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匯合三路大軍直逼得李信負傷逃去,正要再次發起猛攻,忽見秦軍后方殺來一路人馬,手搖‘辛’字旗,秦軍一見是主帥辛勝率援兵趕到,頓時軍心大振,正要反擊燕軍,忽聽辛勝下令撤軍,秦軍且戰且退,太子丹見辛勝率大軍掩護秦軍后退,不敢奮勇直追,也只得下令收兵。眾人不解問道:“秦軍已經落敗太子殿下此時何故要鳴金收兵?”
太子丹道:“秦軍有辛勝領兵,軍心大振,不再亂作一團,我們就算可以將秦軍盡數殲滅也是兩敗俱傷,秦軍兵力遠勝于我大燕,我們保存實力更為重要。”
眾人都夸太子英明,眼見秦軍遠遠退去,柴哲喜道:“太子殿下英明神武,首戰告捷,雖然沒有盡數殲滅秦軍,但見秦軍落荒而逃真是大快人心,我等回到易城后定要大擺慶功宴,以犒勞三軍勇士。”
太子丹:“此番秦軍大敗,全靠三軍勇士奮勇殺敵,慶功宴是要擺的,但是設宴之處卻非易城,而是就在此百樹林慶功。”
柴哲問道:“以太子殿下之意我軍仍然要原地扎營?”
太子丹道:“此番秦軍雖然落敗,卻并沒有退回咸陽,以我猜測秦軍必定是扎兵在易水以西,依托易水之險為界,只等王翦大軍一到,秦軍必然會再次進攻。”
柴哲道:“秦將王翦領軍數十載,幾乎戰無不勝,我軍更應該回兵易城,等到遼東大軍到來再做決定。”
太子丹道:“秦國兵多將廣,我們若只是死守城門,遲早還是會像列國一樣被秦軍攻下,為今之計我們只有兵行險著,出其不意方可致勝。”
柴哲,薛義忙率部下跪拜道:“太子所言甚是,太子殿下但有指使,屬下莫敢不從。”
太子丹道:“下都守將薛義聽令,本宮命你再次領兵三萬兵扎臨水以北,柴哲將軍聽令,本宮命你率兵四萬兵扎荒古嶺,余下三萬與本宮扎駐百樹林。九連劍派盟主韓通聽令!本宮命你立刻率你門下弟子前往代城,請代王嘉發兵臨水,長刀門主夏侯亭聽令,本宮命你速回易城著令蕭正楠交兵兩萬與你,直往臨水以北,蕭正楠領兵一萬依然駐守易城,下都,臨水三鎮。”
眾人得令下去江海天問道:“以殿下布軍看來,殿下何以見得秦軍下次定會繞道臨水以北向我易城進攻?”
太子丹道:“秦軍此次兵敗百樹林,損兵折將三萬有余,雖然是秦將李信指揮不當,更因為百樹林樹木叢生,可為天然盾牌,秦軍的箭弩不能充分發揮,荒古嶺更是居高臨下,不論秦軍的戰馬或是弓弩都難以施展,所以王翦大軍必走臨水以北,待到秦軍兵行臨水以北,我大燕便與代國的援軍從四面包圍秦軍,定要叫秦軍全軍覆沒,”
江海天道:“只怕代王嘉不肯發兵,而王翦又不知道帶來多少兵力,更不知遼東大軍現在兵行何處,能否及時援助臨水一戰。”
太子丹道:“秦將王翦先從南楚返回咸陽,再發兵我大燕易城,行程不下三千里,而遼東大軍可直接直入易城,行程不到王翦的一半,若是遼東大軍能如期到來,我大燕軍定可以在王翦未到之前兵過易水以西,全殲辛勝,李信的殘余部隊。”
江海天聽罷道:“殿下英明神武,連戰神王翦都不怕,又施連環巧計,可謂算無遺策,此番定能大敗秦軍。”
太子丹點頭微笑,似胸有成竹,又傳令下去,駐守百樹林的兵士改縱隊為橫隊,埋伏百樹林的外圍入口,這樣就不怕秦兵放火燒山了。
李信兵敗百樹林負傷而逃,幸得辛勝援兵相救,只見秦軍尸橫遍野心中又氣又惱,一口氣不上口吐鮮血倒栽馬下,昏厥過去,其胞弟李爾忙率兵救起李信直奔易水以西。好在后面已無追兵,李爾放緩馬步,至天明已到易水以西的秦軍帳中,又喚來醫官為李信診治。
李信問道:“此是何地?”
