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

根據有關材料統計,在國外100多個國家中,有近150多個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其中黨員人數過萬的政黨有30多個,全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員總數有一億左右。國外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有越南、朝鮮、老撾、古巴、摩爾多瓦等國家。原蘇東地區沒有更名改姓的共產黨中,有一定影響的有35個,有黨員140多萬,主要由原來執政的共產黨內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派別組成,除個別黨外,絕大多數為合法政黨。其中,組織較完整、在本國有較大影響的有俄羅斯共產黨、捷克摩拉維亞共產黨、烏克蘭共產黨和摩爾多瓦共產黨(該黨成立于1993年,曾經兩次贏得議會選舉,并成為執政黨。2009年選舉失利,成為在野黨。)這些黨仍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但同時強調要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它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但強調社會主義也要革新,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一、當今社會主義的選擇和走向

在20世紀的滄桑巨變中,社會主義的崛起是最重要的變化之一,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既有風起云涌的雄偉詩篇,又有創業者跌宕起伏的沉重足跡;既有大崛起、大發展,又有大落差、大反復。歐洲國家有的易旗變質,有的自動解散,有的仍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歷史車輪前進中的這種顛簸,使社會主義面臨不少問題,在新世紀社會主義何去何從,是擺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歷史課題。

20世紀初十月革命的勝利,揭開了全球范圍社會主義試驗的序幕,開創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紀元,為東方落后國家新辟了一條通過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的探索之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俄國的實際,逐步探索形成一套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體制,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住了1929年至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考驗,贏得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吸引力。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爭中,不少國家的共產黨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人們的贊賞,發展成為二戰后本國社會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進入了大規模、大踏步發展的時期。社會主義成了制衡資本主義的中流砥柱。在世界格局和世界主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在資本主義和平發展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前,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行了改革。由于社會主義各國的領導人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理解和國內外形勢的判斷不同,各國相繼采取了不同的改革道路、政策和措施,出現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中國崛起的局面,世界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末陷入了嚴重的挫折。無論執政的還是非執政的共產黨,其發展有所波動。特別是在“蘇東劇變”的巨大沖擊下,不少共產黨內部出現了思想混亂和組織分裂,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

從20世紀后期以來,國際上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圍繞社會主義的實踐、未來何去何從形成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種是否定的、絕望的看法。蘇聯和東歐在發生劇變之前,蘇聯共產黨內部特別是高層對自己社會主義實踐的看法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在本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的評價上,不少人采取了全盤否定的觀點,其中戈爾巴喬夫最具代表性,他認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是異化的和扭曲的,是極權官僚主義模式和兵營式的社會主義,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已經遭到了戰略性的失敗,蘇共幾十年來只為專橫的官僚體制服務,斯大林為首的黨的領導強加給人民以共產主義的、烏托邦的發展模式。斯大林甚至把這一模式發展成集權制度,從而給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看法上,不少人強調現在的資本主義已經不是從前的資本主義了,雖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不同的制度,但它們都在改變,不應再用對抗的范疇來思考,不能再把它說成是社會主義的敵人,而應當把它視為合作的伙伴。資本主義保證其生命力的普遍文明機制,比如私有化、自由市場化、民主化等,這些與社會主義的內容是相同的,應當加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體化進程。三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不少人持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看法,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現在資本主義也能適應時代的挑戰,過去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掠奪本性不可改變的觀點已經過時了。葉利欽就說過共產主義思想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幻想,他不知道共產主義能在哪一天、哪個時辰在蘇聯實現。在他看來,共產主義只是一種理想,是空中樓閣,根本不應試圖在這里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教條現在已經過時了,可以取消了。四是在本國社會主義改革上,不少人強調要徹底改革,要進行革命性變革,認為在原有的社會制度內不可能解決現在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戈爾巴喬夫就說過要校正一個多世紀以來被共產黨人視為準則的我們實際行動的主航道,要粉碎斯大林主義意識形態及與其有關的一切東西,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

在創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盡管在蘇共二十八大上,部分中央委員曾就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等人的看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利加喬夫就認為,不應當詆毀歷史,而應當求助于過去的英雄人物,鼓勵人民向他們學習,鼓勵人民熱情工作。他認為,過去的歷史雖然復雜,卻是光榮的。改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是我們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賽金則也強調,在改革體制方面的弊端時,絕不容許向社會主義本身潑臟水,絕不容許從群眾首先是青年思想意識中勾銷有關社會主義的價值、成就和事業,等等。但是,這些意見并沒有成為主流,也沒有阻擋住蘇東的劇變。

