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延澤遠,安樂有余光。”
馮全沒有理會中年老爺爺的疑問,繼續說道。中年老爺爺驚呆了,臥槽!這是誰啊,腫么對自家的家譜這么了如指掌捏?
馮全繼續說道:“我馮族人丁眾多,為防世系舛錯,名諱相重,有犯尊長啥的,將于于民國二十三年暨公元1934年,洪洞、青州、巨野、嘉祥支派會集巨野縣馮樓村續譜。打算公議排出行輩六十字,以便我族人共守之,這件事老爺爺知道嗎?”
馮全連這件事都知道,更是把老爺爺的下巴快整脫臼了,繼續目若驚呆,瞠目結舌中,大嘴張開,幾乎能吞下一個大雞蛋。
“老爺爺,你腫么不讓我進家門啊?”
老爺爺來不及細問,連忙說道:“老總,不不不,你剛才是不是叫我老爺爺來,我也不知叫你神馬,小伙子,快進來吧!”
跟著老爺爺,馮全走進了民國時期很有代表『性』的土房子,等馮全坐下后,老『奶』『奶』端來茶水,馮全連忙恭恭敬敬的接過來。看到這里,老爺爺更加奇怪了,很明顯是晚輩對長輩的態度嗎。
“年輕人,你說你來我家尋親,這是腫么回事捏,我腫么不記得有你這個族人啊?”
馮全沒先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道:“老爺爺,你知道我們家祖先來自于哪里嗎?”?? 抗戰之臨時工226
“呵呵,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當然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鴰窩咧!這個誰不知道啊,呵呵。”
實際上,在今天華北平原的絕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于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這一傳說的內容就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也是我們的根。
這一傳說分布于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方。在這些地區,大槐樹演變成了老鴉窩——就是高高的大槐樹上的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很多古老的墓碑上,寫在眾多脆黃的族譜中。
元末明初之際,山東地區的人口與山西地區的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積卻比山西大得多。但是由于元末戰『亂』以及災荒啥的,再加上朱元璋發動了北伐,“靖難之役”這兩次兩次戰爭。
特別是靖難之役中,山東軍民抵抗燕軍最為頑強,幾次大敗朱棣的燕軍于山東境內,民眾也多自發抵抗燕軍。燕王勝后,進行了報復,對山東的民眾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以至于繁華的山東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因此山東地區是山西移民的重點安排地區,往山東的移民也以洪武、永樂年間為多。
有一個“紅繩趕散”的故事,以及解手一詞的由來。明朝初建,朱元璋為了恢復中原地區的經濟,要從未經戰『亂』的地區向河南、山東遷移人口,最主要的就是從山西地區遷移。前前后后,朱元璋實施了長達50年的移民政策,并把山西洪洞作為移民的重點地區。
因為在那時候,老百姓沒有銀行,更沒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財產就是自家的房子和土地。要他們離開的話,就意味著剝奪了個人的全部財產,因此沒人愿意走。
于是官府就把需要遷移的人員,強迫『性』的用繩子綁上串起來。哪個人需要方便了,就向負責押運的管理員叫道:“把我的手解開!”,到了后來,為了省事就直接喊“解手”。就這樣,發明了一個新名詞——“解手”,其實在明代以前的書籍里沒有這個詞。
成群結隊的老百姓拖家帶口,艱難的依次從山西一個必經路口路過。因為這個路口有一個大槐樹,于是年長的就告訴年幼的,“記住這個大槐樹吧,回到這兒就快到家了!”,大槐樹傳說就是由此而來。
“老爺爺,滿清編篡二十四史時,曾對金以來的史料進行過大量修改,一些家譜啥的都失傳了。據我所知,菏澤的巨野一支包括成武、單縣、汶上,江蘇的沛縣、豐縣等近三十個縣,數十萬族人,明初來自于山西洪洞移民。梁山還有一支也來自明初的山西洪洞縣移民。咱們嘉祥一支有點不同,明朝永樂年間遷自青州,族人現在散居在周圍一些縣市。至于青州和洪洞的關系我還沒考證出來捏,估計也可能來自于洪洞。”
老爺爺聽了,低頭沉思了一段時間,緩緩說道:“不錯,我們是從別的地方遷過來的。”
文化名人馮裕,祖籍就是山東青州府臨朐縣盤陽村。馮裕一生大體可分為讀書仕進、為官南北、閑居故里三個階段。馮裕30歲以前的主要活動是讀書與求仕。
