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宋朝劃分鄉村五等戶的財產標準

宋朝將編戶齊民分爲鄉村戶和坊郭戶。前者是鄉村居民,後者是城市居民。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宋代的城市人口無疑較前代有頗大增長,然而鄉村人口仍佔大多數。鄉村戶和坊郭戶又都劃分爲主戶與客戶,鄉村主、客戶的區分,往往是依據有無土地等生產資料;而坊郭主、客戶的區分,則往往是依據有無房屋等生活資料。鄉村主戶分爲五等戶,坊郭主戶分爲十等戶(也有坊郭主、客戶混通分成十等戶的情況)。

宋朝將鄉村主戶分成五等戶,完全是依據各戶財產的多少。一般說來,一、二等戶是地主,三等戶既有地主,也有較富裕的農民,四、五等戶大都是貧苦的農民。故一、二、三等戶又稱鄉村上戶,四、五等戶又稱鄉村下戶。

鄉村主戶用什麼財產標準劃分戶等,這不僅是宋朝五等戶制度的一個重要側面,而對了解宋朝的整個賦役制度,也是相當重要,不容忽視的。

(一)劃分鄉村五等戶的財產標準

按照宋朝政府的規定:“天下閏年造五等版簿。”①這種版簿的正式名稱叫“五等丁產簿”②,既記錄鄉村主戶的人丁,又登載各戶的財產。每隔三年,逢著閏年,就須重新編造一次五等丁產簿。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長編》卷113明道二年十月庚子。

②《宋會要》食貨11之13。

五等丁產簿由各縣編造和保管,北宋仁宗時的《嘉祐敕》說:“造簿委令、佐責戶長、三大戶錄人戶丁口、稅產、物力爲五等。”①宋神宗時,楊繪也上奏說:“凡等第升降,蓋視人家產高下,須憑本縣,本縣須憑戶長、里正,戶長、里正須憑鄰里,自下而上,乃得其實。”②“三大戶”就是耆長。大致在宋神宗以前,耆長、里正、戶長等是農村鄉、裡基層政權的頭目,一般由一、二等戶,即地主充當。他們經由縣衙門委派,挨家挨戶登記各戶的人丁和財產,然後再編造五等丁產簿。這裡介紹的只是編造五等丁產簿的法律規定,至於在實際執行時,肯定沒有那麼嚴格,並且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種種流弊。

版簿的名稱雖然叫五等丁產簿,而鄉村主戶戶等的高下,卻與各戶人丁的多少完全無關,而單單依據各戶財產的多少。宋朝各地區劃分鄉村五等戶的財產標準,並不整齊劃一,而是五花八門,各行其是。

北宋哲宗初,呂陶說:“天下郡縣所[定]版籍,隨其風俗,各有不同。或以稅錢貫百,或以地之頃畝,或以家之積財,或以田之受種,立爲五等。就其五等而言,頗有不均,蓋有[以]稅錢一貫,或佔田一頃,或積財一千貫,或受種一十石爲第一等;而稅錢至於十貫,佔田至於十頃,積財至於萬貫,受種至於百石,亦爲第一等。其爲等雖同,而貧富甚相遠。”③呂陶列舉了劃分鄉村五等戶戶等的四種財產標準。並以第一等戶爲例,說明即使在同等戶中,財產差別仍然相當大。這實際上只是鄉村上戶,特別是一等戶的情況。至於鄉村下戶,“凡第四、第五等之家,田業壟畝之多寡無甚相遠,粗糲不充,布褐不備,均未免凍餒之憂”④,財產差別並不大。此外,劃分鄉村主戶戶等的財產標準,也不止呂陶所舉的四種。

