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

不要以爲古代人很傻。恰恰相反,他們聰明的很,只不過是受到了眼界和時代的限制了而已。

這個時代不推舉有執政能力的人而推舉孝廉是有道理的。

無論是舉孝廉的察舉制還是科舉制,其實都是爲了國家的統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爲了洗腦。

細想想,舉孝廉舉的是什麼?舉的是忠孝仁義的儒家思想。

你要想當官,你就得清楚並且做到這四個字。只要你做到這四個字,那麼事情就好辦了。不管你的管理能力如何,起碼保證你的思想是正確的,能夠服從中央的管理,那就足夠了。

統治者並不關心下面的百姓會如何,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國家和地位。這些被儒家思想洗腦過的官員不管怎麼說,造反的可能性都會很低。

只要不造反,腦子沒毛病,在地方上任你折騰。只要不鬧出什麼民怨沸騰、百姓起義之類的,中央根本不會管你。

因爲大漢太大了,想要不分裂,就得保證思想的統一以及手底下的人聽話。而舉孝廉這個制度出色的做到了這一點。不僅使得各地的官員服服帖帖,而且使得大漢正統的思想深入人心。

劉備能發家不就靠的是這個嗎?整個天下,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都知道漢室是正統,都知道什麼是忠義。

發明舉孝廉這一方法的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的管理國家、統一思想,而並非發展國力之類的。

因而這個制度其實在這個時代是十分出色的。形成了十分高尚的社會風氣。無數士子乃至百姓都極爲重視忠孝仁義,各種義士、孝子和忠臣層出不窮。

而招賢令的出現,是因爲亂世之中,想要奪得天下,缺乏真正有用的人才。

但和以穩妥爲主的守天下不同,打天下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守天下是因爲認爲周圍沒有有威脅的對手了,自己只要保住這一切就夠了。進不進步的無所謂,反正已經獨孤求敗了。

這就好比考試,你只要能夠在所有人中拿到第一就可以了。再多還有意義嗎?

當你發現你有基礎,不學都能考七八十分,而其他所有人統統不到四十分。那麼你就基本沒有再學下去的興趣了,因爲累人不說,還沒有意義。

沒有危機感,怎麼會進步?

現在袁術穿越過來可知道什麼叫做危機感。

大漢現在能拿八十分,但還有三個能拿七十多分甚至八十分的在西邊蹲著呢。

更何況現在天下大亂,大漢的實力恐怕連七十分都快沒了。

亂世之中,各諸侯追求的是一統天下。因而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賢令就應運而出。

至於後來的科舉,則是隋煬帝爲了打破世家大族對於政治的壟斷,爲了培養和啓用寒門而開創的。

其實科舉這個東西也很有意思。和包容萬物的儒家差不多,科舉也是一個包容了舉孝廉和招賢令的政策。

國家遇到危機的時候,就可以多出一些時政的問題。舉出來一羣能吏,來治理國家、發展國力。

而等到國家強大的時候,就可以出一些詩詞歌賦、四書五經之類的,舉出來一些思想正確的無能之輩,穩定國家。

畢竟在交通、交流不便的古代,要想管理一個偏遠的地方,派一個思想正確、能力不足的一把手是最穩妥的。

思想正確保證他不會輕易的反叛和作亂。而能力不足,則保證他就是反叛了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威脅。

這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愚民政策。明清兩朝不就最擅長這一招嘛!用八股取士來愚官,培養出一羣忠心的奴僕來鞏固皇權。絲毫不在乎這束縛了士子們的思想,而且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仔細想想,讓一羣只懂得應試做題、攻讀經書的腐儒來管理地方合適嗎?就是他做題做得再好,也只能證明他看經書看得不錯,根本看不出實際的執政能力。

所以說不要認爲科舉就真的那麼光鮮亮麗。除了打破了世家的壟斷,從本質上來說,他就是把舉孝廉和招賢令結合起來,然後蒙上了一層更加好看的外皮罷了。

真正能夠做到唯纔是舉的還真不多。到後來甚至出現了科舉的細分。

比如說清朝,滿人和漢人分開來進行科舉,百姓和官員分開來進行科舉等。

爲什麼?因爲滿人比看書比不過漢人,官員們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有更大的機會。

察舉制和科舉制本質上都是爲了穩固統治,貓膩都不少。不過後者有利於統治者和寒門子弟,也更加成熟而已。

儒家爲什麼能夠成爲影響中國上千年的正統思想?就是因爲包容萬物。諸子百家你都能包容起來。科舉和儒家差不多,也很好的實現了這一點。

表面上看起來是唯纔是舉,多麼高大上、名正言順,實際上選什麼人還不是跟著皇帝的心思走?

