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的電視臺方面自從澳門幫入主之后,馬上展開了自上而下的大清洗,先是原經理黃錫釗被辭退,緊接著就是監制麥當雄等離職,隨后清洗活動更是下行,連幕后工作人員,演員等都遭到清洗。
如果大規模清洗活動令本來就風雨飄搖的麗的雪上加霜,自從澳門幫入主之后,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走了兩百多人。而麗的總共也就八百多名員工,一下子就少了四分之一的人。
對于如此大規模的清洗活動,澳門幫的用意其實本來是裁員減負,將包袱丟掉之后輕裝上路。但可惜的是澳門幫動作實在太大,把臟水潑出去的同時連里面的孩子也順道一起丟了。
這從麗的電視臺出走的人中,或許有些是才能不彰,或者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更多的人卻是因為擔心自己被清洗,加上不看好麗的未來的發展前景,所幸趁自己現在還有名氣,盡快找另外一家公司容身。
其中有部分工作人員流入了佳藝電視臺,因為佳藝電視臺最近申請取消電視臺限制已經有了眉目,所以邵爵士也是雄心萬丈打算卷土重來,因此擴張人馬也是非常必要的。
還有一部分則是流入了電影界,現在誰都知道香港電影市道正旺,除了許氏,邵氏,嘉禾三家已經封王的電影公司之外,還新近崛起了數十家獨立電影公司。
新近崛起的獨立電影公司與早前的獨立制片公司不同,早前的獨立制片公司多以拍攝c級片為主,低成本廉價的功夫片。艷情片為主。這類電影一般在香港上映不了。多是賣到南洋一帶給那邊的觀眾欣賞。
而新近創辦的這些獨立電影公司,卻是由新浪潮導演參與的,他們或是從電視臺畢業的電視人,熟知電視劇的制作流程,掌握了現在觀眾的流行心理,所以所拍攝的電影更有針對性。有的則是海外電影專業留學歸來,他們的理念更加先進,技術更加成熟。為香港電影增加了新的活力。
像這些獨立電影公司所拍攝的電影質素都非常不錯,雖然也都算是小成本的作品,但卻拍的十分有新意,是香港影壇崛起的一股新興力量。
許貫武的《東方魅影》雜志已經關注到這一現象,并且已經將具有代表性的導演挑選了出來,其中就有許氏的張建,章國明,繽紛影業的梁普智,世紀影業的余允抗,邵氏影業的許安華。嚴浩,以及左派電影公司的方育平等人。
《東方魅影》將這些代表香港電影新勢力的導演逐個隆重介紹。令他們的知名度大增也受到香港各大影視公司的重視。
《東方魅影》的這次動作并不是許貫武所授意的,而是歷史前進到這里的時候,發生了十分驚人的巧合。當《東方魅影》將這些人集中在一起的時候,也用了當年法國電影新浪潮來形容這一批人,意為他們將會帶給香港電影新的變革。
不過可惜的是香港新浪潮電影卻并沒有堅持太長時間,因為缺乏商業上的支持,以及有序的統籌調度,使得新浪潮導演各自為戰,這場變革只進行了兩到三年的時間就消弭于無形。不過新浪潮電影的意義卻非常深遠,幾乎決定了未來三十年香港電影的方向。比如警匪片,黑x會片,槍戰片,恐怖片,靈幻功夫片,愛情片,武俠片等等,通通都受到了新浪潮電影的影響。
只是可惜的是這些年輕導演雖然干勁十足,那些獨立電影公司更是雄心萬丈,打算將自己打造成新的許氏集團,但是很可惜的是如今香港影壇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尤其許氏,嘉禾,邵氏分別占了香港最大的三條院線,僅此一招就牢牢鎖住了這些獨立電影公司的咽喉,讓他們幾乎沒有做大的可能。
嘉禾就是借助院線的優勢,先后將思遠電影公司,羅維電影公司等收入旗下,還順手招了像麥當雄這樣的猛將。
許氏雖然沒有收購這些電影公司,但也同樣與一些電影公司結盟,不過沒有簽訂合約關系比較松散而已。
邵氏還是一直保持自給自足的狀態,不過他也順著新浪潮的潮流變革,推出了多位年輕有為的導演。不過邵氏如今已經日暮西垂,就算再推出人才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年輕導演能否發揮效用還未可知。
三大寡頭壟斷香港影壇,限制住了獨立電影公司的發展,這其實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是不利的。不過許貫武卻也沒有就此讓出輝煌院線的想法。
獨立電影公司其實就像是亞馬遜河中的食人魚一樣,個頭小,但貪婪,兇殘,為追求商業利益不擇手段。不過在亞馬遜河中因為有它的天敵存在,所以即便這種小魚十分的兇殘,但卻也沒有泛濫成災為禍人間。
不過一旦進入到沒有天敵的水域,這些食人魚就會迅速發展壯大,最終成為當地水域的一害,吞吃掉一切可以吞吃的食物,讓其他魚類無路可走。
