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代。資本主義正在發(fā)展并越來越暴露它內(nèi)在的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yè)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①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斗爭和工人運動采取高壓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也有所反映。我們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誕生在這樣斗爭的年代!她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里,父親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個愛爾蘭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國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瑪麗亞-勃蘭威爾為妻,膝下六個兒女。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后面四個都生在位于約克郡曠野的桑頓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教區(qū)任牧師職。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qū),在曠野的一處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們?nèi)⒚镁驮谶@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們的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群來照顧家庭。三年后,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寄宿學(xué)校讀書。由于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患肺結(jié)核夭折,夏洛蒂與艾米莉幸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xué)。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fā)寂寞的時光。夏洛蒂和勃蘭威爾以想象的安格里阿王朝為中心來寫小說,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太平洋島嶼來杜撰故事。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yè)區(qū),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于城鎮(zhèn)與荒野之間。艾米莉經(jīng)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鎮(zhèn)中正在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nèi)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guān)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議論政治,這當(dāng)然是受了她們父親的影響。佩特里克-勃朗特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早年反對過路德運動③,后來也幫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yè)工人的反抗和斗爭。這就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jīng)濟相當(dāng)拮據(jù)。三姊妹不得不經(jīng)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歷受艱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們自己開設(shè)一所學(xué)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魯塞爾學(xué)習(xí)了一年,隨后因夏洛蒂失戀而離開。一八四六年她們自己籌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詩集④,卻只賣掉兩本。一八四七年,她們?nèi)⒚玫娜拘≌f⑤終于出版,然而只有《簡愛》獲得成功,得到了重視。《呼嘯山莊》的出版并不為當(dāng)時讀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于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雖然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于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zāi)沟穆吠荆晔掳桌蚪K于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后的成員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后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dāng)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只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余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后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后慨嘆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于是經(jīng)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1837年5月17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扎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斗爭和瀕于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dāng)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1837年8月
在英國十九世紀(jì)現(xiàn)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里,有一段關(guān)于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仆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dāng)然是預(yù)示著什么,然而她還繼續(xù)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xiàn)在要見他。’這時已經(jīng)太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洛蒂的書簡⑦中記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后她的哀傷與感觸的文字,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里。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⑧(Matthew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后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可以說,她這部唯一留下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了人們心靈也就為此。
關(guān)于《呼嘯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十九世紀(jì)西歐文學(xué),必會涉及《呼嘯山莊》的探討。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將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她寫道:
“當(dāng)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采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jīng)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chuàng)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⑩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jì)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呼嘯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jié)說:“《呼嘯山莊》以藝術(shù)的想象形式表達(dá)了十九世紀(jì)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沖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斗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fēng)雨,星辰與季節(jié)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呼嘯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而英國當(dāng)代著名小說家及創(chuàng)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⑾,在一九四八年應(yīng)美國“大西洋”雜志請求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學(xué)十部最佳小說時,他選了英國小說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嘯山莊》,他在長文中最后寫道: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zhí)著,曾經(jīng)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⑿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于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總之,《呼嘯山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有譽之為“最奇特的小說”的。但是正如阿諾德-凱特爾所說:“希刺克厲夫的反抗是一種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上和精神上被這同一社會(指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的條件與社會關(guān)系貶低了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厲夫后來的確不再是個被剝削者,然而也的確正因為他采用了統(tǒng)治階級的標(biāo)準(zhǔn)(以一種甚至使統(tǒng)治階級本身也害怕的殘酷無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對凱瑟琳的愛情中所暗含的人性價值也就消失了。在凱瑟琳與希刺克厲夫的關(guān)系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類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過被壓迫的積極反抗才能實現(xiàn)。”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的社會悲劇就在于凱瑟琳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卻幻想借她所羨慕的林-家的富有來“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使她哥哥“無權(quán)過問”。這當(dāng)然是不可能的,從后來希刺克厲夫再度出現(xiàn)時,林-建議讓他坐在廚房而不必請到客廳里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就鑄成了大錯,她陷入自己親手編織的羅網(wǎng)。而在她已經(jīng)答應(yīng)嫁給林-后分明還說:
“在這個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厲夫的悲痛,而且我從一開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別的一切都?xì)缌耍€留下來,我就能繼續(xù)活下去,如果別的一切都留下來,而他給消滅了,這個世界對于我將成為一個極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對林-的愛像是樹林中的葉子:我完全曉得,在冬天改變樹木的時候,時光便會改變?nèi)~子。我對希刺克厲夫的愛恰似下面的恒久不變的巖石,雖然看起來它給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這點愉快卻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厲夫!他永遠(yuǎn)永遠(yuǎn)地在我心里……”而這樣她竟背叛了她最愛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編織的羅網(wǎng)中掙扎著死去,在死去以前,希刺克厲夫悲憤地責(zé)備她:“你為什么欺騙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慘、恥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給的一切打擊和痛苦都不能分開我們,而你,卻出于你自己的心意,這樣作了。”又說:“我愛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夠愛他?”這就導(dǎo)致了希刺克厲夫的悲劇——不惜用殘酷手段來進行報復(fù)。他被私有制社會所摒棄,卻仍舊用私有制社會的斗爭手段來進行反抗。他沒有財產(chǎn),卻掠奪了財產(chǎn),自己成了莊園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貶低、辱罵,被人降到一個鄉(xiāng)巴佬的仆人的地位,若干年后他又反過來以其人之道向其子進行報復(fù),結(jié)果他的勝利必然等于他自己精神上的失敗。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林-的女兒(也就是凱瑟琳的女兒)和辛德雷的兒子(也就是凱瑟琳的侄子)兩人的眼睛完全和凱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樣時,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哈里頓(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時,他再也不想抬起手來打他們了。他自己承認(rèn)“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結(jié)局”,他已不想報復(fù),因為這樣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復(fù)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與空虛!
