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0641 行臺事繁,諸計待功

陸元方一行抵達皇城後,先在皇城政事堂中正式宣達了一下朝廷的相關制敕。這其中有關雍王的封授自不必多說,隴邊諸將自黑齒常之以降,俱都封賞有差。

單從制書內容上看來,朝廷這一次封授並不吝嗇,像黑齒常之已經爵封燕國公,這一次則加實封兩百戶,其子並授冠軍將軍的武散官。其餘隴邊衆將,單單五品遊擊將軍以上便有三十多人。

文武散官階至五品,便可蔭一子,從這一點而言,朝廷這一次的封賞,絕對不可以說是吝嗇,但也並不能說就是坦蕩。

武散官蔭給子弟,最可靠的出路便是南衙親勳翊三府禁軍武官之職。朝廷作此封授,目的自然不言而喻,說到底還是不願放棄這些隴邊將領們。

關於這一點,李潼也不好多說什麼,早在隴邊的時候,他便已經明確表態,諸將如果願意歸朝任職,他也不會阻止刁難。爽快放行,還能保留一份香火情,若強留在大行臺,任事未必盡力,心裡可能還會有所積怨。

當然這種豁達的態度也看對誰,像黑齒常之,朝廷就有意與王孝傑一同召回朝中,但被李潼直接授意神都的人給拒絕了。

眼下的吐蕃雖然被打痛,但實力並未大損。還有針對隴邊以及安西的胡情調控,都需要一員驍勇大將坐鎮彼方。

李潼猜測黑齒常之就算歸朝,多半也是投閒置散、在南衙掛一個大將軍職榮養在都,還不如留在隴邊繼續發揮餘熱。

官爵的封賞還算給力,但實物方便,則就一句話打發了:“陝西道大行臺量給”。這一句量給,陝西道大行臺就要準備大出血一次了。李潼對此倒也沒有太大抱怨,反正養的都是自己的兵。

具體的犒獎方案,大行臺還要考慮自己的財政狀況,眼下多說無益。

拿到了朝廷正式的制敕後,李潼便開始正式委任大行臺一干官員。所謂的大行臺,全稱應該是大行臺尚書省,或者說尚書大行臺,臺即就是尚書省。

所以大行臺的官制也基本比擬中央的尚書都省,下設六部分曹治事,統管軍政。

李潼的官職中還有中書令,而中書令的本職則就是掌制敕,李潼如今行使在外,當然不可能掌皇帝制敕,所以就是專掌雍王教令,於陝西道範圍內一定程度上取代朝廷制敕,雍王教同樣有管理地方軍政的正當合法性。

尚書省作爲中央執政機構,其長官尚書令權力極大,所以從魏晉時期開始,尚書令便逐漸的被架空,朝廷政令擬定逐漸轉移到中書省,以至於中書省有鳳凰池之稱,武周革命時,乾脆就將之命名爲鳳閣。

所以尚書令這一官職停置,也並不僅僅只是因爲李潼他太爺爺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實在是人臣之極、權柄過大。

至於朝廷封授李潼爲中書令,也並非純是褒揚。須知上一任的中書令是李昭德,現在李昭德被架空,中書令這個官職又直接給了雍王,這意味著朝廷中書省不再有真正的長官,中書侍郎實際掌管中書省。

這也意味著皇帝李旦並不只是一味的退避,而是開始打算真正著手控制朝局,不願臣下權柄再過分的集中獨大。

李潼身爲大行臺長官,其下便是諸行臺尚書。當然不可能六部設齊,像吏部、禮部這樣司職選舉與典禮的要司,就不可能設在行臺。

眼下李潼也只委任了兩名尚書,姚元崇擔任行臺兵部尚書,畢竟姚元崇離都之前已經是兵部侍郎,對於兵部事務的運作也是熟悉得很。李元素則擔任行臺戶部尚書,主管戶籍、錢糧以及諸胡州貢賦事宜。