就跟儒家是一個道理。太平盛世就宣揚孝義,國家危難就儒表法裡。

中國古代統治者一直認爲適合漢人生存的地方就只有這麼大。

北方是草原,東方是大海,西方多戈壁,南方煙瘴之地。

就算知道在更加遙遠的西方也有不少強大的國家和適合生活的環境,那又如何?太遠了啊!

漢天子根本管理不了這麼大的地盤,又不願意將這些地方封給其他人,以免引起像周朝後期那種主弱僕強的情況。

在漢天子看來,將這些地方打下來,分封出去也沒什麼用。畢竟沒有什麼能夠威脅到大漢的,有威脅的都被搞死了。

像北匈奴,跳了一陣子,結果呢?被大漢一路追到了歐洲。就是這樣倉皇逃竄、元氣大傷的北匈奴,順手還擊敗了羅馬帝國。

你讓漢天子如何能夠不自信?天下無可戰之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是將這些地方分封出去,指不定會出什麼事呢!

論起權謀和發展,誰能比得過漢人?說不定分封出去過個幾十年就會變成一個大敵。

如果說攻打異族的話,全國上下都會萬衆一心。但如果是同樣漢人統治的國家,那就說不好了。

自己人打架,不說別的,投敵之類的沒毛病。漢末的張遼、姜維投敵,結果呢?毛事沒有。因爲所謂的忠,最大的概念是忠於民族和國家,其次纔是忠於自己的主公。

只要你不做的太過分,就沒人能說你什麼。劉備多次寄人籬下,認人爲主,不也是依舊有仁義之名嗎?

唯有呂布比較慘,同時違背了忠孝這兩個普世價值,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說名聲纔會臭大街。

漢人之間的內鬥要比和異族的戰鬥要麻煩和艱難的多。最大的大義就是漢人,其他的都可以掩蓋。

比如說你可以打著清君側的幌子,諸侯討董不就是這麼幹的嗎?再比如說你可以說天子昏庸無能,扶持一個姓劉的傀儡。

這些事都好商量,唯有民族大義一點都不能商量。

西漢的李陵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就算你是假意投敵,投降了匈奴。但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假意投敵,不管你之前再戰功赫赫,只要有一條事實:你投降了異族,而且攻打了大漢。(後面這條可能是當時漢武帝誤會了李陵)