無論如何,希刺克厲夫就那個時代來說,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復(fù)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來,凱瑟琳的孤魂在曠野上彷徨哭泣,等待著希刺克厲夫,終于希刺克厲夫離開了人世,他們的靈魂不再孤獨,黑夜里在曠野上,山巖底下散步……這當(dāng)然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正如作者最后寫道:“我在那溫和的天空下面,在這三塊墓碑前留連,望著飛蛾在石南叢和蘭鈴花中撲飛,聽著柔風(fēng)在草間飄動,我納悶有誰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靜的土地下面的長眠者竟會有并不平靜的睡眠。”《呼嘯山莊》中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這兩個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學(xué)上給廣大讀者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他們那種不為世俗所壓服、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正是對他們所處的被惡勢力所操縱的舊時代的一個頑強的反抗,盡管他們的反抗是消極無力的,但他們的愛情在作者的筆下卻終于戰(zhàn)勝了死亡,達(dá)到了升華境界。而這位才華洋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便由于她這部唯一的作品,在英國十九世紀(jì)文壇的燦爛星群中永遠(yuǎn)放出獨特的、閃著異彩的光輝!
譯 者
一九八○年春于南京
注:
①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BarrettBrowning,1806—1861)——英國十九世紀(jì)維多利亞王朝時代著名女詩人,也是著名詩人羅伯特-勃朗寧(RobertBrowning,1812—1889)之妻。著有《葡萄牙十四行組詩》及多種詩選。
②桑頓村(Thornton)——英國北部約克郡(Yorkshire)曠野上的一個村名。
③路德運動(Luddite)——這是1811—1813年的焚燒工廠,打毀機器的運動,從諾定昂織襪工人中擴張到各大城市。這是由于十九世紀(jì)初英國產(chǎn)業(yè)革命迅速發(fā)展,工廠制度嚴(yán)重剝削工人,工人生活惡化,引起了工人自發(fā)的反對機器的運動。據(jù)說工人路德是打毀自己的工作機的第一個人,故稱為路德運動。1812年國會宣布以死刑對付搗毀機器者。1813年被鎮(zhèn)壓平息。
④詩集(“Poems”)——這本詩集是勃朗特三姊妹用假名在倫敦出版的。她們所用的假名是Currer,EllisandActonBell。
⑤三本小說——即《簡愛》,作為CurrerBell編的一本自傳;《呼嘯山莊》:作為EllisBell寫的小說;以及《愛格尼斯-格雷》則是ActonBell所寫的小說。
⑥蓋斯凱爾夫人(Mrs.ElizabethGleghornGaskell,1810—1865)——英國十九世紀(jì)著名小說家,著有《瑪麗-巴登》等。1850年與夏洛蒂-勃朗特相識,成為摯友,1857年,夏洛蒂逝世兩年后,她寫了這本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
⑦夏洛蒂的書簡——在夏洛蒂-勃朗特逝世后,在蓋斯凱爾夫人所寫的傳記中披露了一部分。以后在1899—1900年出版的《勃朗特姊妹的傳記與書簡》七卷中已將夏洛蒂全部書信收集發(fā)表。
⑧馬修-阿諾德(MatthewArnold,1822—1888)——英國詩人及評論家。他寫了不少評論集和詩選。最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索拉與羅斯教》(1853)。
⑨弗吉尼亞-伍爾夫(Mrs.VirginiaWoolf,1882—1941)英國二十世紀(jì)著名女作家。她才華洋溢,自成流派,擅長運用意識流的技巧刻劃人物心理。一九四一年由于外界及她個人的原因而溺水自盡。作品有《戴樂威夫人》、《浪》、《到燈塔去》、《在幕間》等小說及文藝批評集等。
⑩阿諾德-凱特爾(AmoldKettle)—英國當(dāng)代進步評論家。1951年出版《英國小說引論》二卷,從英國小說發(fā)展史的角度評論了英國小說,特別是十九世紀(jì)小說,他選了十部著名小說,作了比較科學(xué)的介紹,具有精辟的見解。
⑾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英國當(dāng)代著名小說家及劇作家。作品甚多。著有《孽債》(1915),《剃刀邊緣》(1944)等小說。劇本有《圈》(1921),《神圣的火焰》(1928)等。
⑿埃爾-格列科(ElGreco,1541—1614)著名宗教畫及肖像畫家。生于希屬克里特島;在意大利學(xué)習(xí)繪畫。1577年定居在西班牙托列多城(該城在1087—1560年曾為西班牙首都)。這里毛姆所說的畫可能是指他的名畫《托列多》的畫面。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