這兩名行臺尚書,便是大行臺最重要的主管要員。

除此之外,大行臺還細分爲二十三司,分別由諸行臺尚書郎分領專事。這基本上就退回到了魏晉時期的霸府狀態,畢竟中央三省六部乃是歷代制度改革最終完成形態,大行臺作爲其殘缺形態,制度結構上是要有一定退步的。

兩部二十三司,便是長安大行臺的基本結構。再外部便是諸州刺史、都督,但像其中一些雄州、望州,李潼也根本就沒打算任命主官,而是將這些州的刺史、都督之位留給一些資望高的行臺要員遙領寄祿。

像婁師德便以岐州刺史領掌隴邊屯田事宜,楊再思則以雍州長史領長安國子監事。這樣一通分配下來,一些資望高的老臣也不會因爲行臺位置太少而屈就卑職,本身的官品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至於諸州事務,則就由長史、司馬、別駕等上佐負責。其中長史主管政務,司馬則分領兵事,別駕司職錢糧,而不再只是諸事統於刺史一人。

一些內陸的州府,自然可以如此簡單直接的進行職權分割調整。特別一些地處邊遠、戰略位置重要以及自然資源豐富的州府,則就很難再這樣進行簡單粗暴的劃分。

特別陝西道因爲地理位置的緣故,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州府都要長期維持一定規模的駐軍,像隴右的鄯州、洮州以及朔方的靈州、豐州等地,更是完完全全的軍州。

職權分割,說起來只是一句簡單的話,但在這些特殊的地區,做起來可真的不輕鬆。

事權分割、彼此制衡,看起來是頗爲穩固的結構,可若落實在實際的場景中,即便不考慮勾心鬥角、彼此掣肘,哪怕僅僅只是各自權力行使中的內耗,配合稍微出錯,差之毫釐,便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而且眼下正逢府兵制崩潰,是從世兵制到募兵制轉型的一個關鍵過程,既要順利完成這樣一個過渡,還要保持足夠的戰鬥力以鎮壓外敵,無疑是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這方面,李潼也沒有太好的計策。脫離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制度優越與否根本不必討論。

陝西道大行臺從創設伊始,就是一個軍事色彩濃厚的霸府形態。吐蕃和突厥,以及其他摩拳擦掌、待時而起的胡部,這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軍事敵對目標。

頂著這樣龐大的軍事壓力,李潼也不可能發起一場觸及根本的軍事改革,只能就陝西道當下的軍事基礎進行修補營建。

眼下整個陝西道轄區範圍內,軍事力量可以說是頗爲可觀。安西的三萬駐軍,隴右有六萬餘甲兵,河曲則有五萬出頭,而在長安京畿周邊甲兵包括團練武裝,也在三萬出頭。

這麼粗略一算,整個陝西道甲兵數量應該在十八萬左右。但如果再細算唐軍核心兵力,可能也只有五萬多。這其中安西所擁有的精銳兵力是最多的,有一萬五千多名唐軍精銳甲兵,其餘的則爲胡部城傍與西域那些邦族聯軍。

河曲方面水分最大,言則五萬甲兵,但核心的唐軍精銳恐怕也只有一萬出頭。至於隴右,河源軍精銳雖然驍勇善戰,但士卒多年戎戰,特別剛剛經歷了青海一場惡戰,亟待休養。

李潼去年進入關內時帶領了五萬大軍,其中大部分都是原代北道在河東的徵卒,從去年直到現在一年的時間裡輾轉奔波,到現在士力也已經疲敝難當,將士思歸。

如此一番細數下來,整個陝西道的軍事力量不容樂觀。平定長安鬧亂後,再分頭迎擊突厥與吐蕃,其實已經有了幾分窮兵黷武的味道。

但現在這些軍事力量還都不可進行大規模的休調,必須要把架勢撐足。

在大行臺以及地方州縣的具體官事結構之外,李潼又設立十一名督軍使、專掌邊軍征伐,其中安西三人,隴右與河曲各是四人。諸州司馬兼領募兵使,於諸州境內徵募開邊健兒。十名團練使,負責在秋收之後、開春之前,於京畿周邊演武集練那些開邊健兒。

