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讀書人
——在華南理工大學的演講
一
今天到這裡和同學們交流,看到這個報告廳里人都坐滿了,很多同學站著聽我的講座,我很感動。很高興能夠跟你們交流,因我這次到廣州來是參加“南國書香節”的,因此準備的講稿便與讀書有關。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的讀書人”。
讀書人全世界都有,但我今天只講中國的讀書人。大家會問,中國的讀書人與外國的讀書人有什麼不同嗎?我要告訴你們,不同的地方太多了。我認爲一生只讀專業書的人,不是真正的讀書人。讀書的真正快樂,在於讀閒書、讀雜書。專業書養志,閒雜書養心。西方的讀書人,大多數專注於專業方面的書籍,所以好認死理、堅守原則。中國讀書人要謙和一些、通融一些。這就是不同。
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讀書人,我認爲當個讀書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今天改革開放,提出了“科技就是生產力”的口號,學理科的知識分子地位大大提高。以兩院院士爲代表的科技精英,都成了光環中的人物。相比之下,文科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卻明顯地衰落了許多。我獲得了茅盾獎第一名,獎金是三萬元。國家科技獎第一名是五百萬,這就是差別。我這麼說,不是忌妒人家科學家,他們造福人類、造福國家,應該得到足夠的榮譽和財富。我只是想說明,時代風氣改變了,讀書人的差別也就顯現出來。現在是科技時代,因此也就是科學家的時代,文學家們不再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儘管如此,我仍然覺得我這樣一位從事文學創作的讀書人,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是一種福氣。
二
讀書不是一種職業,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從閱讀中獲得快感。我們講讀書人,應該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知識分子的代稱;另一種是有讀書愛好的人。這兩種解釋都行得通,只不過對應的問題不一樣。我現在先說說第一種讀書人。
在中國古代,儘管當官始終是最榮耀的事情,但人們認爲最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最好的職業,卻不包括官員。儘管我個人認爲,終生當一個讀書人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古人並不這樣認爲,古人將賢人分爲漁、樵、耕、讀四種,第四種纔是讀書人。同學們也許會問,爲什麼要把漁翁放在最前面呢?打漁人出沒風波里,社會地位那麼低,有什麼好的?在這裡,我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漁翁的了不起。
第一個故事是在春秋時期,當時中國的長江流域,有三個諸侯國,楚國、吳國和越國。在公元前五世紀前期,楚國最強大。但是楚國的國君楚平王很平庸,他派使者到秦國爲自己的兒子找媳婦。春秋戰國年代,各國互相通婚的現象很普遍,這叫政治聯姻。楚平王之所以要到秦國找一個兒媳婦,乃是爲了他“西結強秦”的政治目的。應該說,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但是,等到秦女來到楚國都城的時候,他一看到這位秦女很漂亮,便捨不得給兒子了。於是他聽信奸臣的話,把這位秦女納爲自己的老婆。這件事遭到朝中老臣伍奢的極力反對。楚平王於是殺了伍奢的一家三百餘人。