結果沒得說,夷滅三族。

或許這其中有許多的貓膩,但結果就是這麼殘忍。你敢投奔異族,就要做好承擔萬世罵名、永世不得翻身的準備。

一般人誰敢這麼做啊?這個時代的普世價值就是,名聲和家族傳承最重要,比之性命都要重要。

無論家裡再窮,就算只剩下一個值錢的東西了,只要父母死了,就必須把這件貴重的東西陪葬。

寧願自己餓死,也得讓先人死的風光一點。這種以名聲和忠孝仁義爲普世價值的思想,在袁術看來雖然有些跑偏,但總體來說非常優秀。

也不知道後世的物慾橫流和利益至上是時代的進步還是落後。

起碼在袁術看來,這個時代的人,節操滿滿。

第五百九十二章 長戟揮舞第三百七十八章 間隙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十七章 張遼高順第一百七十四章 心急如焚第一百零一章 人頭稅第六十九章 回收土地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前佈局第三百三十三章 暗中角逐第五百八十四章 所謂資敵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第九十二章 心痛第七百八十一章 真正面目第一章 我是袁術第八百五十四章 陽謀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四十七章 曹操謀兗州第五十三章 碾壓第四百三十七章 金城之下第八百六十八章 下場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三百零九章 瘟疫來襲第七百零五章 犧牲第八百二十章 吐槽第二百二十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家大軍第八百八十九章 帝位與權力第八百六十五章 碰撞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七百五十四章 決絕第五十七章 大壽第四百一十八章 說劉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一百章 準備出兵第七百四十二章 蹤跡第五十六章 陸家第八百三十四章 生育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二百三十九章 將狼馴化成羊第六百七十五章 所向披靡第四十三章 學院第五百二十二章 勸諫第七百六十章 虎頭蛇尾第九百四十九章 偏激第四十九章 預謀第一百三十九章 磨刀石第四百六十九章 殺袁第四百六十六章 佈置第六百三十五章 長壽第七百五十七章 爆發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九百零九章 放出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二百零四章 心狠還是袁紹狠第三十八章 聰明的女人第九百二十五章 試探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五百六十九章 甘寧第七十八章 廬江不能丟第一百七十九章 頹廢的日常第五十三章 碾壓第六百零一章 重騎之威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九百四十七章 不屑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虞的無奈第七百一十六章 象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三百二十五章 戲志才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二百五十四章 錯失良機第三百五十七章 鏖戰四百七十章 攻城第八百五十四章 陽謀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八百章 迷霧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五百一十八章 呂布之勇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一百六十二章 官場風氣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三百三十一章 皇商風浪第五百八十章 船隻技術第八百一十三章 望其項背第六百七十七章 親出第七百一十七章 匠造之術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七章 擊掌爲誓第六百七十一章 察覺第四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五百九十九章 挑釁失敗第三百九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八百三十九章 賈詡之毒第二百八十二章 軍功制度第六十章 法正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
第五百九十二章 長戟揮舞第三百七十八章 間隙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一十六章 撤軍第十七章 張遼高順第一百七十四章 心急如焚第一百零一章 人頭稅第六十九章 回收土地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前佈局第三百三十三章 暗中角逐第五百八十四章 所謂資敵第一百六十三章 孝廉第九十二章 心痛第七百八十一章 真正面目第一章 我是袁術第八百五十四章 陽謀第五百九十一章 底牌第九百四十六章 轉守爲攻第一百四十七章 曹操謀兗州第五十三章 碾壓第四百三十七章 金城之下第八百六十八章 下場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庶的見解第三百零九章 瘟疫來襲第七百零五章 犧牲第八百二十章 吐槽第二百二十二章 四分五裂的世家大軍第八百八十九章 帝位與權力第八百六十五章 碰撞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七百五十四章 決絕第五十七章 大壽第四百一十八章 說劉第七百四十三章 身陷第一百章 準備出兵第七百四十二章 蹤跡第五十六章 陸家第八百三十四章 生育第八百八十四章 氣運vs意志第二百三十九章 將狼馴化成羊第六百七十五章 所向披靡第四十三章 學院第五百二十二章 勸諫第七百六十章 虎頭蛇尾第九百四十九章 偏激第四十九章 預謀第一百三十九章 磨刀石第四百六十九章 殺袁第四百六十六章 佈置第六百三十五章 長壽第七百五十七章 爆發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路第九百零九章 放出第三百五十一章 博弈第二百零四章 心狠還是袁紹狠第三十八章 聰明的女人第九百二十五章 試探第七百四十九章 爆發第五百六十九章 甘寧第七十八章 廬江不能丟第一百七十九章 頹廢的日常第五十三章 碾壓第六百零一章 重騎之威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局第九百四十七章 不屑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虞的無奈第七百一十六章 象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拼音和標點第三百二十五章 戲志才第一百六十八章 長安之變第二百五十四章 錯失良機第三百五十七章 鏖戰四百七十章 攻城第八百五十四章 陽謀第一百八十五章 陳宮之謀第八百章 迷霧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五百一十八章 呂布之勇第九百六十五章 諸葛瑾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藏書閣第一百六十二章 官場風氣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裝騎兵第三百三十一章 皇商風浪第五百八十章 船隻技術第八百一十三章 望其項背第六百七十七章 親出第七百一十七章 匠造之術第二百六十三章 支援宛城第九百三十八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七章 擊掌爲誓第六百七十一章 察覺第四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五百九十九章 挑釁失敗第三百九十二章 釜底抽薪第八百三十九章 賈詡之毒第二百八十二章 軍功制度第六十章 法正第一百九十九章 界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