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的聲音大小取決于它所在的地勢,地勢越崎嶇,水流的聲音就越明顯,地勢越平坦,聲音就越細微,此時,楊硯卿聽到的是湍急的動靜,他不由得停下來:“三爺爺,有溪水的聲音。”
“有溪水的聲音就對了。”舒易說道:“近了,下去后走一陣子就到了。”
那條溪真正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這溪的形狀是一個S,坡度十分大,而且溪水的來源很怪,溪水的最前面是一塊巨石,那巨石中穿了一個孔,水正是從那里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水勢很大,溪水流下來的時候還有浪花帶了起來,中間還有小小的漩渦……
眾人在舒易的帶領下往前走了一會,繼而一轉,就來到了一處平坦的林地后面,他們一直溯溪而行,溪水兩邊的風景自不用說,當看到溪流也起承轉接一般在林地里穿行,楊硯卿暗自驚奇,那條溪流前行直到一個小土坡前突然消失不見,可是溪水的聲音分明就在耳邊,楊硯卿猜測是穿過土坡到了前方,走近了一看,手指往地面一沾,果真是濕潤的:“溪水繼續前行到了前邊。”
舒易說道:“沒錯,這里與當年仍是一般。”
齊石往山坡上一站,便看到溪水穿過土坡繼續往下奔騰,而在溪之之中立著一塊巨石,那塊巨石足有四米多高,三米多寬,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右邊上光禿禿地,左邊上向上突起一塊,一邊高,一邊低,著地的那一邊卻十分工整。
舒易并沒有讓他們往前走,而是用腳步丈量起來,背對著小土坡往前走了大約二十步,然后往右移動,走了大約二十步,然后停下,用腳點著腳下的地說道:“就是這里了。”
有吳老六在,掘開盜洞輕而易舉,但是盜洞是被完好填充后的,經過這些年頭,早就與地面混為一體,根本看不出來盜洞的痕跡,眾人往下挖了大約三四米,終于在泥土中看到一些朱紅的顏色,確認是朱砂后才知道找準了地方,重新挖開一條通道,當看到拐角的空洞,吳老六松了一口氣:“你們看,填埋不可能埋到拐角里面,里面的空洞就說明我們找對了地方。”
里面的拐角仍是當年的盜洞,經過了重新填埋和這么多年時光的沉淀,依然平整,舒易自告奮勇在前頭帶路,因為他最熟悉里頭的機關所在,據他所說,里頭的機關設計十分精妙,雖然在何處,陳鵬飛試圖破壞里面所有的機關,卻只知道位置無法找到機關所在,破壞二字就談不上了,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動在盜洞中,腳下分明沒有一點動靜,前方“嗖嗖”地聲音傳了過來,舒易叫了一聲:“趴下!”
所有人的頭貼著地面,同時雙手抱住頭,大約有十來只箭從前方射了過來,光是聽聲音,就知道強度有多大了,舒易提醒得快,那箭越過所有人的頭頂直直地朝他們身后射去,轉瞬間沒有了影子,所有人的頭頂都是涼嗖嗖地,好像頭皮被帶走了一樣,齊石摸了摸自己的頭頂嚇得是目瞪口呆,吳老六說道:“好強勁的弓弩!”
古時的箭都以青銅來制,商代的銅箭頭已頗陰毒,凸脊、叁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后,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蝙蝠般抽出敵人的血液。時至戰國,新興的叁棱翼樣式更使箭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愈合,并且相應的血槽增至六個,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歷久常鋒,不管經歷了多長時間,依然鋒利無比,但銅材較難得,秦代開始嘗試用鐵制作箭頭鋌部,但依然是以銅制為主。
簡單來說吧,要是被這箭射中了,你會寧愿它一直刺在自己的身體里,也不愿意去拔出來,因為那會讓肉翻起來,痛上加痛!