只有他的第二個兒子伍子胥逃了出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的故事,同學們應該知道。我今天就講伍子胥是怎樣過昭關的。伍子胥歷盡磨難逃到昭關,這是吳楚分界的邊城。此時,前有大江堵截,後有楚平王派的追兵,跑不掉了。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突然,蘆葦深處蕩來了一隻小船,一位老漁翁一邊唱歌一邊把船搖到伍子胥跟前,說:“你上船吧。”伍子胥剛剛上船,楚國的追兵就到了岸邊,追兵高叫漁翁將船開回來。漁翁笑了笑,仍是一邊唱歌一邊將船搖到江中心。伍子胥脫離了危險,他非常感謝這位漁翁,那時對老人尊稱爲丈人,伍子胥說:“丈人,我該怎麼感謝你呢?”漁翁反問:“你說怎麼感謝我呢?”伍子胥說:“我這裡有一把祖傳的寶劍,我把它送給你。”在春秋時能夠將自己最好的劍送給別人,這是最高的饋贈。伍子胥的這把寶劍上鑲嵌了很多寶石,而且他帶著這把寶劍參加了很多次戰鬥,因此伍子胥覺得把這把寶劍送給漁翁,最能表達他的感激之情。誰知漁翁笑了笑說:“我知道你是伍子胥,我知道楚王在追殺你,我也知道楚王懸賞的價值,如果我將你交出去,我不但可以得到侯的爵位,還可以得到五千頃的土地,可以說是拜侯封相啊!我連那個都不要,我還要你這把劍嗎?”伍子胥非常感動,漁翁仍然一邊唱歌,一邊搖船將伍子胥送走。當伍子胥上岸,再回頭一看,小船上已經沒有人了,那位漁翁已經沉江自殺了,他知道自己回去就會被楚王的軍隊殺掉,於是乾脆沉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漁翁的形象,漁翁是中國智慧的化身,是英雄的化身,也是有儒雅之氣的俠客化身。伍子胥後來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強大起來,現在的蘇州就是他建的。
第二個漁翁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晚期。與偉大的詩人屈原有關。屈原的不朽的詩作《離騷》,可以和荷馬史詩媲美,是中國文學發源期的高峰。屈原是楚國的高官,屢進忠言而遭到國君排斥。當楚國被滅亡之後,已被放逐到郢都之南,就是今天湖南汨羅縣的屈原,悲憤交集,準備投汨羅江一死了之。屈原走到江邊,正準備投江,這時他遇到了一個漁翁。這個漁翁問屈原要幹什麼,屈原回答說他要自殺,楚國被滅了,奸人當道有什麼意思?還不如自殺算了。這時漁翁針對屈原“世人皆醉唯我獨醒”這句話,回答說你應該“隨其流而逐其波”。漁翁的意思是:世人都醉了你一個人醒著幹什麼?就像世上的水都渾濁了,大家都喝不乾淨的水,你也喝啊,你應該隨其流而逐其波。漁翁這是告訴屈原:你要接受這個時代,你要接受命運給你的安排。但屈原沒有接受漁翁的勸告,還是倔犟地沉江了。這位漁翁的形象也隨著屈原的故事一同留在了中國的歷史中。這個漁翁是中國的老莊哲學的代表,明哲保身,不與世界對抗,只講求“獨善其身”。
現在講第三個漁翁的故事。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開篇的那首詞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嘉靖年間狀元出身的楊慎寫的一首詞,這個楊慎學問很好,但官運不佳,因爲參與大禮案,與嘉靖皇帝結下不解的仇恨。他被嘉靖皇帝流放雲南,終生不赦。他的這首詞成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楊慎是在流放的路上寫下這首詞的。個人的坎坷遭遇,讓他羨慕一輩子與世無爭的江上漁翁。從古到今幾千年,今天這個朝代死掉了,明天那個朝代建立起來了,在漁翁的眼睛裡,這只不過是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是自然的規律。人間的興衰更替,不必看得太認真。漁翁在日夜流淌的江流上,成年累月看著秋風春雨,不會被小人構陷,不會被功名累死,多好呀!