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長編》卷254熙寧七年七月癸亥。

②《長編》卷223熙寧四年五月癸卯。

③《長編》卷376元祐元年四月,以《宋會要》食貨13之24參校。

④《長編》卷362元豐八年十二月丙寅。

爲了作進一步說明,就不能不涉及宋朝鄉村的賦役制度。宋朝政府向鄉村戶攤派各種賦役,大體有四種方式:第一,按各戶田地的數量和質量,例如兩稅;第二,按各戶的人丁,例如丁稅;第三,按各戶的戶等,例如差役;第四,按各戶的家業錢或稅錢等數額,即是按劃分鄉村主戶戶等的財產標準,例如役錢與和買。這幾種方式經常交錯重疊,例如兩稅雖爲土地稅,而其支移和折變卻往往依據各戶的戶等高下,而有輸送遠近之別,折價貴賤之別。役錢是王安石實行免役法時新增的賦稅。開始規定,役錢由上三等戶分等繳納,而四、五等下戶不納役錢。但很快“又令四等以下均出役錢,未幾,又令只據稅錢,不用等第”①。王覿也說:“既用家業錢以定免役錢之多少,則所謂等第者無所用之。”②關於“不用等第”,即不用戶等,而“只據稅錢”或“家業錢”分攤役錢,變法派鄧綰在奏中說得更加具體:

“昨者朝廷免役率錢之法,初且用丁產戶籍,故諸路患其未均,相繼奏陳,各請重造,多已改造矣。其均錢之法:田頃可用者視田頃,稅數可用者視稅數,已約家業貫伯者視家業貫伯,或隨所下種石,或附所收租課,法雖不同,大約已定。”③

由此可見,攤派役錢,一般就是沿用各地劃分戶等的財產標準,例如“廣西凡爲稅錢一文者,出錢七、八或五、六”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歷代名臣奏議》卷256馮山奏。

②《長編》卷390元祐元年十月壬寅。

③《長編》卷269熙寧八年十月辛亥。

④《長編》卷324元豐五年三月乙酉。

鄧綰列舉了“均錢”的五種辦法,與前引呂陶所舉劃分戶等的四種標準對照,雖然用詞有所不同,其實大致多了一項,這就是“或附所收租課”。“租課”當然不是指地租,而是指兩稅或其他賦稅的某類固定實物稅額。以下就宋朝劃分鄉村主戶戶等的各種財產標準。分別作一些介紹。

1.家業錢

家業錢又名“家業貫陌”①、“家力”②、“家力錢”③、“家活”④、“物力”⑤、“產業”⑥、“家業”⑦、“家產”⑧、“家直”⑨、“家貲”⑩、“戶產”⑾、“貲產”⑿、“物產”、“物業”⒀等,名異而實同。先把各戶的田畝和浮財折算成錢,然後再依照規定的五等家業錢額,劃分戶等。“假有一縣甲、乙二鄉,甲鄉有第一等十五戶,每戶物力及三千貫;乙鄉有第一等五戶,每戶物力及五百貫”⒁。總的說來,即使同樣使用家業錢劃分戶等的地區,各等戶的家業錢額也各不相同。如同一縣中,甲鄉有家業錢三千貫以上算一等戶,而乙鄉有五百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獻通考》卷12。

②《范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卷3,《宋會要》職官72之13。

③《水心別集》卷11《和買》。

④《朱文公文集》卷18《奏均減紹興府和買狀》。

⑤《忠肅集》卷3《論助役十害疏》。

⑥《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49《乞罷免役錢依舊差役札子》,《宋會要》食貨21之10。

⑦《包拯集》卷7《請罷里正只差衙前》。

⑧《宋會要》食貨65之6。

⑨《宋會要》食貨26之26。

⑩《東坡七集·東坡集》卷28《上韓魏公論場務書》。

⑾《字溪集》卷1《上宣諭餘樵隱書》。

⑿《宋會要》食貨65之2。

⒀《長編》卷227熙寧四年十月壬子朔注,《宋史》卷177《食貨志》作“物產”,《文獻通考》卷12作“物業”。

⒁《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四月辛亥。

以上就算一等戶。關於宋朝各地用家業錢劃分五等戶的情況,僅剩一些片斷的記載。北宋神宗時,河北定州安喜縣“第四等之家乃逾五千,每家之產僅能直二十四緡”①;南宋時,四川忠州“第三等家業三百貫文”②;紹興府家業達三十八貫五百文,即算四等戶,而三十八貫四百九十九文以下,即算五等戶③。

