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3驅虎吞狼計
中原大戰末期,孫殿英在毫州的部下退到黃河被閻錫山收編,自己跑回了薊縣,又在張學良入關的時候,再次被張學良強行收編。
張學良的東北軍自從前年開始就被打散,本人也流落到了河南,孫殿英再次獲得自由,帶部在內蒙古赤峰一帶堅持抗日。
孫殿英大起大落也算人才,狡兔三窟,他把當初在劉十三這里買的軍火藏在幾處地方,至今還有剩余,跟日軍的幾次交鋒,沒占便宜,也沒吃虧,跟以前相比已經大不如前。
南京國民政府真能折騰,長城沿線都是日軍據點,中央軍,西北軍和地方軍,要不容易穩住了陣線,基本是進入相持階段,卻偏偏冒出來一個塘沽協定。
協定簽完也就算了,這時候卻在南方計劃第五次圍剿蘇區,北方也不停歇,莫名其妙的給孫殿英送來三百萬大洋,任命孫殿英為入青屯墾司令。
孫殿英也欣然接受,自己現在所處的地方,勢力太復雜,青海省遠在大西北,占塊地方,那就是一方土皇帝,何樂而不為。
南京國民政府在調兵遣將的同時,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孫殿英認為這是一個機會,立即由綏遠出兵進攻寧夏,馬鴻逵立即被擺上了油鍋。
南京國民政府給孫殿英送錢又加官,這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南京政府參謀團出的注意,是一個驅虎吞狼計,可以一石三鳥,在玩政治和心眼上,孫殿英拍馬也趕不上蔣介石。
馮玉祥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已經解散,可是余部還有分散,孫殿英人馬從七萬短短時間就擴充到了十萬,這無疑是第二個馮玉祥崛起,所以才給他封官,將他調離這一地區,使得同盟軍徹底解散。
第二,西北四馬是出了名的對外團結,肯定不允許孫殿英西進,雙方必定是一場苦戰,虎狼相斗,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
第三等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也就是中央軍借勢西進,掌控西北的時機,順便一舉殲滅馬家軍和孫殿英。
孫殿英不知道的是,蔣介石已經把孫殿英的計劃和行軍路線已經告訴了西北四馬,因為孫殿英早年和馬鴻逵結拜過,所以何應欽給馬鴻逵密電,讓其側擊孫殿英部,中央軍會協助。
孫殿英的西進,他想的是奉命西進,四馬肯定會讓其通過,能不打則不打,全部西遷,一路拉起十幾公里的長度,為了以防萬一,派出騎兵旅先占石嘴子。
石嘴子是一個小渡口,孫殿英西進必過黃河,所以搶占渡口才是能不能讓他這十萬大軍踏上寧夏土地的關鍵,孫殿英有兩個騎兵旅,這是綏遠省主席湯玉麟的兩個騎兵旅。
日軍進攻綏遠省,湯玉麟不戰而逃,被日軍128騎攻占承德,他的部隊也分散而出,被孫殿英在自己轄區內給扣住了兩個騎兵旅和一個步兵團,這也是他這兩年抗日,能跟日軍持平的根本原因。
石嘴子是一個一百來戶的大村寨,這年代只要超過五十戶的村子,那就是大村大寨,西岸有三十多家,東岸有七十余家,因為這里是內蒙到寧夏的必經之地,所以村子里家家都以渡船為生。
馬鴻逵在這里設有一個連的兵力,主要是收取來往客商的稅務,這村子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以黃河為界,按說這邊是屬于內蒙的,可是卻被馬鴻逵給占著。
陜北鎮守使井岳秀,這老頭率領86師鎮守陜北二十多年,一九一六年北洋政府就來了,跟楊虎城是陜西反清同盟會的領導,一九二五年楊虎城西安被圍。
如果不是因為外蒙正在搞獨立,他怕內蒙跟著分裂而需要鎮壓,也輪不到馮玉祥去替楊虎城解圍,而使馮玉祥名滿天下。
井岳秀也是西北紅軍的最大對手,劉志丹的死對頭,石嘴子距離陜西省境也就兩里地,傳說中雞鳴三省的地方,早上只要大公雞一叫,寧夏,內蒙,陜北都能聽見。
井岳秀跟馬鴻逵這些年也數次談判,卻沒有分得一杯羹,慢慢的就因為西北紅軍太能折騰而放棄了,緊跟著86師的連駐地也撤銷了,就獨留馬鴻逵在這里扎根。
孫殿英的騎兵旅以絕對優勢,排山倒海的出現在了石嘴子村周圍,一個弧形包圍了村子,馬家軍也是騎兵,也就是六七十騎,這些村民哪里見過上千騎一起出現的,都跑回各家閉門落關,躲藏起來。
馬鴻逵的騎兵扔掉馬,找渡船劃過黃河跑了,岸邊還有十幾條渡船,北方冬天來的早,客商和出門很少,如果是夏天或者春秋兩季,這里兜住的人會現在多多了。
蒙古人吃肉,需要茶來解膩,茶葉是蒙古人的必需品,就跟漢人吃鹽一樣,自古就是茶葉北上,鹽南下,當然也有其他線路,比如海鹽,只是沒有大面積生產,還是大部分靠北方鹽井和新疆鹽湖。