李爾道:“已撤離百樹林百里以外,大哥大可放心。”
“唉,都怪本座急功心切,過于驕傲,才至出師不利,但不知此次損傷多少兵力人馬?”
李爾也嘆道:“想不到燕太子居然敢以守為攻,伏兵百樹林,實在出人意料,幸好我秦軍的弓弩鐵劍都遠勝燕人的竹弓,燕兵才不敢窮追猛打。”
李信怒道:“我只問你我軍已損傷多少?”
李爾戰戰兢兢:“據初步統計,此役共損騎兵五千,弓箭手上萬,步兵更是難以計數,不在兩萬以下,戰馬八千,只有兩千回歸。”
李信道:“幸好有辛勝留下援軍從后襲擊,我們才不致全軍覆沒,都怪吳得勝探查軍情多有疏忽,待他傷好后便帶他來見我。”
李爾過了許久才道:“吳將軍所受箭傷本無大礙,但吳將軍自責探查軍情時疏忽大意,以致我軍潰敗,吳將軍自知有罪已經自戕身亡。”
李信痛聲道:“其實吳將軍已經勸告我先放火燒山再攻城,若不是我不聽他勸阻,硬要夜襲易城,也不至于中了燕軍的埋伏,有罪的人應該是本座。”
李爾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大哥何須自責,燕太子兵行險著,無非僥幸罷了,實則是犯了兵家大忌。”
李信嘆道:“早知道燕軍埋伏百樹林,我就算派騎兵三千,一字橫隊用火箭射燒百樹林也可大獲全勝。”
李爾驚道:“此計甚好,將軍何不給我三千騎兵,今晚我就去火燒百樹林,令燕軍失去鎮守之地。”
“莫說今晚,就算你現在去,太子丹也已把燕兵縱隊改為橫隊,太子丹以一字橫隊駐守百樹林,西北有薛義兵扎臨水以北,西南有柴哲兵扎荒古嶺,勢成三角,無論我們攻擊哪一路,都會被燕兵包圍。”
李信見說話之人正是左路大將軍辛勝忙問道:“將軍之言是說太子丹首戰告捷之后,并沒有回兵易城,而是原地扎陣?”
“不錯”辛勝答道:“燕軍以攻為守,占盡天時地利,我軍若是再是出兵攻擊又會慘敗而歸。”
李信問道:“我軍可全數安然撤退?”
辛勝道:“百樹林一戰,我秦軍損兵折將三萬有余,最為可恨的是那些先前收編的趙國降兵,都逆風轉向投靠燕軍去了,如今我左右兩路大軍損兵過半,所剩兵力不足八萬,我等只好依托易水之險,靜待王翦大軍到來在做打算。”
李信嘆道:“唯有如此,我軍只有扎駐易水以西,靜待王翦大軍到來,只是……”
辛勝大笑:“王翦大軍駐守南楚,與楚國兵力抗衡對峙,大王又怎敢撤回南楚之兵,所謂的王翦大軍無非是你在咸陽留下的五萬守軍而已。”
李信驚問:“辛將軍又是如何得知?”
“哈哈哈,你這一招借帥不借兵之計,真以為可以瞞住所有人嗎?莫說是我,就連燕太子也早已預知,不然他又怎敢開城迎敵。”
李信驚問:“如辛將軍這般所說,就算王將軍帶來五萬援軍也無濟于事?”
“王將軍行兵布陣又豈是你我可比,只要王將軍一到,定叫燕軍潰不成軍,我軍定會以破竹之勢直攻易城,再進薊都。”
李信心中雖然仍然不服,卻不便張露只是道:“只怕等王將軍到此,燕國的遼東大軍早已會師易城,到時他們再加上代國五萬精兵,攏兵三十萬再一起反攻我陣地,我們何以抵抗?”