香港電影的興盛依賴于八零年代的獨立制片公司,香港電影的衰亡也因為獨立電影公司的貪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許貫武正是知道這些獨立電影公司一旦失去限制,將會變得何等喪心病狂,所以才不會將手中的輝煌院線交出來。他要借助輝煌院線拉攏住香港最有前途的一幫獨立電影公司,鼓勵他們拍攝風格化,有特色,有新意的獨立電影。而對那些只懂得跟風炒作,濫拍爛片的公司則是緊閉大門。
嘉禾和邵氏雖然未必有許貫武所想的深遠,但是他們卻也知道壟斷的威力,所以自然也不會將手下的院線交出去。
而獨立電影公司想要發展,必須占有自己的院線。或者在院線方面與其他大電影公司形成平等的競爭關系。這也是當年為什么美國會頒布派拉蒙法例的原因。就是將制片公司與院線剝離開來。讓中小電影公司也有發展的機會。
否則就會像現在香港這樣,院線被幾家大公司給壟斷,小公司或要被大公司收購,最低限度也要依附于大的電影公司,喪失掉一些自主性。而即便這樣,這些小公司也無法得到更好的檔期,更好的宣傳,因此發展的前景也是相當渺茫。
不過港英政府沒有美國政府那么強勢。再者當年派拉蒙法例的公布,也是因為有美國財團在背后推動,所以才能夠頒發這一條例。而事實上進入到七零年代,因為美國電影一直處在低落期,使得財團紛紛退出電影界,使得這部條例失去支持,如今已經變成一紙空文。
而好萊塢的幾大電影公司現在也已經紛紛涉足院線領域,派拉蒙法例其實早已名存實亡。換言之連美國的派拉蒙法例都即將廢除,港英政府更不可能頒發相關條例,強令三大電影公司將手中院線分離開。
既然三大院線公司都不會主動將院線生意分離。那獨立電影公司如果想要發展壯大,勢必就要找尋其他得到院線的機會。
香港現在有三大院線。許氏的輝煌院線,嘉禾的嘉禾院線,以及邵氏的邵氏院線。除此之外還有左派電影公司的雙南院線,以及許氏旗下專門放映西片的藝美院線。除此之外香港還有其他獨立電影院,他們之中既有像利舞臺那樣的豪華戲院,也有像街坊戲院,鄉村露天影院,地下影院等小影院。
獨立電影公司如果想要控制院線,那么最好的選擇就是許氏旗下的藝美院線。因為這條院線的影院數量很大,總共十九家影院,在香港已經算是比較多的院線了。其次就是影院的硬件設施好,自從被許氏租賃下來之后,也同樣經過了重新的裝潢,硬件設施比邵氏,嘉禾的老影院都要強的太多了,當然還是比不上許氏的輝煌院線。
其次就是藝美院線的地點很好,影院都坐落于比較繁榮的市區,這樣大的人流自然吸引更多觀眾。最后就是藝美院線現在只是租賃的,許氏并沒有將它給買下來,這就給了一些獨立電影公司機會。
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傳出有院商想要收回電影院的傳聞,像懸在鼻尖上的魚腥肉一般,挑逗著香港所有獨立電影公司的神經。他們也不奢望將藝美院線全部搶過來,只要爭取過來七八家,再從嘉禾旗下搶來四五家,再聯合一些獨立電影院,就可以在香港形成一條新院線了。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枯干的。無論是許貫武還是鄒文淮,都不會坐視香港有第四條院線崛起。至于邵藝夫更是坐山觀虎斗,擺出一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架勢。其實心里面巴不得許氏,嘉禾和新近崛起的獨立電影公司爭個你死我活,然后三敗俱傷他好出來收拾殘局。
獨立電影公司雖然都只是小公司,但是許貫武卻也沒有大意,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幕后,其實都有香港,南洋,灣灣等地的財團支持。他們的經濟實力或許比不上許貫武,但是如果真的爭斗起來卻也會讓他很頭痛。
香港,南洋,灣灣等地的財團之所以想要投資香港電影,其實也與這幾年香港電影的繁榮有關,尤其是這兩年港片票房更是連著翻番。七七年度香港票房前十的電影,最高一部不過才八百萬港幣而已,但今年票房第一的電影《a計劃》已經高達一千八百萬,直接翻了兩倍還要多。
而且其他電影也是賺錢的多虧錢的少,如此賺錢,自然就吸引那些財團的注意了。所以香港電影在他們眼中就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
只是三大電影公司他們已經插不上手了,邵氏就算現在已經沒落,但是邵爵士虎老雄風在,根本不會受這些財團的操控。一起合作投資可以,但是想占大頭兒還是免談。嘉禾雖然是在南洋片商支持下創建的,但是公司開到現在卻已經站穩腳跟,尤其現在又與好萊塢新線電影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有了美國資本的支持之后,對南洋片商也就不假顏色了。
至于許氏更是向來都不差錢,財富比他們還要多的多,而許氏電影公司更是業績優良,能帶他們玩玩兒一起發財,已經是他們的奢望了,更不要提還想入股許氏,甚至是收購許氏了。
三大電影公司全都是銅墻鐵壁固若金湯,這些財團滲透不進去只好選擇一些有潛力的中小電影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