家業錢既要估算“田畝物力”,又要估算“浮財物力”。田畝物力也叫實業物力,一般須依土地的肥瘠,而定價值的等差。如在紹興府會稽縣雷門東管第一鄉,“第一等田每畝計物力錢二貫七百文,第二等二貫五百[文],第三等二貫文,第四等一貫五百文,第五等一貫一百文,第六等九百文,田畝有好怯,故物力有高下”④。臨安府餘杭縣“止戈一鄉,第一等田每畝物力二貫三百有奇”⑤。在處州麗水縣,“以壹畝而論,極高者爲錢伍貫玖百文,極下者爲錢伍百或肆百文”⑥。由此可見,好田和壞田的家業錢額可以相差好多倍,甚至十多倍,而各地區的田畝物力分多少等,顯然也各不相同。

浮財物力的折算,顯然比田畝物力更加複雜,也更易流於苛細。北宋張方平抨擊免役法說:“臣聞諸路,其間刻薄吏點閱民田、廬舍、牛具、畜產、桑棗雜木,以定戶等,乃至寒瘁小家農器、舂、磨、[銍]、釜、犬、豕,凡什物估千輸十,[估]萬[輸]百,食土之毛者,莫得免焉。”⑦他反映宋神宗時折算家業錢,“以定戶等”和分攤役錢的情況,連小農具、小傢俱和小牲畜等都須折算家業錢,每家業錢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長編》卷364元祐元年正月戊戌。

②《宋會要》食貨14之38。

③《梅溪先生後集》卷25《定奪餘姚縣和買》,《宋會要》食貨70之76。

④《宋會要》食貨70之86,92~94。

⑤《宋會要》食貨70之83。

⑥《兩浙金石志》第11《宋麗水縣奏免浮財物力札付碑》。

⑦《樂全集》卷25《論免役錢札子》,以《皇朝文鑑》卷47《論免役錢》參校。此奏說“

募法之行且三年”,當寫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

一貫納十文役錢,十貫納一百文役錢。南宋寧宗時,也有記載說:“推排物力之際,弊出百端,升降增減,初無定數。富室輸財,必欲銷減;鄉民執役,互相隱藏。乃若深山窮谷之民,一器用之資,一豚彘之畜,則必籍其直以爲物力,至於農氓耕縣、水車皆所不免。”①估算浮財物力本來就是很麻煩的事,什麼物件應當估算或不應當估算,宋廷並沒有,也不可能有很具體、很詳盡的規定,只是聽憑地主和“執役”的鄉胥縣吏通同作弊,結果自然是“升降增減,初無定數”,而使貧民下戶吃虧。北宋仁宗時曾規定,河北和河東不得用桑樹折算家業錢,以定戶等。②南宋高宗時,陳湯求也曾建議:“乞今後州縣不得將牛、船、水車、應幹農具增爲家力。”並得到宋廷批準。③然而從前引張方平奏和宋寧宗時的記述看,此類規定乃是一紙空文。

估算浮財物力,照理對上戶往往是不利的,因爲“上戶浮財物力營運有至數千貫者”,而“下戶只些小家活”④。北宋徽宗時,陝西實行均糴。童貫上奏說:“均糴之法,鄉村若以田土頃畝均敷,則上等所均斛斗數少,實爲優幸;下等均定斛斗數多,不易供辦。如以家業錢均,則上等所均斛斗數多,下等人各均定斛斗數少。委是兩事利害不同。”⑤鄉村上戶和下戶之間,田畝物力固然相差很大,而浮財物力往往相差更大,所以用田畝或家業錢均糴,“利害不同”。然而在實際上,由於鄉村上戶,即地主們與官吏狼狽爲奸,千方百計,瞞田隱產,而對鄉村下戶的家業估算,又是窮搜細剔,毫髮無遺;故即使按家業錢劃分戶等,或者攤派役錢、和買、均糴等,也不會給鄉村下戶帶來什麼便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會要》食貨70之88~89。