他覺得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在未來幾年時間裡,陝西道能夠擁有二十萬能作征戰的控弦之士,起碼有十萬常備武裝可以輪番休戰。

如果可以達成這樣一個徵募規模,即便是一比一的比例,唐軍還能管控十萬人規模的胡部城傍武裝。這樣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可以稱得上能定大勢的力量。

這樣的宏圖,遠非一蹴而就。除了募兵、團練、督軍征伐這三個軍事步驟之外,眼下最迫在眉睫的,還是增加關中長安的防護力量。

所以接下來,大行臺再向諸邊州下達徵令,除了委任各邊督軍使之外,就是著令諸督軍使選募邊中健勇各一千人增戍長安,既是休養,也充衛戍。畢竟長安的軍事任務較之邊州要輕鬆一些,但安危要更加重要。

有這一萬邊軍驍勇打底,再加上故衣社所掌握的原府兵基礎,今冬之前長安可以聚甲三萬。這三萬軍衆便不同於此前長安周邊那三萬甲卒的成分,無論戰鬥力還是組織力,都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熬過今冬,團練健兒能夠初成規模,可以對長安的衛戍力量進行增補,長安守軍同樣也可以赴邊輪換。這樣的輪調規模逐漸擴大,未來的三到五年時間內,有望能夠將陝西道內外軍事力量進行一次升級與換血。

這種規模的軍事建設,也不僅僅只是軍方專事,屯田規模要擴大、物運環境要改善、軍器製造要擴大,包括運兵馳道要維護乃至於開闢新的路線,各種配套都需要升級。

一通會議進行下來,李潼看著那厚厚的隨堂記錄不免暗覺頭大,再看堂中諸員佐神情都不輕鬆。得了,大框架已經制定出來了,你們各自奮鬥勞碌吧,老子回家摟媳婦去。

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363 新的班底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149 舊事再起波瀾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359 幷州大都督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089 賢賢易色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059 生人探幽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211 不宜輕沾俠名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270 兵入武氏邸0211 不宜輕沾俠名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042 能奏《武媚娘》否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202 大唐帶貨王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398 狄公出手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54 宰相入刑0024 神皇鑑詩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114 友誼的河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031 不是一路人0039 羅網常設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360 祖孫情深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1035 三月龍興,幢蓋張護0092 仇人相見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819 西康善土,地上佛國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359 幷州大都督0372 拙子外送,嬌娘入門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075 將軍跋扈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863 聞香識色,樂奴而已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1022 留情有度,子姑待之0172 薛師人間英豪0604 諸胡聚首,桀驁伏誅0034 狄公滿腹荊棘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20 高句麗遺民
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363 新的班底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528 人發殺機,血洗長安0149 舊事再起波瀾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0359 幷州大都督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402 好長生者,必重醫卜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089 賢賢易色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813 蕃使躁亂,橫屍街頭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059 生人探幽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211 不宜輕沾俠名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478 開元名相,次第入府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270 兵入武氏邸0211 不宜輕沾俠名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364 魏公點撥,鄭姝齊聚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042 能奏《武媚娘》否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202 大唐帶貨王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398 狄公出手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831 李潼薄名,公主聞否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54 宰相入刑0024 神皇鑑詩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114 友誼的河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031 不是一路人0039 羅網常設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360 祖孫情深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1035 三月龍興,幢蓋張護0092 仇人相見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819 西康善土,地上佛國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359 幷州大都督0372 拙子外送,嬌娘入門0913 壯烈能狂,無勇忍耐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075 將軍跋扈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726 明主恩遇,指點迷津0512 過牆抽梯,遣用雍王0863 聞香識色,樂奴而已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1022 留情有度,子姑待之0172 薛師人間英豪0604 諸胡聚首,桀驁伏誅0034 狄公滿腹荊棘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320 高句麗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