孫殿英過了黃河,馬鴻逵發給駐扎這個渡口連隊的電報才到,讓駐扎連隊燒掉渡口所有渡船,往自己營部集結,孫殿英揉了揉電報紙,扔進了黃河,沒有什么密碼本,都屬于國民革命軍序列,密碼通用。
自蔣介石通知四馬之日起,四馬就開始準備迎接這一天的到來,馬步青和馬步芳為第三梯隊,作為后備隊,青海和甘肅西部作為緩沖地帶,馬鴻賓主持甘肅防御,派出一部分兵力援助馬鴻逵。
而馬鴻逵最苦,兵力被南京政府連吃帶吞,手里只有不到一個師的兵力,馬鴻逵被逼急了,勒令各縣征兵,通知電請馬步芳出軍幫忙。
孫殿英之所以走石嘴子,是因為這里是黃河上游最窄處,黃河上游大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河水中間過,根本不適合渡船,而架橋,近兩百米的懸空橋,那里有那么好架設的。
過了石嘴子,部隊需要朝西北方向直插,就可以到達寧夏省府銀川城下,銀川城建在河套平原上,周圍數十公里范圍都是一馬平川,非常適合騎兵作戰,就看孫殿英的騎兵厲害還是馬家軍的騎兵更勝一籌。
遠在青海的馬步芳再次接到馬鴻逵的求援,而南京政府方面給的情報也發生了變化,人數從七萬升級到了十萬,馬步芳立即召開團級以上會議,決定率兵參加拒孫之戰。
馬步青也在動員自己的集團人馬,馬鴻賓也把甘肅的騎兵有限緊急撥歸馬鴻逵調遣,步兵正在往寧夏移進,而團以上長官卻都跟著他跑到西寧開回去了。
馬步芳,馬步青是堂兄關系,雖然各有自己的軍事集團,相對來說比更加遠的幾輩外的馬鴻逵和馬鴻賓來說就近多了,都是超出輩的兄弟關系。在會上馬步芳重點強調了三點,拒孫的主要目的,侍衛了保住青海和甘肅。
但我們必須出兵到寧夏區,在境外作戰比較有利。第一,我軍可以就地取糧,不勞青海運輸;第二,十五路軍在寧夏為主,守土有責,讓其多打;第三,我軍遠去為客,兵員難濟,補充不易,寧可少打,以免損耗力量。
孫殿英派出兩個騎兵旅,齊頭并進東西夾擊銀川的同時,清掃沿路馬鴻逵的各個據點,除非有對等騎兵互相對沖,或者有野戰工事阻擋,馬鴻逵很難擋住孫殿英兩個騎兵旅的橫掃。
孫殿英派出一個軍在行軍路線上的西側開始搶占縣城和隘口,準備阻擊從西而來的甘肅和青海援兵,另一個軍開始在所過之處征集糧草和物資,閻錫山在五原,臨河給的物資補給有限,經不起長時間消耗。
馬鴻逵為了守住自己的財產,犯了軍事上的一個低級錯誤,十五路軍本就人馬不多,寧夏北部狹窄,縱寬三十里,縱深只有四十里的面積內,筑起了長達三百六十里的防線。
在銀川城以東,以西兩側的平原上,城郊的四周東西南北本來就有很多村堡和小鎮。然后一村一堡一陣的設置防御陣地,最大的有王宏堡,陽和堡,大壩堡,廣武城,石空堡以及中衛縣,總長三百六十里。
只有兵員步兵一萬人,單有一個步兵連后備,還有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工兵營,不在防御陣線的李剛堡也有一個團后備。
在敵人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這么布制真不知道馬鴻逵是怎么想的,而馬鴻逵碰到了更傻的孫殿英,孫殿英居然命令從南線和東線全面進攻,使得兵力從1:10變成了1:2或者1:3。
有陣地作依托,以少勝多,以少量部隊阻擋大量部隊是可以做到的,原本的優勢作戰硬生生打成了消耗戰,真不愧馬鴻逵和孫殿英是結拜兄弟,脾氣對沖。
三天鏖戰,孫殿英的軍隊居然沒進一步,還在起跑線上使用步槍對射,孫殿英的炮兵對于有村寨和城堡依托的馬家軍,沒有什么殺傷力,炮的口徑太小了,他的重武器已經被當初閻錫山和張學良給收編了。
現在所有的火炮也只十幾門75MM步兵炮,野外殺傷效果好,對付水泥碉堡就顯的差強人意,即使平射也十有**才能中一下。
孫殿英第三天才開始急了起來,把參戰的這個軍,全部調到后面休息,后備的一個軍上來開始集中火力和兵力從正面攻擊,這個時候孫殿英是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四師師長,卻有十萬人馬,六個軍和兩個騎兵旅,他的軍還真沒有編號。
孫殿英的軍隊集中兵力以后,第四天就突進了二十里,直達銀川城下,把馬鴻逵的其他防線直接扔在了后面,失去作用。
陽和堡只有一個營的馬家軍步兵守衛,卻硬生生的跟孫殿英一個旅硬磕了三天,拿下陽和堡,孫殿英氣的直接把所有俘虜槍斃。
孫殿英的部隊沒有重火力,馬鴻逵的部隊也是沒有重火力,對拼的就是人數,人數明顯占優勢,卻因為智商而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