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大盟!謝謝光輝的憲章、ufgw)
在接下來半個月的時間裡,馬悍一邊轉移遼西三城,尤其是白狼城的人口、錢糧、物資、牲畜,盡數移到遼東,還原三城的軍堡性質,一邊盤點遼東底子,也就是公孫度留下的遺產。
應當說,公孫度留下的遺產,著實豐厚,遼東的底子,百倍於白狼城。如果馬悍不是突襲加速戰,而是與公孫度正面對決,打常規戰的話,勝負難料,若再拖久一點,以遼東如此雄厚的底子,白狼城還真玩不過。
首先是馬悍最關注的人口,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領十一縣:分別爲襄平、遼隊、新昌、安市、汶縣、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無慮。全郡人口至漢末時爲六萬。
其周邊附屬郡縣包括:
遼東屬國,治昌黎(今遼寧義縣)。領五縣:昌黎、扶黎、賓徒、徒河、房縣、險瀆,人口兩萬。
遼西郡,領五縣: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其中只有陽樂在遼東勢力範圍內,其餘四縣,均爲幽州公孫瓚控制。人口不足兩萬。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瀋陽東,非高句麗國)。領五縣:高句麗、候城、西蓋馬、遼陽、高顯。人口四萬三千。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南)。領18縣:朝鮮、佔蟬、遂城、讓邯、渾彌、增地、驪望、鏤方、樂都、灞水、屯有、含資、提奚、帶方、海冥、昭明、列口、長岑。人口二十五萬。
青州東萊郡,治黃縣。領十二縣:黃縣、嵫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除不其未納入遼東勢力之外,其餘十一縣。合計人口四十二萬,超過以上所有郡縣的總和——中原就是中原,真不是邊郡可比的。
中遼郡爲公孫度從遼東分出,故算在遼東郡內。
也就是說,至漢末時。遼東及其周邊郡縣總人口,合計爲四十萬,尚不及青州一個東萊郡多。當然,這是漢末的統計,到三國亂世來臨時,這個數字就反了過來。
當天下紛亂。中原天災人禍頻仍時,遼東諸郡中,除了遼西與遼東屬國在二張叛亂時迭遭摧殘,人口損失較大外,其餘郡縣。非但沒損失,反而略有增長。反觀青州這個黃巾爲禍最烈之地,人口損失最爲慘重。至公孫度遣柳毅、公孫模渡海南取東萊時,昔日四十餘萬人口的東萊郡,只餘不足十五萬了……
東萊的人口損失,並不是說這些丁口都死於戰亂。事實上死於戰亂的不過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被裹脅爲亂賊,還有三分之一。則渡海入遼東了。這就是遼東人口最大一塊來源——流民。
自馬悍接手遼東,編籍入冊的流民就達三十五萬之多,半數來源於青州。加上遼東諸郡四十五萬人口,以及他這兩年努力從中原引入遼西的近五萬流民,還有一些不在籍的黑戶,遼東諸郡加東萊郡人口,總計約百萬。其中直屬於他治下的兩個郡:遼東郡人口三十萬,東萊郡人口十五萬。佔總人口量約一半。
這,就是他立身求存。進而爭霸天下的資本。
當然,無論是求存還是爭天下。光有人口是遠遠不夠的。劉表的荊州,人口不可謂不多,漢末統計荊州人口達六百二十萬之巨,加上戰亂南渡的流民百餘萬,至赤壁之戰前,荊州人口總量已超過八百萬,帶甲之士數十萬,最終還不是在曹魏兵鋒之下,分崩離析。
所以馬悍在看過人口籍冊之後,心裡大致有譜了,接下來重點關注軍隊。
直屬公孫度指揮的遼東軍分佈於兩個郡,即遼東郡(包括中遼)與東萊郡。遼東郡共有在編官兵三萬四千人(包括沓氏水軍),東萊郡有六千人,總計四萬兵馬。因先後被馬悍之白狼軍消滅四千餘人,遼東本郡兵馬已不足三萬。
三萬兵馬,這數字看上去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分攤到遼東十一個縣,那就真的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是遼東缺人缺糧麼?是也不是。遼東人口爲三十萬,備兵四萬,人口與軍隊之比爲九比一,即九個遼東人供養一個士兵,這是一個政權穩定的臨界點,若再徵兵,就超過了百姓承受能力,反過來就會影響遼東政權。
公孫度小吏出身,一步步幹到太守、刺史的高官,在爲政方面,還是很有才幹的。馬悍此時縱然接手,同樣也不敢貿然增兵,維持在這個比例,是最合適的。
在軍隊這一塊,馬悍與趙雲、太史慈、樂進等軍中骨幹商議後,達成一致意見:從遼東軍中抽取三千精銳,補充入白狼軍,使白狼軍總兵力達到一萬二千。今後的軍事方針就是以遼東軍戍守各城,以白狼軍爲機動戰力,一守一攻,一盾一矛,攻守兼備,盾矛合擊。
在軍資這一塊,因爲遼東很少發生戰事。最嚴重的一次,也就是中平六年張純、張舉聯合烏丸丘力居叛亂,戰火燒到遼東屬國。前任遼東太守陽終因此而殞命,幸賴時任遼東屬國長史的公孫瓚率三千騎軍出征,擊敗叛軍。除了這一次中等烈度的戰爭之外,公孫度上臺後,只發動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一次是奪取東萊,一次就是襲取白狼城。
兩次戰爭,一勝一敗,但有一點卻是很相似:那就是勝則速勝,敗則急敗。戰爭週期短,就意味著軍資損耗不多。打仗不怕規模大,規模大也就意味著勝利後繳獲也極豐厚,完全足以彌補損失,所謂以戰養戰是也。打仗真正怕的,是拉鋸戰、持久戰。那軍資錢糧,簡直就象流水一樣嘩啦啦。
遼東近百年來,從未有過大規模而持久的戰爭,兵杖庫裡的軍資武器,年年只見增多。不見減少。至公孫度下臺前,庫存的刀矛戟盾、弓弩箭矢、輕甲戎衣、鞍轡革具,足以裝備一支十萬大軍有餘。而這一切,全便宜了馬悍。
閱卷於此,馬悍不禁搖頭,公孫度可以說是坐擁寶山。潛力巨大,卻侷促於海東一隅,不思進取,以致三世而亡,足以爲戒。身爲亂世勢力。當真如舟行險瀑,不進則退,退則萬丈深淵啊!
