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欽天監的監正,湯若望自從看到了秦牧畫出的地球儀,他就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測量地球的大小。
自從萌生了這個想法,他就茶飯不思,日夜思索如何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
用尺子繞地球量一圈,那肯定不行,除了上帝,沒人能做到。該怎么辦?湯若望幾乎愁白了頭。
直到他看到了大秦國史館的一份漢朝的史料,他才豁然開朗,為了說動大秦天子支持他,不惜千里迢迢親自趕到西京來。
咸陽宮武英殿,所有的門窗都關了起來,大殿中間放著一個直徑有三尺的地球儀,地球儀側上方掛著一盞宮燈。
秦牧與司馬安、李源、顧君恩、戶部右侍郎楊超、工部右侍郎魏元,西京的主官農典章、于成龍、呂作良等,皆在坐。
藍眼高鼻的湯若望穿著黑底繡祥云的大秦官服,用一口流利的漢語說道:“尊敬的陛下,您請看。”
湯若望小心地轉動著巨大的地球儀,宮燈照在地球儀上,一半明,一半暗,湯若望最后讓燈光的陰影線正好停在西京長安的位置上,然后拿出一根小木棍,一邊量一邊說道:“陛下,現在臣從西京的位置量起,您看,越往北,木棍上的陰影越長。”
秦牧頷首道:“不錯。”
“尊敬的陛下,在漢代,便有‘王畿千里,日影一寸’的推論,按這個推論,就是說。以一地為原點,在同一日同一時辰,每向北一千里,所量得的日影就會多長一寸。
按這個理論,如果在南京與北京兩地測量所得日影相差是兩寸。那就可以推斷出兩地的距離是兩千里。
陛下再看,地球既然是圓形,那么南京和北京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看到整個地球的一段弧,現在只要量出這段弧的長度和曲度,最后就不難計算出整個地球的周長和直徑。”
湯若望的說法。就連秦牧也有點云山霧罩的感覺,但他隱隱覺得,這是可行的。
李源這時說道:“陛下,在唐玄宗時期,因發覺原來的歷法在預報日食時發生較大的誤差。唐玄宗就曾下令僧一行加以完善,僧一行接旨之后,以實地測量糾正原來歷法的錯訛;
僧一行選擇了多外測量點,南至林邑,北至鐵勒,遍及交趾、湖廣、河南、山西等地,共選擇了數十個測量地點,這些地點周邊都是數百里平坦的地方;
然后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這四天。同時測量日影的長度,然后實地測量這些地點之間的距離,又測出東西南北四點的北極星高;
這樣就算出北極星高度相差一度。相當于緯度相差一度時,地面上的南北距離的差值”
聽到這,秦牧立即明白湯若望為什么自己干巴巴的跑來長安了;
要進行這樣的測量,要動用不小的人力物力;
更要命的是,還要保證每個測量點,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這四天必須是睛天。如果某一個測量點下雨,那就全泡湯了。得第二年重來。
如此花費之大,沒有他這個皇帝的親自點頭。根本不可能完成。
“李卿,僧一行最后的測量結果如何?”
“啟奏陛下,由于戰亂,很多史料缺失,僧一行當初具體的測點在何處,有些地方已經語焉不詳,無從查考,只知道他測量的結果,每一緯度相差一度時,地面上的距離是351里80步。”
秦牧稍一推斷,就知道這樣的測量結果不會很準確,光在陸地上測量,就算是平原,其實也有起伏的地方,各個測量點根本無法保證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而且中間難免有些山嶺,真正丈量各個測量點距離時,也很難保證數據有準確性。
后世的經緯度是怎么量出來的,秦牧不清楚,但他知道,如果在海上測量,一定比在陸上測量準確。
因為大海基本上是一個平面,不會象陸上有高原,平原的差別,正的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如果僧一行測量的結果正確的話,那么按此制成的歷法,就是準確的。
但事實上,中國使用的農歷,雖經各朝幾經完善,但和后世的公歷還是有很大的差誤。
對了,后世是以倫敦格林什么治天文臺作為本初子午線的原點,嗯,以后就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作為本初子午線的原點吧,至少容易記一點。
秦牧一咬牙說道:“湯監正,你這項研究項目朕準了,不過你要記住,這次不僅要在陸上設定測量點,而且要把重點放在海上,以海平面作為測量的水平線,朕相信,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會準確得多。”
湯若望聽了,神情異常激動,脫下官帽拜道:“陛下圣明,能為陛下效勞,是臣莫大的榮幸。”
秦牧說道:“要精準測量,前期有很多工作要做,就連尺子的精度都要重新制定,而且離明年春分也就兩三個月了,估計明年是來不及的,你先準備著,物色好這方面的人才,打造好測量的器材,忽必要盡量精準,待后年再開始。”
“多謝陛下,臣遵命。”
以前的各朝的欽天監,多少有些神神叨叨的,專門看什么黃道吉日,記錄什么”太白晝現“之類的東西。
結果欽天監一說“太白晝現”了,便朝野洶洶,皇帝就得避殿減食,吃齋戒色,下旨讓大臣進諫君主過失,說白了就是要你下旨讓大臣來挑毛病。
大臣常拿這些天象為理由,攻擊施政者,本來好好的一項政策,因為某顆星星出來逛一圈,就被迫停止了,甚至宰相得下臺治罪。
這都什么嘛!
以后大秦可不能再這么折騰了,讓欽天監去做些有意義的研究也好,免得他們閑來蛋痛成天瞎折騰。
除了測量地球,制定經緯線,秦牧覺得欽天監還可以在地震方面作些研究,記得東漢時就有地動儀了,這些東西如果能復制出來,并進一步增加精度,及時監測到地震的發生,這也是莫大的幫助。
這個年代通信手段落后,比如四川發生地震的話,消息要傳到南京,需要很多天時間,等南京接到消息再籌集物資賑災,那黃花菜都涼。
如果有精確的儀器,四川一有地震,南京立即就能監測到,及時啟動救災預案,那就能搶得很多賑災的時間,從而挽救更多的生命,盡可能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于是秦牧說道:“湯若望,用于監測地震的地動儀你聽說過吧?”
湯若望在中國生活三十年了,當然聽說過地動儀。“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欽天監招集能工巧匠,研制地動儀之類的儀器,盡可能的精密,用于監測地震。”
“臣遵旨。”
秦牧揉了揉額頭,細想了一下對司馬安等人說道:“正所謂天有不測風云,我大秦疆域這么大,總難免有些地震、旱澇災害發生。各位都是朝廷的棟梁,不能等災害發生了,才去想辦法應對;
朕要你們盡快制定一套賑災預案,以保證不管在哪個地方發生災情,都能快速得救助。象明末西北大旱,赤地千里,無數生民餓死,以至引發在規模的民亂。
這固然有明末官僚腐化,國用不足的原因。但如果有一套完善的賑災預案,把賑災的責任層層落實,恐怕西北也不至于反旗四起。
如今我大秦國用豐足,加上新式作物的推廣,再休養兩年,不愁沒有錢糧賑災。如果到時因為缺少預案,導致災情發生時不能及時救濟,那這個責任咱們君臣就推脫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