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翅膀硬了!我年紀大了管不到他了,他就想要翻天了!以前他別的怎樣就怎樣也罷了,如今連親事竟都想要自己做主了?那可不成,我不同意這親事!我這就進宮見皇上去,豁出這張老臉倆也得把這親事給退了!”賜婚圣旨來到國公府后,沈老夫人怒道。
當初兒子就背著她讓先帝賜婚了李氏,使她至今氣不平。
如今李氏的兒子居然也想要有樣學樣?
打量著她吃了一回虧,就還要再上一次當了?
他可是休想!
沈老夫人說著立即叫人找出她的正服來,換得妥當,怒氣沖沖地就要進宮求見皇上。沈夫人又勸又求,卻也阻攔不住,只能由著她去了。
眾人簇擁著沈老夫人剛走到大門口,迎面碰到聞訊趕來的姑太太沈箐。
沈箐也是聽說皇上賜婚沈策太常寺寺丞莫府的莫七,心內喜不自勝,跑來打算看沈夫人的笑話呢,不想卻碰上穿著朝服,拄著拐杖,神色不虞,正向外奔著的沈老夫人。
沈箐看沈老夫人的樣子,再看看跟在沈老夫人后的沈夫人一臉無奈的神,眼珠一轉,心里就有了些猜想。
她心內冷笑,面上卻笑吟吟地上前挽住沈老夫人的手,親親地說道:“祖母,我聽說皇上的賜婚圣旨到了咱家,祖母不在家里忙著給三弟準備喜事,匆匆忙忙地這是要去哪兒呀?”
“去哪兒?”沈老夫人側目看了后的沈夫人一眼,冷哼道,“我還能去哪兒?這府里頭有人要翻我的天了,我管不住了!去找皇上說理去!”說著腳下不停,又朝外走。
沈箐聽她說這話,就知道自己是猜對了。
這老太太果然是想要去皇宮面見皇上,攪和沈三的親事呢!
那自己可不能讓她去!
沈三好不容易得了那么一樁百年難逢的好親事,怎么能讓老太太給破壞了?
于是,沈箐忙拽住沈老夫人說道:“祖母這是為了什么就這么生氣了?讓我猜猜……皇上賜婚圣旨剛到咱們家……祖母就這么急匆匆要去見皇上,那就是……祖母覺著皇上給三弟賜的婚不夠好,想要讓皇上另換一家?是也不是?”
沈老夫人聞言瞪了她一眼,哼了一聲沒有說話。
不夠好???不夠好?!
皇上賜的婚哪有不好的?只怕是太好了!
沈箐也不管沈老夫人瞪她,繼續笑著說道:“祖母,其實吧,我也覺著這樁親事不怎么好……”她說著朝沈夫人瞟了一眼。
沈老夫人聽沈箐說這樣的話,看著她就愣了愣。
沈箐有多恨沈策沈老夫人很清楚,從沈策出生,沈箐就討厭他,討厭他搶了她自己親弟弟沈簡在鎮國公跟前的寵。那年茶稅案沈策把沈箐婆家先戶部尚書王炳家弄倒之后,沈箐就更把沈策恨到了骨子里。
沈箐會為皇上給沈策賜的婚不好,為沈策鳴不平?
沈老夫人可不信。
沈箐卻也不管沈老夫人此時心里想什么,繼續說:“皇上賜婚的那位莫七姑娘出低階文官破落之家,這且就不說了,門戶低有門戶低的好處,也免得如出門第高的那些,仗著自己娘家門頭高,在婆家一天到晚不安分!”說著又朝沈夫人瞟了一眼。
她說這話刺沈夫人時,一定忘了她自己是如何扯著娘家鎮國公府的虎皮在王家耀武揚威做大旗了,尤其是王家倒塌了這些年,她哪沒有欺壓到婆婆妯娌頭上?
“賜婚的那莫七姑娘還又是喪母長女,無半點墨,言無半點物,子刁蠻驕縱,行事跋扈囂張,生活鋪張奢靡……這都還不算什么,最最不該的是她竟是先惠安長公主武昭的女兒!祖母,您說這樣的親事……”沈箐繼續又說。
沈箐自王家敗落后便已被擯棄到了京城官眷家的社交圈外,換句話說,她現在已經和社會脫節了,所以她知道的關于莫少璃的一切,還都停留在數年前的信息里。
她并不知道莫家七姑娘,如今早已今非昔比。
不過也正好了,沈老夫人這些年一心專注于如何把沈家大權握在手心,只顧關著鎮國公府大門在里面做“皇太后”,消息比沈箐還閉塞。
先前劉公公來宣讀賜婚圣旨時,她甚至都不知道圣旨里面所言的“五品奉直大夫莫駿之女莫少璃”是何許人,就斷定皇上給沈策賜了好親事,所以才會急匆匆地要進宮。
可,沈箐剛才說什么?
女家出破落門第?是喪母長女?聲名狼藉?無才無德?還是皇上厭棄的武昭的女兒……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多年來她刻意想要尋這樣的都求而不得,那小狼崽子自己竟倒不差不錯地照著找了一個?
沈老夫人越聽臉色越松,越聽臉色越喜。
沈箐覷了覷沈老夫人的臉,就知道自己剛才那番話是湊效了,便又祭出一重錘:“這些倒也都還罷了!最最不妥的是那姑娘現今才十三歲……等她進門,那三弟可不還得要等上好幾年!更別說等著她給三弟生兒育女了,能不能等到那天都還未可知!”
她嫡母李氏還出靖國公府呢,這些年還不是被老太太制服得妥妥的,如今哪還有靖國公府三小姐的半點影子?完全就是一倒霉受氣包模樣!
莫七那樣低的出,還是那樣驕縱的子,落到老太太手里……能不能活到生孩子都難保!
沈箐無不得意地想著,臉上卻全然是對莫家親事的不滿之色。
沈老夫人卻越聽越滿意,也不提進宮的話了,拉住沈箐笑道:“你成里也是忙,很久沒有回府了,走,陪祖母說說話去!”
其實天知道,沈老夫人原本就沒多么喜歡她這個庶出孫女,自王家倒了后就更不待見了,這會兒也是話說的投機了,才會愿意和她多說兩句。
沈箐也不計較沈老夫人是真心還是假意,老太太不提進宮的事了,她當然就更不會提了,滿面堆笑地扶著沈老夫人回了榆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