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李達愿不愿意,最終在張翼的堅持下,港島最先開始建立起了幾所低等的學堂,免費招收港島適齡小孩讀書識字,并且教授一些簡易的算術,張翼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建立大學之前的一個人才速成渠道,為自己的港島學院輸送更多的人才。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發展,特別是港島描繪出的各種美好前景,讓廣東沿海地區大量失去土地的人被吸引前往進入港島,此時已經聚集超過五萬的人口了,這還不包括張翼控制的軍隊人數。
大量的人口進入,一些人甚至是拖家帶口而來,因此港島也聚集了一大批孩子,至少有上千的適齡兒童在港島上,張翼免費舉辦學堂招收這些孩子入學,不但免收學費,更是可以食宿全免費,頓時引得這些家庭感激起來,一時間港島有孩子的人家幾乎都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張翼的學堂,至于張翼的學堂到底教授什么東西,這些人反而不在意了。
在這些人看來,能讓孩子讀書識字,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和了不起的事情,張翼如此仁慈和大方免費讓自己的孩兒學習讀書識字,已經讓很多家庭將張翼當做是大善人。
因此,幾個小學堂開張幾日之后,短短數日便直接爆滿了學生,張翼不得不一次次擴大學堂的規模,然后前往廣州等地請來許多先生負責教授這些適齡兒童認字讀書。
不過,張翼的學堂不在主要以四書五經等八股文的東西進行授課,主要是直接教孩子認字讀書,教授基本道理,并且開設算術課和勞動課,從小開始培養這些孩子對于科學的興趣的思想,而不是培養那種為了博取功名讀書的思想。
因此,張翼挑選教書的老師,都親自把關,花費了好大的力氣才算是招收到了一批比較年輕,而且思想也比較開放的秀才回自己的學堂做先生。至于這些人的薪水,當然也不會太低的。或許這些人愿意來港島開始的學堂教書,同意張翼的教書要求,還是看在每月十兩銀子的薪水份上。
幾乎整個夏天,張翼都在為這些事情忙活著,而且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籌備香港學院和港島的各級學堂身上,似乎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所謂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張翼可深知道這一點,他知道現在自己港島看起來風光,但要是不注重造血,自己的港島遲早發展不下去。因此才花大力氣免費推行教育。當然,這種教育,將是一種與大明朝絕對不同的新型教育。
張翼在自己的港島轟轟烈烈的開展新型的教育模式,并沒有引起大明朝其他地方太大的注意,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港島的異軍突起,關注這天下越來越紛亂的形式。
因為此時北方的戰亂已經將北方再次搞得一塌糊涂,原本被剿滅的農民軍似乎又爆發了出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再次在北方橫行,朝廷不得不再一次加大力度開始剿滅這些農民軍。天下大多數人的眼光都被大明朝北方的戰亂吸引住了,哪里還會過多關注這大明朝最南方的港島情況呢。
崇禎十一年的夏天,就在這樣的日子中,悄然的消逝,大明朝這個龐大的帝國,北方似乎越來越亂,但南方卻像是迎來了收獲的季節。涼爽的秋風到來,宣布崇禎十一年的秋天到來了。
算起來,張翼來到大明朝,也已經整整一年時間了。然而滄海桑田,一年的時間悄然而逝,卻是改變了許多原本的事情。比如原本將會還要繼續荒蕪兩百年以上,要等到后面的鴉片戰爭后被英國人占據的香港島,如此卻開始興盛起來,而不是要等到兩百年之后才會興起。
歷史的車輪,早已經在這里拐了一個彎,誰也不知道到底將會朝著什么地方奔去。張翼這只小蝴蝶到底是撬動了歷史車輪引導他從新前進,還是被歷史車亂輾碎,誰也意料不到。
不過,隨著香港島開始興盛,異軍突起,開始聚集越來越多的財富,也會引來越來越多的勢力也盯上,香港島這片開始富饒起來的土地,也終究會變成各大勢力最里面的肥肉,至于誰敢動手搶,張翼又是如何應對,天才知道!