另一種看法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給予肯定,對其前途充滿信心,但是同時強調社會主義需要調整和改革。其主要觀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四點:

一是關于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問題,認為,二戰后資本主義的確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在本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客觀地產生了一些問題,但這并不能改變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因為資本主義的失敗和最終滅亡,所有被剝削被壓迫的人民和勞動者的解放,沒有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進程。

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并沒有過時,沒有失去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某些方面會過時,但整體不會過時,基本原理和主要思想不會過時。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在于“同實際相結合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盡管當今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仍然適用,這些原則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是根據當今情況予以充實并在具體情況下加以貫徹。

三是關于“蘇東劇變”問題,認為,“蘇東劇變”只是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這不僅不能證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破產,而是證明了那些違背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東西的破產;“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的危機,但這是社會主義“發

展中的危機”,資本主義也存在危機,但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蘇東出現的情況并不表明資本主義獲勝和社會主義滅亡。只是各種社會形態更替都要經歷的一個進程,經歷一個必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發展過程。

四是關于社會主義前途問題,認為,社會主義一定會從“蘇東劇變”中吸取教訓,調整自己,并在不同國家取得新勝利新成績。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明的,社會主義對有關國家的歷史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當前社會主義國家存在問題,但社會主義本身有能力自己解決,在克服經濟文化落后和資本主義統治帶來的巨大弊端方面,社會主義表現出并繼續表現出優越性,共產主義仍然是能夠實現的理想和最終目標。

當然,孰是孰非,孰對孰錯,孰優孰劣,從根本上要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競爭的結果,最終只能由時間作出評判。但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社會主義何去何從卻是關乎政黨執政合法性以及未來走向的根本性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主動革新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各國的政治經濟關系錯綜交織,戰略競爭不斷加劇,意識形態領域暗潮涌動,世界社會主義處在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開始進入多樣化、多層次發展的新階段。除中國共產黨外,世界上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即越南共產黨、朝鮮勞動黨、古巴共產黨、老撾人民革命黨,都圍繞吸引和凝聚群眾,立足本國國情,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的變革,探索加強自身執政能力和執政合法性建設。這些做法各具特色,并取得一些效果。主要的做法有:

一是以滿足群眾的要求為導向調整黨的執政綱領和政策等。不少政黨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開始調整黨的綱領和方針,制定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戰略和政策主張,使黨的施政措施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爭取人民支持,鞏固執政地位。越南共產黨較早認識到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越共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標準就是“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他們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黨的建設為關鍵”推進社會主義革新,并將黨內民主建設放在黨建的核心地位。在明確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領導機構和各級黨組織的工作制度,明確了黨委內部的分工和職責,并在中央全會上實行質詢制度。朝鮮勞動黨針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堅持以“先軍政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提出“軍事先行,先軍后工”的口號,明確了軍隊在國家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礎上,該黨又將先軍思想拓展到經濟、外交等領域,提出“先軍經濟路線”和“先軍外交路線”,并將“先軍政治”確定為朝鮮“建設強盛國家的基本戰略路線”“最符合當前歷史條件的最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政治模式”。古巴共產黨在面臨美國封鎖和國內經濟困難的雙重壓力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修改黨章和憲法,進一步確定了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并將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凝聚黨心民心的旗幟。古巴共產黨根據實際情況,把維護國家穩定、社會團結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作為第一要務,實行全民免費教育、醫療,在分配中特別強調社會公平,要求各級黨的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老撾人民革命黨針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長期困難和黨內消極現象蔓延的情況,提出老撾尚處于“為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創造條件的歷史階段”,將發展生產力,建設商品經濟作為現階段的中心任務,強調用科學的方法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全民的社會主義意識和民族自主意識,并在憲法中明確了人民革命黨的執政地位。

二是改革和創新黨的建設。多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根據形勢的發展和社會心理變化,及時調整和改進黨的建設,突破傳統模式,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探索新途徑、新方法。越南共產黨注重從政治、思想、組織和作風四個方面加強黨的建設,力求將黨建設成為純潔、堅強的政治組織。2001年,越共九大決定全面開展黨建整頓運動,同時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改進了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方式,強化了中央檢查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建立和完善干部責任制和干部交流制。探索高層選舉中增強競爭性的辦法,推進黨內民主。古巴共產黨注重抓黨的廉政建設,1996年頒布了《國家干部道德法規》,對黨和國家工作人員規定了26條戒律,2001年設立了審計監察部和中央、省、市三級申訴委員會,對腐敗和違紀現象堅決查處。老撾人民革命黨認為黨內,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班子的團結統一是黨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提出要努力從政治、思想和組織上加強黨建,以達到全黨的高度統一,并定期組織黨內理論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分期分批培訓中高級干部。