1504年中舉,1508年進士及第,馮裕中進士后,先任今上海市松江縣知縣,后調安徽蕭縣。1511年升為今河北晉縣知州,1515年遷南京戶部員外郎,嘉靖六年暨1527年調往甘肅平京知府,嘉靖七年調任貴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暨1533年升任貴州按察司副使。
一年后,就是嘉靖十三年,馮裕也58歲了,到了告老還鄉的年齡。馮裕就致仕歸里,定居青州,主要是讀書講學與詩友唱和啥的。他歸里的第二年,成立了“海岱詩社”,唱和之詩由馮裕四世孫馮琦編為《海岱會集》12卷,此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嘉靖二十四年就是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馮裕67歲時,病逝于青州。埋葬于青州城西北堯王山下。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馮氏祖塋。馮氏祖塋是龜趺地,屬于極其珍貴的龍『穴』。龜趺,又名霸下,赑屃,形似龜,是龍之六子,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是他的遺像,龜趺具豐碑和長壽之象征。?? 抗戰之臨時工226
馮氏的祖塋,以堯王山為后樂玄武,以北陽河為朱雀。原來在堯王山左右還有兩條小河包圍著祖塋。但是現如今,小河已經干涸為大土溝,溝內還種了果樹。因此『穴』場龍虎不顯,缺則補之,這也許就是龍虎水庫名稱的由來。
馮裕是臨朐馮氏文學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聲啥的對后代子孫影響極大,馮氏家族也因此形成了勤奮為學,正直為人,清廉為官的家風。祖先垂范,子孫積極效仿,馮氏家族就在這種宗法傳承中逐漸的發展起來。而馮氏祖塋的風水就把宗法傳承凝結,馮氏的文化傳承能量也是無以倫比。
馮裕生前,除惟健、惟重、惟敏、惟訥四子已成才外,孫子輩也已有很多人。后來成為進士的惟重之子子履已長大,馮氏家族的核心因此形成。借助祖塋等環境,馮裕的儒家風格得以非常有效的傳承,馮家注意自身楷模與人格力量的感召與熏陶,馮氏家族也充滿了成勤奮為學、正直為人、清廉為官的家風。
馮裕晚年除與友人詩賦唱和外,主要就是居家讀書講學。由于他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中羞澀。《光緒臨縣志》說他:“官囊蕭然,不能自給。”好在長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經營,馮裕才得以溫飽。
再加惟重,惟敏,惟訥三個兒子先后中舉,惟重,惟訥并于嘉靖十七年暨1538進士及弟。后代學有所成,使馮裕感到無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暨1539年次子惟重客死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也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連喪兩子,使晚年中的馮裕無比憂傷。半生為官的榮耀,隱居田園的閑適,時常交織著清貧生活的困擾及喪子的悲痛。在這種復雜的心境中,嘉靖二十四年暨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他67歲時,病逝于青州。就葬于青州城西北堯王山下,自馮裕后,馮氏祖塋才開始設立在這個風水寶地。
馮氏自馮裕始至七世馮協一,前后七代,共有20名舉人,12名進士。作為一個家族,為官者如此之眾,學術成就如此之高,實不多見。馮氏家族伊宗法家族為紐帶奉行儒家經典文化教育,而馮氏祖塋的風水則把宗法傳承凝結,使馮氏的文化傳承能量無以倫比。現如今,馮氏家族之一還繼續居住在現青州市廟子鎮長秋村。
老爺爺還是第一次聽說祖先盡然有如此榮光,大感驚奇,對馮全更加好奇了,“年輕人,你家里的人呢?”
聽到老爺爺問到這個問題,想到自己穿越后,再也見不到父母的馮全,想起慈祥的雙親,不由得嚎啕大哭起來,悲傷地眼淚一再在飛。
見到這個情景,表示有點尷尬的張縣長以及石保長,編了個理由,先行告退,到村公所去了。這次帶來的12個小伙伴,擠滿了這個小院,也突然間想起了給小盆友,實際上是馮全的爺爺及其兄弟共三人。馮全老『奶』『奶』看到哭的這么悲傷的馮全,也頗有些悲天憫人的趕腳,『揉』了『揉』自己濕濕的眼角,遞給馮全一個粗布『毛』巾。
馮全接過這個粗布『毛』巾,擦了擦眼淚,撲騰一聲跪倒在地,眼含熱淚,很激動的說到:“老爺爺,老『奶』『奶』,往上數幾輩,我們家也是從青州遷到嘉祥來的鳥。后來,我們全家遠渡重洋,到了花旗國,后來趕腳那里也不好混,人生地不熟的,就坐船打算回華夏。
沒想到,遇到大風暴,整個游輪上面2000多人全部罹難。幸虧我腦子轉得快些,抱住了一塊大木板,才活了下來。家譜也不見了,好像家譜十五年一續,我記得家譜上面就寫著你老的名字。家譜上面就咱們的關系還近一些,我就找到了這里。我現在在華夏舉目無親,就想認祖歸親啥的,我好孤單憂傷鳥!老爺爺答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