通過以上這三個漁翁的形象,大家就知道“漁樵耕讀,四大賢人”,爲什麼要把漁翁放在第一了。中國的四大賢人排座次,不是皇帝排的,也不是外國人排的,而是中國的讀書人給自己排的位置。漁翁是獨善其身的,他永遠是那麼悠閒的,這是讀書人將他擺在第一位的原因。讀書人羨慕漁翁的那一份平淡、一份悠閒。漁翁充滿智慧,但是他並不用這樣豐富的智慧去博取功名。中國古代讀書人從思想深處是認同這樣的一種思想態度。大家不難看出,漁翁是讀書人理想的化身,是老莊哲學的典型代表。漁翁在沉重的世俗生活中,顯得那麼飄逸、那麼超然。正因爲如此,漁翁經常去擔任歷史仲裁者的角色。沒有漁翁,我們歷史便缺乏第三者的眼光,即客觀的眼光。歷史有成功者的歷史,也有失敗者的歷史,還有旁觀者的歷史,漁翁是作爲旁觀者來看待我們的歷史的。
三
下面我要說一下讀書人。讀書人也有三種人,一種是積極創造歷史的,一種是積極塑造自己人品的,還有一種比較接近漁翁,即以一種豁達悠閒的心情看待周圍發生的一切。有一副對聯,叫“看門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飛”,這是最典型的第三種讀書人。
我們先說第一種積極創造歷史的人。屈原夢想破滅因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班超將筆一丟,說“大丈夫每日坐在書齋裡有什麼意思,應該到邊疆廝殺,爭取封侯”。這都是爲時代效命的一種方式。這一種人有很多,伍子胥是這種人,范蠡是這種人,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漢高祖的軍師張良以及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翁同龢等等,都是這種人。這種人是立功的,他們心存社稷、銘記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有以孔夫子爲代表的一種讀書人,是立德立言的。如司馬遷、賈誼、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等。此類人中,還有諸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曹雪芹等一批又一批文學家。這樣一批立德立言的讀書人,總代表還是孔夫子。孔夫子最早的志向不是當思想家,而是想當政治家。他惶惶如喪家之犬,各處遊說,希望能得到一個平臺,一個治理國家的機會,但是國君們都不願意用他,認爲他是書呆子。這實際上是老天爺幫了他。他如果去當一個入世很深的政治家,不可能有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的變化,最後成爲中國的萬世師表。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子學院,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並吸收他的思想。如果他當了政治家,不會比伍子胥或者李斯干得更好。伍子胥與張居正一樣,都是楚狂人,都是我的老鄉。他這個人在政治上是很有建樹的。他這種讀書人,是建功立業的代表。
建功立業的人,命運一般都不好,不是像伍子胥那樣被賜死,就是像諸葛亮那樣被累死。孔子想建功立業,想當政治家,他沒當成是他的福氣。處理當下的政治,他便沒有時間獨立思考問題了,也沒有可能當大思想家了。今天,也沒有那麼多人研究他了。
在以孔子爲代表的第二種讀書人的方陣裡,其人性的光芒,智慧的魅力,甚至比第一種讀書人更爲燦爛。這裡再講兩個唐代的故事。
現在人們認爲,只有那些對生活喪失了信心的人才出家當和尚,認爲遁入空門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法。其實在唐宋兩朝,當和尚也是實現人生理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有這麼一個故事,唐代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歡佛教,也很喜歡當時一位名滿天下的大和尚馬祖。有一天,他終於把馬祖請進了皇宮。可是馬祖見到皇帝不下跪,大臣們就問他爲什麼見到皇帝不下跪?馬祖回答他說我見皇帝不能下跪。因爲他是管理天下衆生的,是人王;我呢,我是法王,我是管法的。這個法不是法律,法王也不是政法委書記,而是類似於西方所說的宗教領袖,在老百姓心中,法王就是神的化身,是佛的化身。馬祖的法王之說,是對皇帝權威的一種挑戰。但皇帝並沒有遷怒於馬祖,這表明唐朝皇權的寬容與宗教情感的培育狀態。