三是提高執政黨駕馭經濟和社會的能力。一些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逐步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加強行政效能,爭取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越南實行革新開放以來,越南共產黨致力于提高管理市場經濟的能力,以挖掘內力、擴大內需為中心,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動員各種力量發展經濟,特別重視國企、集體經濟和私人企業的發展,并明確允許黨員從事私人經濟;深化行政改革和金融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等等。通過經濟改革,越南的經濟形勢有了改觀。朝鮮勞動黨在“先軍政治”模式下,也重視經濟建設,依靠軍隊發展經濟,提出了軍隊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捍衛者”,也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組織軍隊接管重點企業,參與大型工程建設,安排大批復員軍人赴邊遠落后地區支援經濟建設。針對生產力落后、經濟長期困難的國情,老撾人民革命黨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步推進經濟革新,采取了很多措施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改革力圖使黨和政府從微觀經濟中抽身出來,加強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和宏觀管理職能。蘇聯解體后,古巴失去了國際市場和外來援助。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古巴共產黨著手進行經濟改革,并提出以“不放棄革命原則,不放棄社會主義政權和不放棄為民造福的目標”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以能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作為檢驗改革成敗的標準。1997年古共五大提出在堅持計劃經濟的同時,搞一些市場經濟,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但不搞私有化,推出了六個方面的經濟改革政策。

四是密切黨群關系,保持黨的先進性。大多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問題,加強調查研究,調整和改進執政模式,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密切與群眾的關系,理順黨與政府、黨與社會的關系,擴大黨的社會基礎,改進黨的宣傳方式,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越南共產黨在堅決反對多黨制和政治多元化的前提下,大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高黨內生活的透明度和公開性。2001年,越共九大召開前,通過新聞媒體將黨代會的政治報告草案向全社會公布,征求群眾意見,并將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方案以及中央領導人的家庭住址、電話公之于眾,方便普通黨員和群眾反映情況,提出意

見。越南共產黨注意正確處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對一些關系到社會穩定的重大事件堅持公開報道、公開處理,并將領導干部自我批評和工作整改結合起來,形成制度。朝鮮勞動黨貫徹“先軍路線”,在全社會實行準軍事化管理,通過全民學軍、擁軍、援軍來實現社會的組織和管理,黨的領導“身先士卒”,經常到軍隊和地方視察,召開各種會議,對各項工作給予具體指導,并通過報紙、廣播等大眾媒體向群眾通報黨的最新指示,使群眾能夠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古巴共產黨重視改善黨群關系,領導干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閱讀群眾來信,并堅持經常深入基層,直接聽取群眾意見,及時改進工作。鑒于國內能源短缺的狀況,古巴共產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各級領導在沒有緊急事務的情況下不得拒絕沿途群眾搭乘領導專車的要求。古巴共產黨還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積極調整經濟政策,加強輿論宣傳,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改善黨的社會形象。

三、謹慎把握“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效率與公平,是現代社會的兩難問題,同時又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類型的執政黨都必須應對的問題。兩者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執政黨的權力地位。當今世界不乏執政黨因為沒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而喪失了手中的政權的例證。譬如連續單獨執政長達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它在任期間整個國家經濟實力有了顯著增長,1999年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但是,社會分配嚴重不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5%,被稱為“制造窮人的工廠”,最終該黨喪失了民心,在2000年的大選中慘遭失敗。同樣,印度人民黨執政8年中,GDP年均增長達6%,可是貧富差距過大,80%的群眾沒有得到經濟發展的實惠,3.5億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下,最終該黨也難逃下臺的命運,敗給了高舉社會公平旗號的印度國大黨。而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在執政期間,經濟形勢不斷惡化,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與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廣大群眾逐漸對當政的共產黨和社會制度產生了懷疑,改變現行制度的想法慢慢滋生并蔓延開來,經濟的低效和匱乏最終成為導致共產黨垮臺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是世界各國政黨都極為關注的事情,無論是左翼政黨還是右翼政黨都試圖在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率,先把蛋糕做大,仍是多數執政黨的戰略選擇。能否促進和保障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衡量執政黨執政績效的最基本、最直觀的標準,是執政黨獲取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源。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明確提出,經濟發展是新加坡的唯一出路,也是黨執政合法性的根基。正如李光耀所指出的:“一個國家,假如政治上、經濟上沒有進展,老百姓生活沒有改善,人民的不滿情緒依然存在,或遲或早,該政權都是會垮臺的。”西歐社會民主黨總結自己的執政經驗時也提出促進經濟增長是黨能夠繼續執政并貫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經濟增長了,才能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旨在縮小貧富差距的社會再分配政策才有保障。同時,靠適當的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擴大就業,增大勞動報酬在分配格局中的份額,以此來縮小差距,緩解和消化社會沖突。在加快發展方面,市場在刺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很多國家執政黨的肯定。如西歐社會民主黨放棄了傳統的生產資料社會化、國有化運動和國家宏觀調控的做法,轉向實行私有化運動,放松管制,推動市場自由化,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英國工黨1997年執政后基本接受了撒切爾主義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遺產,經濟政策上采取了緊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充分利用日益國際化、全球化的市場力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力求在市場經濟范圍內實現公平、機會均等和照顧弱者的理想。許多政黨都認識到,單靠市場解決不了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問題,缺乏有效的調節機制必然會導致嚴重的收入差距和社會不公平,其結果是社會動蕩,效率也就無從談起了。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法國社會黨提出了“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不要市場社會”就是不容許社會全盤市場化、商品化,不通過自由市場來分配和再分配全部社會財富,不把利潤法則當作衡量價值的唯一尺度。“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這一名言不僅反復被法國社會黨所使用,而且也為英國工黨、德國社會民主黨等許多歐洲國家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所接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兼顧公平已成為左右翼政黨的共識。