②《河南程氏文集》卷4《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會要》職官42之3,食貨61之60。

③《宋會要》食貨69之25。

④《宋會要》食貨70之95。

⑤《宋會要》食貨41之22。

2.稅錢

稅錢即是兩稅的夏稅錢。在宋代,南方水田夏稅一般有稅錢,而秋稅一般納稻米。蘇轍說:“自熙寧(宋神宗年號)以前,民間兩稅皆用米、麥、布、帛,雖有沿納諸色雜錢,然皆以穀帛折納,蓋未嘗納錢也。”①此說雖過於絕對化,但人戶納夏稅錢時,較多地折納實物,而稅錢僅作折納的本位,當是事實。如《新安志》卷2記載,徽州有五個縣上田園每宋畝稅錢二百文,中田園每宋畝稅錢一百五十文,下田園每宋畝稅錢一百文,除折變紬、絹、綿、麻布外,實納錢分別爲五十五文、四十三文七分五釐和二十七文七分五釐,又與腳錢、鹽錢一起折納實物。在北方,從某些記載看,至少有相當部分地區沒有夏稅錢。包拯和張方平交待河北冀州和京東應天府的兩稅正額時,都只有實物,而無稅錢。②宋仁宗時,京西轉運司曾規定,陳州“將今年夏稅大、小麥與免支移,只令就本州送納見錢”。陳州夏稅只有“苗子”,沒有稅錢,而以大、小麥作折變的本位。③在開封府,夏稅的“本色多絲、綿、紬、絹”④。我們應當注意南方和北方的差別,這種差別,實際上涉及了南方和北方劃分戶等的財產標準的差別,在下一節還要詳述。

__________________

①《欒城集》卷37《乞借常平錢置上供及諸州軍糧狀》。

②《包拯集》卷8《請移冀州就糧兵士歸本州》:“本州夏秋稅斛鬥共納四萬三千餘石,夏稅紬絹五千四百餘匹,綿二萬七千餘兩。”《樂全集》卷26《論率錢募役事》:“且舉應天府爲例……夏秋米、麥十五萬二千有零石,絹四萬七百有零匹,此乃田畝桑功之自出,是謂正稅。”

③《包拯集》卷7《請免陳州添折見錢》。又《樂全集》卷25《陳州奏賦率數》:“本州四縣合行催納夏稅苗子七萬七千五百石有零。”

④《宋會要》食貨70之14。

用鄉村主戶擁有田地的稅錢額劃分戶等,是以各戶田地的多少肥瘠爲基礎,這與田畝物力相類似;但不估算浮財,這又與以家業錢劃分戶等不同。北宋呂南公說:“所謂主戶者,又有差等之辨。稅額所佔至百十千、數千者,主戶也;而百錢、十錢之所佔者,亦爲主戶。”⑤他談的應是江西的情況,但未說明具體的戶等。如以每畝稅錢十文計,有的下戶僅佔田一宋畝,有的上戶卻佔田萬宋畝。宋哲宗初,呂陶說,成都府路“諸縣大半以稅錢多少立爲戶等,有自一貫至於十貫以上,或自五貫至五十貫以上,併爲第一等”⑥。可見各地劃分鄉村五等主戶的稅錢額,也各不相同。

(本章完)