第二個故事是說明讀書人的無形。唐代有一個大詩人叫駱賓王。武則天時期他寫了一篇《討武曌文》,這篇文章收在《古文觀止》裡,是一篇最好的檄文。駱賓王這個人當過小官,懷才不遇,每天在長安街上喝酒,天天都是爛醉。他酒鬼的名聲和他才子的名聲都很大,皇帝都知道。有一次外國進貢美酒,皇上品過之後,說真是好酒哇。他想起駱賓王也很喜歡酒,就吩咐身邊的太監也給他送一罈去。多不容易啊,皇帝並沒有因爲你駱賓王官職卑微,就高高在上,不跟你來往。那時候從皇帝到一般老百姓,都愛惜和尊重有才華的人,這一點跟今天有點不大一樣。現在是誰有錢誰就是大哥大。且說兩個太監擡著一罈子酒在長安酒家一家一家找,最後在一個小酒館,類似於我們廣州的大排檔裡找到駱賓王。找到時駱賓王已經半醉了。那個時候也沒有說來聖旨了就要下跪接,太監說明來意,駱賓王就把送來的酒嚐了一嘗,連聲稱讚:“哎呀真是好酒!”駱賓王於是找店小二要了一隻木盆,把美酒倒進盆子裡,然後脫了襪子洗腳。這一下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把皇帝御賜的美酒用來洗腳,這可是闖了大禍了。有人就問駱賓王:“你吃了豹子膽啊,怎麼敢將皇帝送給你的美酒洗腳?”駱賓王說:“皇帝送酒時並沒有說這酒只是送給我嘴的?沒有說吧?要知道腳也是我駱賓王的,嘴也是我駱賓王的。我如果只管嘴不管腳,豈不是瞞上欺下?”你們聽,駱賓王回答得多麼巧妙,他是藉著美酒來說事兒呢。他諷刺皇上身邊的大臣瞞上欺下。太監回到後宮中,把這件事說給皇帝聽,皇帝只是笑笑,並沒有責怪駱賓王。所以我說,唐代皇帝胸襟寬廣,尊重文化人。而文化人也能夠特立獨行,保持自己的文化品格。
四
在歷史上,駱賓王這樣的讀書人還不算是另類。按品性劃分,讀書人也可分爲三類:狂生、狷生和鄉愿。狂者不拘小節,但有擔當天下事的勇氣;狷者執著,有一往無前的決心;鄉愿比較玲瓏,會做人。一般來說,狂者有個性,比較遭人忌。李白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是以狂人自居的,敢以狂人自居的讀書人,歷史上每個朝代都不少。唐代的駱賓王之後,到了晚唐,有一個大詩人叫杜牧,他不算狂人,但也有狂人那種與世俗抗爭的勇氣。杜牧非常有才,官也比駱賓王做得好很多。他最大的官職按照今天來說,是全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那也是副總理級別了。他當初在江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當書記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風流才子。揚州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書記不是今天的書記,是單位的一把手,而是節度使的幕僚,相當於秘書長。杜牧在揚州,最大的樂趣是下班之後去泡妞。揚州在唐代是最繁華的城市,相當於今天的上海,城裡頭到處都是青樓酒館,最漂亮的女孩子都跑到揚州來了。有一句話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只有帶很多很多的錢,到揚州才能玩得快活,才能和最漂亮的女孩子交朋友。這一些女孩子或者是甜妞,或者是辣妹,都好得不得了。杜牧天天都跟這些女孩子泡在一起。他畢竟是政府官員,哪能這樣胡鬧呢?於是有人跑到牛僧孺跟前告他的狀。牛僧孺聽了只是笑了笑,每天偷偷派幾個便衣警察跟著杜牧,不是傷害他而是保護他。三年之後牛僧孺升官了,走之前,他把杜牧叫到辦公室裡。只見他的書案上擺了老大的一隻箱子,他讓杜牧打開箱子,杜牧打開了,只見箱子裡放著一紮一紮的紙條子,都是杜牧到妓院去平安歸來的記錄。杜牧這才知道牛僧孺一直派人暗中保護他,因此對牛僧孺非常感激。但他秉性難改。多少年之後,杜牧回到長安當了監察御史。那時候長安城的達官貴人家裡,每天晚上都有堂會。當時國家沒有歌舞團,達官貴人家裡都養著歌舞班子。有一個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家裡歌舞班子非常有名,其中有兩個女歌星,歌唱的相當好,像現在的超女這樣,名氣大得很。這個京兆尹經常請人到家裡吃酒席看歌舞,但是從來沒有請杜牧。杜牧就很奇怪問朋友,這個市長爲何不請他。朋友說不敢請你,說你是管紀檢的官員,怎麼敢請你呢?他一聽,當天晚上跑去京兆尹的家,說你不敢請我,我自己來了。剛坐下就問:“誰叫紫雲啊?”紫雲就是那個紅得發紫的歌星,當時長安城中的“超女”,他讓紫雲坐在他旁邊,陪他吃酒,聽她唱歌。這是唐代的讀書人。“文人無行”這句話,在唐朝表現得比較充分。