但是,考慮到傳統的高福利制度不僅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而且造成了對福利的依賴心理,抑制人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一些政黨改變了過去消極的福利政策,重構積極的福利政策,重新定位政府在福利制度中的角色,研究福利的對象和方式。英國工黨就認為,政府的角色不必是提供所有的社會保護,而是為其提供組織和規范,福利只是對窮人提供一種扶助而不是一種施舍。近年來一些政黨開始在福利制度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首先,變單靠國家承擔社會保障資金為投資主體多元化。在社會保障的供給上,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要與政府一起承擔責任。如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強調個人負責,把福利降低到最低水平,只給殘疾人或老人提供社會保障,而其他國民主要通過個人的力量來積蓄用以支付自己的醫療、失業和養老等費用所需資金。英國工黨政府實行福利開支市場化,大量引進私人資本,按市場機制運作,提高投資效益。

其次,變直接提供經濟資助為投資人力資本。一是大力投資教育事業,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瑞典社會民主黨人認為,教育是公正和工作的關鍵。為了糾正現存的分配不公平,更公平地分配受教育的機會和知識比事后對財富進行再分配更有效。為此,社會民主黨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盡可能地公平分配受教育的機會,使整個國民的素質都得到提高。二是給失業人員提供職業和技能培訓,鼓勵他們重返工作崗位。英國工黨政府強調,為有能力工作的人提供工作,為無能力工作的人提供保障。福利救濟受益范圍集中在老人、無勞動能力者以及單親家庭等社會弱勢群體。對于仍有工作能力的人要對他們進行新的職業培訓,鼓勵他們重新就業。英國政府規定,被解雇人員和18~25歲的失業青年必須在自愿接受職業培訓和繼續求職的情況下,才準許領取失業救濟金。對“失去工作能力者”定期體檢,查明已恢復工作能力的人就不能再享受疾病救濟,只能領取失業救濟金。

最后,變注重分配和結果平等為機會和起步條件的平等。通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來縮小貧富差距強調的是結果的平等,這種結果的平等不利于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英國工黨強調人的平等主要應該是人的機會均等,即在可能的范圍內,人們尋求財富、權力的機會平等,而不是將個人平等片面地理解為個人對財富占有結果的絕對均衡。這種積極的福利政策正在嘗試中,還未顯示效用,但是,它打開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途徑。

(本章完)

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
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群關系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群關系的新課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于群眾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群眾之于政黨之執政第三章 歷史坐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群關系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群關系的教訓與啟示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群眾之于政黨第五章 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群關系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壶关县| 西充县| 松桃| 云南省| 宜宾县| 怀仁县| 张家界市| 河西区| 乐平市| 简阳市| 磐安县| 宁明县| 江孜县| 九台市| 临邑县| 龙里县| 四川省| 增城市| 炉霍县| 信宜市| 茶陵县| 会同县| 历史| 阳西县| 汉寿县| 南岸区| 罗平县| 浏阳市| 莱芜市| 南丰县| 大石桥市| 冀州市| 布拖县| 勃利县| 和田市| 栾川县| 宁德市| 西城区| 鄂托克旗| 道孚县|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