直接提調,并將郝堯同留在身邊親自教導。
除李成棟、胡茂楨兩部騎兵外,李成棟之子李元胤也從代州率所部六千能戰精兵前來寧武關,另外還將山西巡撫吳惟華籌措的兩萬石軍糧押至寧武關,確保他爹不會因為缺糧被迫放棄這六關之首。
寧武關原先駐軍是清朝綠營的幾百營兵,隨著山西巡撫降順,這些綠營兵自然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了大順軍。
李成棟見過這些營兵后卻是將他們全部解散,因為李成棟認為這些營兵盡皆老弱,根本不堪大用,與其留在軍中徒耗糧草不如遣散歸鄉。
也好在李成棟趕來及時,否則靠這幾百老弱營兵駐守,寧武關早被西軍一舉攻下了。
寧武關曾被李自成的順軍拆毀過不少建筑,這幾年也不曾進行大的修建,很多地方破損嚴重,因此李成棟下令各部馬上加固關隘,并增修若干箭垛,以應對接下來的西軍強攻。
此時寧武關的順軍總兵力連同李元胤帶來的六千士兵,共約一萬七千余人,相比當年周遇吉的三千余殘兵,守軍兵力高出五倍有余。
西軍兵馬雖是寧武關方面的三倍有余,但精銳西軍只有兩萬多人,其余多是前綠營降兵,因此只要李成棟憑關固守,糧草不絕,完全可以憑借寧武關拖跨李定國的西軍。更關鍵的是,老淮軍主力第二鎮也正向寧武關趕來。
然而李成棟在出關探察過地形后,卻認為可以于關前擇一地形有利之地伏擊西軍,這樣可以大量殺傷西軍士卒,折損其士氣,確保寧武關萬無一失。
胡茂楨同杜永和等人商量之后均是認同此議,別看他們現在兵馬不及李定國多,但騎兵卻有一萬一千人,且都是縱橫北地的精銳老卒,若將此騎兵精銳放在寧武關內棄馬上城,無疑是對自家兵力運用的極大浪費。
最后,眾人將伏擊地點選在了義井屯堡至寧武關的必經之地——摩天嶺。
此嶺雖名摩天,但最高不過四百多米(一米三尺,一丈九尺,文中用米方便計量),然而地形卻是復雜,只有一條小徑穿越當中抵達寧武關。故而若于嶺上兩側埋伏,待西軍通過之時突然殺出,西軍定然不備。
說干就干,李成棟當下留杜永和同其子元胤駐防寧武關,同胡茂楨、閻可義領八千將士奔赴摩天嶺。爾后李成棟領一半士卒藏于嶺南,胡茂楨領一半士卒藏于嶺北。
為免戰馬聲音泄露伏兵使西軍有所防備,李成棟命士卒縛馬嘴,以布包馬蹄,不淮于嶺上生煙火。
可謂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
在義井屯堡休整一日后,急于占領寧武關的李定國便率所部兩萬余精銳,連同降將唐通、高勛、康鎮邦、白廣恩四人所部近三萬士卒氣勢洶洶向寧武關進發。
早前探馬有往東邊探查,各路皆報并無順軍動靜,加之自保德出發后沿途根本沒有順軍敢予阻攔,堡寨城池也盡皆望風而降,東征以來也是兵貴神速,所以李定國判斷順軍主力趕來山西最快也要在幾日之后,因此不疑前方有大股順軍已經設伏等他。
浩蕩西軍以降軍為前驅至摩天嶺時,李定國便見此嶺地形兇險,遂命停止前進,在部將賀九儀、趙得勝、祁三升等人簇擁下打馬來到嶺下,揚鞭環視一圈,問探馬除嶺中這條小道外,有無其它道路可過。
探馬報稱最近的一條路要迂至南方盧溝山一帶,倘若大軍改道便要多走八十余里地。
“府爺可是擔心這嶺上有伏兵?”
說話的祁三升原是撫南將軍劉文秀的部將,此次卻是隨李定國東征。又因大西皇帝詔令孫可望開東府,李定國開西府,所以將領多稱李定國為府爺。
27歲的李定國微微點頭,道:“此嶺看著的確兇險,雖入晉以來我軍進展順利,但小心駛得萬年船,也須防順軍一二。”
言罷,與諸將打馬至嶺下細察,一路看來都無問題,但于嶺東南某處山腳卻發現地上有許多足跡。
細細察看,這些足跡明顯除了人的腳印外,還有戰馬的蹄印。并且人馬足跡還被人刻意清理過。
“嶺上有人!”
李定國目中精光一閃,抬頭向嶺上看去,四下里卻是寂靜無聲,嶺上及半腰也無鳥雀驚起跡象。
“府爺,末將帶人上山看看!”
部將賀九儀抬手招呼一聲,一隊全身甲衣的西軍精銳立時從馬上翻身而下,執刀在手往山上一字排開小心搜索起來。
搜到半山腰時,仍無發現。
祁三升猜測道:“許是本地賊寇土匪聞知我大西軍至,不敢為敵,又怕我軍剿滅他們這才躲到山上?!?
“或許吧,”
李定國點了點頭,小心駛得萬年船不假,但要是因為疑神疑鬼耽誤奪取寧武關,卻是得不償失了。
當下便欲讓高勛部先行通過嶺下,若高勛部無事其余諸部再行通過,這樣即便高勛部中伏,損失的也不過是幫降軍,于西軍并無損失。
正要下令時,中軍前來稟報說是有兩個寧武關守軍前來投奔,并說有重大軍情要向大西軍主帥稟報。
“噢,快把人帶來!”
李定國正愁不知寧武關虛實,一聽這節骨眼有人來降,自是心中一喜,命人立即將那二人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