射是周代時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代最強大的攻擊手段之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東周時期復合技術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古人超常的膂力令人驚詫,精銳射手竟能拉開七十公斤的強弓,估計有效射程應在五十到七十米之間,最遠射程更是數倍之多。
以人的力量都能拉到七十米之遠,若是精妙的機關設計,射程會更遠,所以這些箭轉瞬即逝也在情理當中。
齊石仍處于震驚當中,吳老六索性折返回去,多半是想將箭拿回來研究一下,過了一會兒,吳老六倒是回來了,可惜手里空空,楊世間問道:“怎么了?”
“根本拔不出來。”吳老六說道:“只剩一點露在外面,我把泥摳了都沒有拔出來。”
楊硯卿暗自心驚,吳老六力大,如果連他都弄不出來,可想剛才的力道了,若是射到身上,搞不好會直接穿透,直接在身上留一個大窟窿!
一行人放棄追究箭的機關,繼續往前,舒易接連破解了石釘板和吊索滑石,待到盜洞前端的時候,就看到兩條墓道伸展進去,左右各一條,盜洞已經直接連進了墓道!
“好高!”齊石說道:“依我的經驗,足有八米之高,據說秦始皇為防止盜陵,想了很多方法,其中就有以山為陵,封土三十米。”
吳老六說道:“我們挖下來的深度,再加上盜洞的高度,算起來三十米差不多,倒是符合封土三十米的說法。”
這所謂的封土,其實就是俗稱的墳頭,東周以前的墓葬并沒有封土,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后,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土或種樹為標志,但后來就變成了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標志。
作為帝王陵來說,封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封土看上去只是簡單在地墓葬上堆上土,但內中很有講究,尤其作為帝王陵,一般有三種封土的方式。
第一種是壘土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層夯筑,使它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就像倒扣著的一個斗,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沒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稱“覆斗”。
第二種是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的帝王陵從一開始就采用了這種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選擇了長安西北禮泉縣海拔一千多米的九嵕山為墳,鑿山建造。據說這一葬法是長孫皇后提出的,這實際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張,借長孫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為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上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為己有,今因九稷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賊盜息心,存沒無累”。說是如此,實際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為陵,不過是利用人工難以造成的山岳雄偉的氣勢,以體現帝王氣魄宏大,而且還可以達到防止盜掘的目的。
第三種是寶成寶頂。自秦漢時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續到宋代。但是經過唐代的以山為陵后,帝王們對方上和以山為陵的形式有所觸動,因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風蝕,成為圓鈍,山形也很難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時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現了圓形,倒斗的都叫它饅頭形。
舒易說道:“當初鵬飛也是這么說,這地方符合以山為陵,得天獨厚,所以才群情激昂啊,初初進來的懂行人估計都以為找到了秦皇地宮吧,可惜啊,再往前走走就知道如何了,里面有更多的證據表明這里不過是一處偽陵,說也奇怪……”
舒易好像想到了什么,皺了一下眉頭,楊硯卿問道:“您想到什么?”
“沒事,總覺得這地方不止我們來過,可是也沒有找到其它盜洞。”舒易說道:“算了,我們先進去再說,我讓你們準備的東西都帶上了吧。”
“三叔,車上可是一點東西沒留。”楊世間說道:“全搬來了。”
“那就好。”舒易說道:“你們捂好鼻子吧。”
眾人一愣,帶東西和捂好鼻子有什么關系?舒易說道:“我先帶你們往左邊的墓道去看看,那邊的機關最少,里頭的東西也是讓我們排除這是秦皇地宮的原因之一。”
“三爺爺是決定還要折回?”楊硯卿說道:“里面并不是發現《氣運錄》的所在。”
“沒錯。”舒易說道:“走吧,早去早回。”
左邊的墓道走了沒有多遠,前方傳來的味道腥臭無比,而且撲天蓋地地傳過來,眾人幸好聽從舒易的建議提早捂緊了鼻子,舒易率先過去,眾人緊跟其后,馬上就看到一條條極窄小的長方形豎穴土坑,排列得十分密集,每排間也就離了半米到一米的樣子,大致地數了一下,就有一百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