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吳克資金供應不足,此時吳克多的只剩下錢了。然而最終分析原因,吳克發現很多時刻他有些想當然了。原子彈不是幾個科學家就能製造的,即使他綁架來的都是一批頂尖科學家,但其他東西還是落後了很多。
首先是相對薄弱的基礎工業。輔助設施、礦石提煉採集、電力供應以及分離設備等影響了前期研究進度;其次,綁架來的那些科學家雖然在接手遠東時,被中國軍隊“意外的秘密解救”出來,打消了部分牴觸情緒,然而多數卻又希望回到美國繼續研究,工作熱情並不十分強烈;
而最主要的原因,實在是從事相關輔助工作的國內科技人員、工程師實在太少,以至於很多工作都遲滯於研究之後,使整個計劃進度相當緩慢,爲此吳克甚至於最後不得不從早期過來的那些猶太人中挑選了一批衝數。
潘多拉魔盒畢竟不是那麼好打開的,面對那幾十位頂尖科學家的種種要求,最後接手負責管理的王克強經過統計,發現竟然需要十多萬各種科技人才以及幾十萬技術工人,並且還需要很多優秀的統籌管理人才以及項目規劃人才。
如同方先本所敘述工業經濟那樣,自然科學的普及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成爲持續發展的最大難點,原子研究也同樣面臨這種尷尬的局面,王克強也幾乎因此陷於崩潰。幸運的是。戰爭使得歐洲很多知識分子被迫逃亡,而此時中國地中立政策吸引以及對人才引進的優厚待遇,吸引了很多人目光。
雖然與美國相比,亞洲人種與歐洲人種有很大區別。但是唯一的中立大國、隨處可見的中國商品讓這些人對中國穩定比較放心。同時,與美國不同,可以自由往來於歐洲各國甚至交戰區地中國商團,更方便這些人才的逃脫。這使得很多不滿希特勒的歐洲知識分子在遷居過程中,最終選擇了中國,並部分解決王克強的難題。
及至斯大L格勒一役過後,斯大L失去所有地工業城市,很多俄國科學工作者在鬱悶與飢餓的交替壓迫下,被迫向外逃離,而與德俄都有交易的中國以及西伯利亞大鐵路成了這些人最便利的外出通道,這些人在進入中國後,絕大部分也被留在中國,最終使得王克強在月前走出人才困境.wap
但這一切還需要時間去整合。而時間恰恰是吳克最爲緊張的東西。
該怎麼辦?
其實,吳克的擔心有些多餘。以現在的形式計算,美國方面核物理頂尖科學家損失。研製工作必然要比較歷史上所記載的緩慢一點,而德國方面面對美國方面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正逐漸失去制空權,而其整體國力也開始下降,原子武器製作進展應該不比歷史上的迅速。吳克還有至少一年多地時間去與這兩大集團搶奪原子武器先手。
不過,一年多時間並不能夠讓方先本完成對經濟、工業基礎的穩固,也很難做到李宗R提出的對世界經濟中心地爭奪。誠然,現在中國是世界經濟、投資最活躍的地區,也是進出口最繁榮地地區,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戰爭的基礎上。戰爭結束,這種局面將會被改變,屆時美國在基礎建設以及基礎工業、科技方面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必然會帶給中國極大衝擊力。不論如何計算,吳克最終地結論是,對中國崛起威脅最大的還是美國。
“遏制美國!嘿嘿!真的很難啊!”
從戰爭之初,吳克已經使用各種手段打擊美國,然而,美國通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爲一隻龐然大物,此時又正當表現其強大的時刻,又怎麼能那麼容易被打壓呢?
“德國不能讓他更強大了!否則瘋狂的希特勒對中國也是一種威脅,也許應該想辦法多幫些日本海軍!鬼子經濟已經崩潰,也不用擔心他翻出什麼花樣,不過,這對美國並不能產生多大威脅。難道真的要找個藉口親自動手嗎?”