第一百四十五章 好大的膽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十一章 丫環香雪第一百九十九章 反咬一口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鄉遇故人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十七章 老子可不是病貓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細作’第二百一十六章 公試之初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六十二章 公職的誘惑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二百零九章 這個主事有點鹹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章 活著就是一種生活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鄉遇故人宋代社會結構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百二十章 軍令狀第三十四章 縣學甄試第一章 這狗/娘養的青春第一百四十六章 好文才啊!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四十六章 簡直是胡鬧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六十七章 商行大會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宋代關於商人的政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七十一章 要見見大世面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市道變了第七十四章 氣氛如斯以史爲鑑:解讀王安石變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也得不了好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於忍不住了第六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大命案五代、宋的田賦(兩稅)從小片段來認識歷史--宋朝的下館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詩、經之辯第二百四十一章 奇技淫巧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響第一百零八章 認親第二百零七章 閒暇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六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十五章 新任知縣的甄試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疑惑第一百五十八章 範銘,你不錯!第二十九章 我還有兩個姐姐第四十三章 蒸餾技術第一百三十三章 國子監的薦舉名額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黃雀第二百章 大壽之幕第二百二十六章 年輕人的銳氣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三十二章 甄試的準備鄉村集市的演變及其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第七十三章 異佳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豐厚的嫁妝第八章 範家往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一樣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震驚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百零六章 到底還是有識貨的第二百二十四章 商圈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四十二章 初臨縣府第八十六章 帶著鹽引回來了北宋賦重役輕說第二百二十六章 年輕人的銳氣第一百三十二章 豐厚的嫁妝第二十三章 收了你嫂嫂吧第四十三章 蒸餾技術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二十二章 清河鄉的劇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主事換人第九章 進學之路宋朝劃分鄉村五等戶的財產標準第十一章 丫環香雪第一百九十二章 不是滋味第十八章 處置的辦法
第一百四十五章 好大的膽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十一章 丫環香雪第一百九十九章 反咬一口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鄉遇故人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十七章 老子可不是病貓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細作’第二百一十六章 公試之初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六十二章 公職的誘惑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二百零九章 這個主事有點鹹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章 活著就是一種生活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鄉遇故人宋代社會結構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百二十章 軍令狀第三十四章 縣學甄試第一章 這狗/娘養的青春第一百四十六章 好文才啊!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四十六章 簡直是胡鬧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六十七章 商行大會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宋代關於商人的政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七十一章 要見見大世面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市道變了第七十四章 氣氛如斯以史爲鑑:解讀王安石變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也得不了好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於忍不住了第六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一十七章 驚天大命案五代、宋的田賦(兩稅)從小片段來認識歷史--宋朝的下館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詩、經之辯第二百四十一章 奇技淫巧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響第一百零八章 認親第二百零七章 閒暇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六十五章 明爭暗鬥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十五章 新任知縣的甄試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疑惑第一百五十八章 範銘,你不錯!第二十九章 我還有兩個姐姐第四十三章 蒸餾技術第一百三十三章 國子監的薦舉名額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黃雀第二百章 大壽之幕第二百二十六章 年輕人的銳氣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三十二章 甄試的準備鄉村集市的演變及其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第七十三章 異佳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豐厚的嫁妝第八章 範家往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一樣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職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爲官之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震驚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百零六章 到底還是有識貨的第二百二十四章 商圈計劃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四十二章 初臨縣府第八十六章 帶著鹽引回來了北宋賦重役輕說第二百二十六章 年輕人的銳氣第一百三十二章 豐厚的嫁妝第二十三章 收了你嫂嫂吧第四十三章 蒸餾技術第二百二十五章 擇機而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二十二章 清河鄉的劇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主事換人第九章 進學之路宋朝劃分鄉村五等戶的財產標準第十一章 丫環香雪第一百九十二章 不是滋味第十八章 處置的辦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江西省| 宜昌市| 鄢陵县| 房产| 天全县| 南昌市| 聂荣县| 通化市| 若尔盖县| 余江县| 东丰县| 姚安县| 靖安县| 玉田县| 扶沟县| 东方市| 阳山县| 花莲县| 井研县| 新源县| 方山县| 廊坊市| 兴国县| 宜丰县| 肥西县| 枣阳市| 枣庄市| 虞城县| 潜江市| 莱西市| 乌兰察布市| 自治县| 会昌县| 十堰市| 北辰区| 理塘县| 上栗县| 河西区| 陆河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