————————————————————————
伴隨秋季的到來,兩廣地區也進入到了收獲的季節,北方的戰亂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兩廣地區的生產,雖然有大批流民進入了兩廣,給兩廣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在兩廣當地官府的嚴格分流和彈壓下,這些流民到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沒有引發什么動亂。
進入兩廣的大部分流民,多數是被兩廣地區發達的紡織業和各種工場給吸收了,特別是港島的異軍突起,張翼屬下的工場幾乎吸收了近半的流民。而這些工場包括港島上的,也包括原先分別在廣州城附近的秦家工場。
兩廣的農業生產這這一年算是獲得了豐收。因為冬天時候張翼大肆收購各種紡織品原料的原因刺激,加上大量的定金撒下去,各地收購農產品的商人幾乎花大力氣鼓動兩廣的大地主以及還有土地的農民種植了大量的桑樹、棉花、苧麻等紡織原料的農作物、因此棉花還有桑樹種植得以面積擴大,今年兩廣地區的生絲、棉花還有苧麻的產量幾乎都比去年增加了許多。
珠三角地區確實算得上一個魚米之鄉,這種優勢條件正在逐漸被開發出來,溫和濕潤的氣候加上充足的陽光,足夠讓當地的百姓種植一道水稻,在夏季收獲之后,又加種需水少的棉花,等到這秋季時候棉花便可以獲得豐收,因此沒有出現江南地區那種桑植爭稻田的情況,當地百姓也可以大規模的種植這些農作物。
因此到秋天收獲時候,生絲產量大約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苧麻的產量也提高了五成,至于棉花,更是爆發式增長,幾乎比去年的產量增加了兩倍。
獲得大豐收的棉花還有各種紡織原料被那些商人購買上來,開始源源不斷的朝著廣州城還有佛山等廣東紡織業發達的城市運去。因為這些城市有著大量的紡織工場,需要這種原料。
然而,運往這些地方去的,只是這些產量的極少部分而已,占的比例小的不能再小了。更多的棉花還有生絲,則是被裝上船,一船船的產地經過兩廣縱橫交錯河流網起航,朝著兩廣最大的河流珠江而去,達到廣州城匯集,再次順流而下出虎門,前往珠江口左岸的的香港島而去。
沒有辦法,港島給出的各種生絲還有棉花的價格都是最高的,只要運到香港島上賣給張翼的工場,利潤最少還要多收一成到兩成,這樣的利潤,足夠讓大多數原料收購商動心了。
商品的價格戰,確實開始顯出港島采用新器械的優勢來。不是其他的工場沒錢,而是如果將棉花等原料價格提高太多之后,在同等上漲原料價格,卻是采用舊式的紡織工具生產,他們那些工場的利潤則是直線下滑,沒利潤怎么讓那些工場和張翼的港島競爭?
現在李達再也不用向去年那樣需要去兩廣各地求爺爺告奶奶的收購紡織需要的各種原料了,只需要在港島的中環碼頭上悠閑喝著茶,看著各地的客商將棉花等農貨物運來港島然后過稱之后,直接給錢便好。
而且,這些瑣事他也逐漸的交給自己的一幫手下去打理,這些事情對于他這個港島大管事來說,已經不用太過于操心,他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工場的整體經營情況來。
現在港島的工場規模再一次擴大,新增添了一大批新器械,至少需要在增加五千雇工,因此需要招募大量的雇工加入港島的紡織工場工作,都是需要他忙的事情,他不得不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這件事情來。
另外,在張翼的規劃下,港島維多利亞灣對面的九龍沿岸也開始修建碼頭,張翼已經規劃在九龍的維多利亞灣沿岸開建新的工場,這些事情都交給了他去辦,因此李達最近也是忙得腳不離地。
然而,港島這邊大興土木,大肆圈地圈貨物,轟轟烈烈的進行貨物交易和買賣,已經引起周邊的勢力不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