吳克在心中嘀咕著。
時間在方先本等人對本國企業的極力優化以及對基礎工業的繼續投入中飛快前進。44年6月,美軍在裝備自身製作的火箭武器之後,將總計550萬兵力、4萬輛坦克、3萬架飛機以及聯軍中的100多萬英奧軍隊和其他僱傭兵送到了西歐戰場,並利用海軍優勢同時發起對英倫三島、法國北部、意大利南部等地區的登陸作戰,使得古德里安、隆美爾等形式急劇緊張。
與此同時,160多萬美軍在1.5輛坦克以及上萬架飛機的協助下,以埃及爲基地渡過蘇伊士運河向土耳其大舉進發,迫使曼施坦因在突破土耳其海之後不得不停止所有攻擊,開始在佔領區就地進行艱苦的防禦。同樣,經過極爲慘烈的一個冬季蟄伏後,斯大L在布留赫爾進入烏拉爾後,受到布留赫爾游擊戰術刺激,終於轉變戰爭模式,趁著曼施坦因向南攻擊兵力稀疏之際,分散兵力切入被佔領區展開小兵團遊擊作戰,對曼施坦因以及俄傀儡軍後方造成嚴重困擾。
對整個德軍來說,數量極爲衆多的美軍飛機和越來越被美英聯軍廣泛使用的火箭炮,使得德軍部隊都面臨空前壓力,美軍強大的生產能力,已經展現出其恐怖的一面。與美國不同,德國人一貫的精細,讓即使已經獲得法、英、俄大量機械設備的德國,並沒有製造出很多飛機坦克,相反,因儲備物資不足國力下降,反而更加趨向於精細。
如同叢林法則一般,螞蟻多了會咬死象,德軍武器性能雖然獲得提高,但在數量上明顯不足,這讓東西兩線德軍處境都開始尷尬起來,尤其是空中力量和地面炮火不足,更是讓東西兩線德軍在作戰是顯得束手束腳。戰爭已經在羅斯福等人多處密集開花的刻意安排下,開始走向比拼國力的消耗戰,美英聯軍並由守轉攻,迫使德軍開始進入防守作戰。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坦因等德軍名將幾乎都屬於攻擊型將領,束手束腳的防守作戰使得這些人的軍事才能無形中大打折扣。
德軍形式不妙,從對俄一戰喜悅中冷靜下來的希特勒也有所察覺。很快,他和他的顧問團就大致分析出原因所在,然而這些都不是此時的德軍所能迅速解決的。設備德國有,人才德國也有,然而物資德國卻已經有些缺乏了,同時,德軍還需要以大量兵力維持佔領區的“安定”。
苦惱中的希特勒,很快就“明白”此時德國需要一個強大的盟友,一個可以爲他提供大量飛機、坦克、資源與美軍對決的盟友。
然而這個盟友應該是誰呢?
意大利,希特勒很快就將墨索里尼那個“蠢貨”排除在外。面對美英聯軍在地中海的試探性攻擊,號稱強大的意大利海軍竟然被消滅於港口之內,並在隨後被美英聯軍登上意大利半島,使之與登陸西班牙的軍隊遙相呼應。
日本?只要一想到日本外相向自己哭窮並索取各種物資的那張臉,希特勒就覺得噁心。日本已經成爲乞丐了,第三帝國又能指望日本提供什麼幫助呢?也許在裡海邊的那些日本兵可以幫曼施坦因對付俄國的游擊戰。希特勒有些不無惡意的想著。
翻來覆去,希特勒仔細篩選了他的一些盟友,發現基本上沒有一個能給他提供幫助,相反幾乎都要德軍提供這樣那樣的幫助,並不斷給德軍增添麻煩,這讓希特勒感到非常鬱悶。
中國!也許只有將中國拉入自己的陣營,才能讓第三帝國擺脫目前的局面。可惜,中國似乎始終保持遊離於戰爭之外,並不願意真正介入戰爭。
利益!只要有足夠的利益,我相信中國一定會加入這場戰爭!
在希特勒眼中,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除了利益,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其他東西。通過對吳克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軍事、經濟以及外交手段,希特勒很明白中國的這位實際掌權人,也與自己一樣,是個十足的“利益論者”。因此他相信,只要他做出一些讓步,開出的條件足夠吸引人,中國有極大可能支持第三帝國作戰,甚至直接參戰。
“立刻派人去中國,我們必須和中國做一場交易!”
其實,希特勒不知道,羅斯福的日子雖然比他好過一些,但也並不好過多少。美國確實具有強大的工業基礎、物資儲備,但從29年世界經濟危機開始,美國經濟就幾乎沒有得到什麼發展。羅斯福一手執行的新政,直至36年才讓美國從29-34年的那場大危機中慢慢走出,然而3年一場經濟危機又在美國爆發,使得新政的成果幾乎被摧毀。
隨後,世界戰爭爆發讓美國終於經濟終於獲得喘息之機會,但一場席捲聯邦政府各州的綁架案、人種衝突以及病毒恐怖襲擊,再次讓美國經濟陷入崩潰,這其中更有吳克的投機行爲幾乎將美國資本市場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