五
現在,我再講一講第二個問題,就是讀書人承擔社會功能的問題。每一個讀書人都承擔著社會的責任,有的人當漁翁,有的當李斯,有的人當李白,等等,每一個讀書人都是不同的。爲什麼他們承擔的功能不一樣?換句話說,爲什麼他們的文化身份千差萬別呢?這是因爲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汲取的知識和他們承傳的關係不一樣,後世對他們精神的領悟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世界上有兩種文化,一種文化是以毀滅爲能事;另一種文化是創造。這麼說,大家可能不好理解。爲什麼說以毀滅爲能事呢?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毀滅,不破不立嘛,破就是毀滅,將舊的東西打破,這個過程就是毀滅的過程。我們現在的改革,重點在經濟的發展,這就是一種創造。歷史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往往改朝換代,毀滅舊的王朝的時候,不讀書的人起了重要作用,讀書人卻只是配角。唐人的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是諷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但也道出了“英雄未必是書生”的道理。劉邦和項羽,兩個人都胸無點墨,是大老粗,但兩人推翻了秦王朝。他們是大英雄,善於毀滅,卻不善於建設。我們在建設一個世界的時候,讀書人的優勢就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讀書人的分別在於,有的人願意研究毀滅一個世界的學問,而更多的讀書人,是爲我們的社會承擔建設的責任。
有著建設責任的讀書人不見得要當官,但一定要有專門的知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今社會中,這些狀元就是兩院院士,就是各行各業的帶頭人,就是那些大公司的老闆。我常和人講,當一個時代的建設者,是有福的。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生活,雖然刺激,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但賺錢的差事,大部分人都有積極性。如今到了知識經濟時代,沒有專業,賺錢是很難很難的。但這些賺錢的、經邦濟世的學問,不是說你泡吧、泡妞可以泡出來的,你必須下苦工夫去學習才能掌握。人間的學問很多很多,當今之世同古代不一樣,學問分的很細,非常非常細。就說你們華南理工大,設置了多少個專業,每個專業裡,又容納了多少學科?我曾經在另外一個地方說過:知識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說科學技術所承擔的任務是創造世界,人文科學,我們的哲學、文學、法律、經濟等等這些文科的學問是用來管理這個社會,管理這個世界的,這就是知識的方向性。美國建國以來的總統百分之九十是學歷史、學哲學、學法律出身的,他們所學的知識在他們管理國家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是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你就應該在科技領域爲國家進步作貢獻。沒有他們,“神六”上不了天啊!但是,管理國家,制度創新,就應該讓更多的學習人文科學的讀書人來承擔責任。這就是知識的分工。
六