李信見辛勝不語,心中更是焦急害怕,忽聽辛勝又哈哈大笑:“戰神王翦,神鬼莫測,他此刻雖然人在千里之外,卻早有伐燕之策略,你我又何必在此擔心受怕,將軍此時只管休息養傷,到時你再見識王大將軍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以少勝多,連攻易城,薊都。”
李信不語,側躺竹床上,又用被褥遮面,心道:“王翦將軍又不是天神派遣,辛勝將軍卻對他敬若神明,未戰之前我何嘗不是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只怕到時果真出戰寡不敵眾,我等都要埋骨異鄉,但愿王翦大軍早日到來,就算傷未痊愈,我也要緊隨王翦將軍身側看他如何大破燕軍。”
兩軍對壘,劍拔弩張,秦燕兩軍各自安營扎寨,誰也不敢拔兵先出。屈指一算已過了一個多月,這日黃昏,朔風忽起,塵沙滿天,太子丹又在巡視軍營。太子丹道:“雖然天氣惡劣,塵沙滿天,卻正是秦軍發動進攻的最好時機,眾等此刻更要加強防御。”
江海天道:“殿下敬請放心,有末將親自巡守,就算天上的飛鳥都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如此甚好”。
“只是……?”
太子丹見江海天吱唔不語,說道:“將軍但說無妨。”
江海天道:“恕末將斗膽直問,城中糧草已所剩無幾,為何不見二公子如期到來,末將只怕二公子…”
“將軍放心,難得我父王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公子召又怎敢貪享軍糧,只是在征收時需要費些時間周轉,以本座看來,今晚也該到了,據探兵傳報,遼東梁尚雄早已經到達薊都,只等大王號令,相信天一亮也該抵達易城。”
江海天大喜:“如此甚好,看來是末將多慮了,看這天少時便要下雨,就請殿下回至營帳中,巡守之事交給末將便是。”
太子丹正要離去,見探將韓通策馬而來,韓通神色慌張大叫:“啟稟殿下,大事不好,秦軍已經兵過易水,正要繞道臨水以北向我易城攻來。”
太子丹斥道:“韓將軍,你本是趙國長刀門門主,當年追隨李牧將軍,敢為先鋒久戰沙場,今日卻為何一聽秦軍到來就嚇得六神無主。”
韓通被斥的羞愧滿面忙道:“太子教訓的是,只是殿下可知秦軍此番親征的主帥是誰?”
太子丹不屑一顧只道:“李信小兒,借帥不借兵,自以為搬來了王翦將軍,就可以嚇到本座。那王翦能縱橫沙場,戰無不勝,無非也是仗著兵多將廣,等到梁尚雄將軍一到,我大燕兵力遠勝秦軍,秦軍開道臨水以北,代王嘉定會發兵,從北面與秦軍交戰,我與柴哲大軍再分別向臨水包抄,到時秦軍四面受敵,又有梁尚雄援軍斷秦軍后路,此戰定叫王翦大軍全軍覆沒有來無回。”
韓通急道:“殿下有所不知,那王翦雖是無敵戰神,但此次出征卻只是左軍副帥。”
太子丹驚問:“戰神王翦,征戰列國所向無敵,此番北征我大燕又怎么會只為副帥,王翦若只擔當副帥誰又敢擔任中軍主帥,除非…”
“不錯,秦軍中軍主帥不是別人,正是秦王政御駕親征,秦王政親率三軍,士氣倍漲,眾軍高舉火杖已與李信大軍會師易水以西,現在秦軍正在前往臨水以北的途中。”
太子丹大驚失色,許久才緩過神來問道:“秦王親征,那高漸離他……”
“高漸離已經殞命,還望殿下節哀。”
太子丹見眾人愕然相望才道:“高漸離本是十三劍派中人,是本座派去的第二批刺秦死士,此番再次事敗,難怪會激起秦王御駕親征。”
原來那日大將王翦已奉命回至咸陽,王翦校場點兵出征,秦王政在點將臺上為王翦備酒餞行。校場上擂鼓震天,忽然隆隆響鼓中居然傳來陣陣筑琴之聲,筑琴本是輕揚柔和之音,此時筑琴之音竟然能蓋過了隆隆戰鼓聲,秦王政心中驚奇便傳來擊筑之人,見擊筑之人雙目已瞎,心中已無防范之心,忙令擊筑之人上點將臺再擊一曲。
那擊筑之人正是高漸離,原來高漸離為了能接近秦王已自毀雙目,去了秦王防范之心,待高漸離剛一接近秦王政身旁便不容遐想向秦王政摔筑猛砸。秦王政大驚忙向點將臺跳下,秦王政摔下點將臺極其狼狽,但唯有此法方能保得一命。秦王政忍痛斥開前來攙扶他的護兵自行站起,此時高漸離站在點將臺上早已身中數百箭,仍然報著筑琴屹立不倒。
