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紀氏也是一肚子的委屈。
她一個從五品的官家太太主動去給一個鄉下婆子送節禮,這面子夠大了,她夠放低自己了。
可誰知謝老太太一點都不領情,說翻臉就翻臉,紀氏至今想起來還忿忿不平的,且還有點莫名其妙的。
因爲這些年她跟張氏打過不少次交道,張氏給她的印象還算不錯,不貪不佔,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說話做事都有條理,是個明白人。
可那天的張氏卻完全顛覆了她的認知,完全就是一個不講理的農村潑婦,一點都不顧忌親戚的臉面,這讓紀氏以後怎麼上門?
當然,紀氏的想法是站在她的角度考慮的,未免有點失之偏頗了。
首先第一點她就錯了,張氏不再是普通的農村老太太,她是有品級的誥命夫人,且品級比紀氏高好幾個級別呢。
再則,哪個當老人的能願意自己的孫女被別人潑髒水被別人污衊?
其實,真說起來那天的氣氛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張氏見紀氏上門來了,也是笑臉相迎。
她雖不喜京城的顧家,可她明白,此顧家非彼顧家,紀氏的丈夫只是顧家的一個分支,且多少年沒有進京了,因此,她並沒有把紀氏劃到京城的顧家堆裡去。
再說了,憑心而論,這兩年紀氏對謝涵委實不錯,每到年節時都不錯眼地給謝涵送東西來,吃是吃穿是穿的,做的比正經的舅舅舅娘還強,她能不領情?
不過張氏也不傻,她也看出來紀氏的目的是謝涵,可張氏有張氏的想法。
別看謝涵的年齡小,可謝涵的終身大事一直是張氏的一塊心病,她已經是過六十歲的人了,身子也不是特別好,保不齊哪天就蹬腿去了。因此,她也想早些爲謝涵尋摸一個可靠的人家,這樣她才能安心地閉上眼睛。
可這些年她一直在鄉下生活,認識的人基本是村子周邊方圓十里範圍內的泥腿子,這些人裡哪有能配上謝涵的?
因此,她只能在謝涵認識的範圍裡去尋摸。
原本她覺得顧家本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顧鑠對謝涵也上心,小夥子看著也正派,可誰知顧家只想把她孫女拐去做小,人家看中的只是她孫女的錢財,這就拂了老太太的逆鱗了。
因此,京城顧家是撕破臉絕無可能了。
趙王府的尹嬤嬤倒是對謝涵也不錯,可張氏明鏡似的自家孫女配不上趙王的嫡長子,去了又是做小的命,還不如不去呢。
故而,張氏便把眼光放在了樑茵和紀氏兩人身上,樑茵的性格最好,老太太一開始看中的是樑茵,可誰知樑茵主動求娶了新月,張氏只得重新調整了方向,琢磨起紀氏來。
當然,張氏也知道樑茵家還有一個兒子,可稍微講究些的人家,誰願意把女兒嫁進同一戶人家?又不是窮得沒有辦法。
而紀氏的爲人雖說比樑茵要刻薄勢利些,可張氏見紀氏對謝涵是真心喜歡,加之謝涵自己本身又有一份不菲的嫁妝,並不需要依附紀氏過日子,因此,張氏也就勉強接受了紀氏。
只是張氏對紀氏的兒子卻不太瞭解,本想著辦完新月的事情找樑茵好好打聽打聽,誰知還沒等到她去打聽,紀氏又上門送節禮來了。
也是合著兩家沒緣分,兩人說著說著,張氏便有意把話題拐到紀氏的兒子身上。
張氏知道顧鏨今年十五了,便問他在哪裡唸書,將來是打算考功名還是走武舉等等。
“嗐,別提這孩子了,打小就不愛念書,就愛擺弄些棍啊刀啊劍啊的。這不,孩子他父親說了,等他成年了,就送他去軍隊歷練歷練,我們顧家的子弟多半是走武舉。”
說完這話,紀氏咂摸出點不對勁了。
老太太主動問起她兒子,難不成是老太太知道了那風箏的事情想替彎月試探一下她的態度?
這可不行,她看中的是謝涵,可不能讓老太太把彎月塞給她。
想了想,紀氏又笑著說道:“老太太不說我還忘了,今兒我來還有一件事,就是替我兒子向你家彎月姑娘陪個不是,原本端午節前我就該走這一趟的,可誰知來晚了,你們一家子都回鄉下過節了,這才拖到了現在?!?
“嗐,孩子們在一起難免有個吵吵鬧鬧的,這也值當你這當娘巴巴地來賠什麼不是?說起來那天的事情我孫女也有錯?!睆埵侠斫忮e了,她以爲紀氏說的是新月成親那日在院子裡發生的事情。
那日她雖沒有親眼見到沈岑和謝涵拉扯,可她聽別人學了幾句,說是彎月爲了護著謝涵和那兩位公子吵了起來。
故而,張氏纔會說彎月也有錯,不管怎麼說,那天沈岑和顧鏨是上門迎親的貴客,彎月的做法確實有些欠妥。
紀氏一聽這話更切合了自己的猜測,於是,她有點著急了,忙道:“不不,還是我兒子的錯,我兒子這人一向單純,就一根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那天說來也是怪,本來他是好好地陪著沈公子去放風箏,哪裡知道自己的風箏會和彎月姑娘的纏起來?原本這也不值當什麼,不過就是一個玩意,我兒子當即就把風箏剪斷了,想不要了,可誰知彎月姑娘卻偏偏把風箏收了回來。我兒子見了,想著收回來也不能不要啊,那風箏上的畫是他自己畫的,上面還有他的名字,你說,要是被什麼別有用心的人撿了去弄出點什麼事情來豈不是因小失大?這麼著我兒子才順著那風箏線找了去,哪知趕巧就是府上的彎月姑娘,據說兩人因爲這事還吵了一架?!?
這段話很長,儘管紀氏口口聲聲說怪自己的兒子,儘管張氏對這次的風箏事件一無所知,可她依然聽出來對方話裡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合著對方今兒不是來送節禮的,是來告訴她別打顧鏨的主意,是來告訴她管好自己的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