說了讀書人承擔社會功能的問題,我還想專門說一說讀書人的領悟能力、智商和情商的問題。首先,我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那些書讀得不多的人,他們中的佼佼者,智慧可不見得比我們讀書人低。這裡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廣東人的一位前輩,一千多年前的惠能,也就是禪宗六祖。惠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有一天他賣柴火到一戶人家,聽到了東家頌《金剛經》,讀到“應無所住”四個字時,他忽然就領悟了。惠能聽完了之後就問這是什麼書,有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惠能又問中國現在最懂這個經的人在哪裡?人家告訴他是禪宗五祖弘忍,住在黃梅東山五祖寺。惠能聽了之後,千里迢迢從韶關穿過江西,從九江渡過長江來到湖北黃梅的五祖寺。惠能的廣東口音很難懂,他到了五祖寺後,弘忍大師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惠能回答說是嶺南。那時候中原人對廣東人很蔑視,稱呼廣東人是“獦獠”。弘忍說你一個獦獠怎麼學佛?惠能立即回答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使弘忍大師大吃一驚,於是把惠能留下來。但還是不讓他出家,而是讓他隨衆勞動。和尚們每天的任務是聽經講經,而惠能的任務是種菜做飯。惠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惠能沒資格參加,因爲他還不是和尚。弘忍的弟子上千人,最有學問的一個弟子叫神秀,和尚們稱他爲上座,相當於今天的學生會主席,其地位僅次於弘忍。神秀爲了顯示自己的才能,寫了一個偈,類似於今天的打油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所有的人都說他寫得好,誇他學佛十七年,瞭解了佛的真諦。惠能這位“獦獠”不識字,就請人念給他聽,聽了之後,他說我也有四句,但是他寫不了字。讓人幫他寫,他口授的四句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下子推翻了神秀對佛的理解,和尚們都恥笑惠能胡說八道。弘忍看了惠能的偈語後,當夜就把惠能叫去,他把世代相傳的袈裟交給他,正式傳給他衣鉢。他知道神秀勢力大,沒有當上繼承人,肯定會對惠能不滿。於是讓惠能連夜離開五祖寺,回廣東老家去。惠能這四句偈,道出了禪宗的真諦,印度佛教的中國化,惠能功不可沒。我們今天讀到的《六祖壇經》,便是惠能講授禪學的語錄,是他的弟子們記錄的。他同孔子一樣述而不作,孔子述而不作,是擺老師的權威,惠能是因爲不識字。這等於是讓一個不認識字的人當了中國科學院的院長。這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其實一點也不荒誕,神秀學富五車,但根器不如惠能,這根器就是領悟能力,也就是智慧。
孔子說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學而知之”,這就是智商的差別。毛澤東一輩子掌握了這麼多學問,可能有人學五百年都學不會。林彪說毛澤東這樣的天才五百年纔出一個,這句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毛澤東既生而知之,又學而知之。惠能就是生而知之,這種人是天才。孔子和神秀這種人是學而知之,通過艱苦的學習參透知識,這叫人才。人才是可以培養的。我們所有的大學,所有的教育機構,都是爲“學而知之”的人所創辦的。我們的每一本書,都是爲學而知之的人寫作、出版、發行的。有的人讀書讀了一輩子,始終是一知半解,這就是領悟能力不夠。大凡智商與情商比較高的人士,只要培養了讀書的愛好,大都能夠融會貫通,達到學而知之的效果。
最後我要告訴同學們:讀書是快樂的,不要將快樂讓給別人。這句話我是怎麼想起來的呢?鳳凰衛視每次爲李敖的專欄節目做廣告時說:“李敖讀書,我們讀李敖。”我就想,讀書是多麼快樂的事啊!我們爲什麼要讀李敖呢?那多枯燥呀!
我從十一歲時起,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每天不讀幾頁書,會感到不舒服,晚上不讀幾頁書,就睡不著覺。四十餘年來,我從未改變每天讀書的習慣。我喜歡在下雨天讀書,喜歡在冬天下雪時讀書,因爲這個時候大家都很少走動。這個時候待在家裡讀書,感覺很快樂。我經常一到下雪的時候,心情就特別好,因爲只有這樣蕭瑟的環境,才能給你非常充足的空間以及非常閒適的心情把書讀下去。所以我說讀書人的要求很低,只要天上有雨、有雪,只要有一盞清茶一杯淡酒,就可以讀一本書,思考人生的大問題。這樣的快樂你在讀李敖時肯定找不到。所以我們不要讀人,也不要去讀周圍世俗的風氣,我們只要有一點點時間,就用茶用酒來相伴,度過一段愉快的讀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