秦王政顧不得全身疼痛,又重上點將臺拔劍高聲道:“姬丹小兒,你屢次派人暗刺孤王,孤王此番便要親征北燕,誓要蕩平北燕,取你姬丹狗賊的首級。”
秦王政臨時決定親征不僅挽回了墮臺的顏面,更使得三軍士氣倍加高漲,眾軍搖旗吶喊,秦王政又點齊城中所有護軍浩浩蕩蕩向北燕進發。
秦軍向北燕進軍,一路馬不停息,日夜兼程,不過一個月已到達易水以西與辛勝會師。
李信見秦王政到來顧不得傷未痊愈忙向秦王磕頭請罪。秦王政扶起李信道:“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將軍行軍布陣多有疏忽,又不聽辛勝將軍勸解,乃至我秦軍首戰告敗,孤王今撤你右將軍之職,降為虎牙將追隨王翦將軍。”
李信雖然心有不甘,但王命難違,只得又向王翦跪拜。王翦卻不叫李信起身只說道:“將軍年少氣盛,不過雙十年齡便已受封中郎將,擔當咸陽十萬護軍統領,我道將軍定當有過人之處,你怎知行軍作戰豈是將軍在咸陽做護軍可比,此番將軍未等大軍到來便冒然進軍,兵敗百樹林,論軍法理當處斬,今有大王赦你死罪,降你為虎牙將,本座便賜你精兵兩千,希望你能立功贖罪。”
李信不服大聲道:“末將出師不利,兵敗百樹林罪該萬死,承謝大王圣恩,不但赦我死罪且讓我兵任虎牙將,即是虎牙將應該擁兵五千,大將軍只賜我兩千士兵,豈不是違拗大王之意,犯了欺君之罪?”
王翦并不回答李信問話只問道:“本座若令你領兵兩千對敵五千你可有必勝把握?”
李信道:“末將所領的軍隊不到敵人的一半又如何殺敵致勝?”
王翦大笑道:“素聞將軍勇敢無懼,想不到你也有怕的時候,百樹林一役,將軍的十五萬兵馬,只剩下八萬,而我此番所率的士兵也只有五萬,如此算來此番我北伐大軍總共只有十三萬,而燕太子單是易城守軍便有十五萬,遼東梁尚雄尚有十萬援軍,再加上代國五萬盟軍,總共三十萬,以我十三萬秦軍又如何取勝燕太子三十萬大軍?”
李信道:“素聞大將軍是無所不能的戰神,今日欲以十三之兵攻敵三十萬,將軍如何鬼遣神兵,殺敵取勝,末將拭目以待!”
王翦忽然拔劍高舉大聲道:“大將軍辛勝何在?”辛勝忙跪下領命。王翦又道:“本座立即令你率騎兵五百投此戰書于代王嘉,責令其開城投降。”辛勝雖然有所不解滿臉愕然,卻仍然得令而去。
眾人大驚,李信更是不解問道:“秦燕交戰,代王嘉不一定就會援助北燕,將軍卻先要向代國下戰書,豈不是引火自焚?”
秦王政也道:“將軍此策實在令人費解,將軍何不明示。”
王翦道:“此乃以進為退之策,代王若見我大秦戰書,又見我大軍兵發臨水以北,斷不敢開城迎戰,唯有死守城門,這樣我軍便少了五萬勁敵。”眾人聽罷心中無不欽佩,王翦又道:“李爾將軍何在?”李爾忙跪下聽令。王翦大聲道:“本座命你把大王率兵六十萬親征之事散布燕軍之中,本座倒要看看燕王喜還敢不敢令遼東大軍援兵南下。”
李信再次大驚心中對王翦已佩服的五體投地,忙叩拜道:“大將軍果然用兵如神,直叫末將李信心悅誠服,將軍但有指使末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王翦這才扶起李信,說道:“將軍年少好勇,正是我大軍之榜樣,三日后我軍便繞道臨水以北,不知將軍箭傷可曾痊愈,可否敢為先鋒,率先領兵進軍臨水以北?”
李信遲疑許久才道:“并非末將不敢前往,只是…”
王翦道:“將軍但有疑慮,但說無妨?”
李信道:“燕太子兵分三路,分別駐扎在百樹林,臨水以北,荒古嶺,勢成三角,無論我軍進攻哪一處,都會陷入燕軍包圍之中,大將軍兵發臨水以北,燕軍三面包圍,我軍何以突圍致勝?”
王翦大笑道:“你若能領兵臨水以北,誘敵深入,我大軍再從后包抄燕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計可行?”
李信大悟,又忙跪下道:“將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此戰定教燕軍兵敗臨水,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