亂世爭雄,唯看三樣:人口、軍隊、糧食。
遼東的人口與軍隊雖然比不得中原大州,但潛力巨大,只要中原戰亂一日不休,遼東的人口就源源不絕,有人就有軍隊。那麼,維持人口與軍隊至關重要的糧食又如何?
公孫度曾經一度缺糧,爲此更向中山甄氏要了二十萬石糧食的嫁妝。但這並不是說遼東缺糧。事實上遼東糧食很充足——當中原赤地千里,兵禍連結時,遼東卻風調雨順,安定詳和,這糧食又怎會少了?
公孫度缺糧,是因爲他打擊豪強。令許多掌握了生產資料的士族豪門拒絕提供錢糧物資,這才造成公孫度錢糧匱乏。如果不是有陽、柳、賈等世家支持。加上又從中山甄氏那裡弄來一大筆豐厚的“奩妝”,只怕真熬不過這一關。這也是三國時天下諸侯。人人都想打擊豪強,攥取更多生產資料,以獲得更多話語權,卻鮮有人敢動手,或者動手也是小打小鬧(比如劉表、孫策),絕無公孫度如此徹底絕決的原因。
多虧得遼東的特殊地理位置與安定政治軍事環境,沒有強鄰窺視,沒有大股亂民蟻賊,最終沒有引發叛亂與動亂,公孫度算熬過去了。守得雲開見明月,公孫度抄掠遼東豪強世族百餘家,所獲糧食之豐,連馬悍看到具體數字都吃驚得瞪大眼,然後嘴巴越咧越開,整整半個時辰沒合攏過。
晚餐時看到桌上的肉食,想到手上的糧食足夠支撐自己的大軍從海北打到天南,馬悍就忍不住呼呼而笑,差點噴飯。弄得離姬、甘梅、甄沁及一旁服侍的念奴諸女驚訝莫名,面面相覷。
錢糧錢糧,糧食有了,錢……馬悍最不缺就是這個了,前後兩次中原之行,最大的收穫就是這個。不過比起抄掠百家豪門的公孫度,馬悍的身家卻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現在甭管大巫、老巫,全歸了他這個小巫。
比起錢糧來,公孫度貢獻最大的一塊,要算是土地、牧場。土地,是一切的根。錢糧、人口、軍隊、物資,所有的一切,都根植於土地。沒有土地,一切都會有消耗殆盡的一日,只有土地,纔會使這一切源源不斷、綿綿不絕。
公孫度掃平遼東百餘豪強之後,成爲當然的遼東第一大地主,現在這個稱號,轉讓給了馬悍,或許還要加上第一大財主。
但對馬悍而言,公孫度最有價值的遺產,是一筆無形資產。
方今天下,各路諸侯軍閥,皆爲本地豪強世家所制,縱是一代人傑如袁紹、曹操、劉備、呂布等輩,亦無法擺脫這數百年積痾之弊。而馬悍得公孫度遺澤,爲其拔除棘刺,使他執政遼東幾乎沒有豪強世家的制肘——這纔是最好的遺產。
此時的馬悍,擁有大量本應屬於遼東百餘豪強世家的錢財、糧食、人口、土地,儼然成爲遼東第一豪強。
這一切,全賴公孫度對遼東豪強世家的血腥鎮壓。公孫度因此而揹負終身洗不掉的罵名,並站到了豪強士人的對立面,以至渡海入遼的中原名士如此之衆,卻幾乎無人應闢。而眼下,罵名歸公孫度,好處歸馬悍。
集遼東第一豪強、遼東太守、白狼軍主帥於一身的馬悍,儘管偏於海東一隅,卻在不聲不響之間,成爲這個時代掌控生產資料與軍政權力最多的軍閥。這也就意味著,馬悍已成爲三國最強勢的諸侯——沒有之一。
亂世需雄主,雄主出強權。
一切,皆拜公孫度所賜。遼東侯,一路走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