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地星上各種電視臺、互聯網、戶外廣告牌上都四處呈現著這樣的廣告語。
“去火星!新的開始,新的希望!”
慢慢的,這句話的后半段也就成了各個國度底層百姓之間流傳的話。
“新的希望!”
幾艘往返于星際之間的巨型的,“清道夫”一樣的宇宙艦開始載著他們和他們的“希望”一起向火星駛去。
同時,也替資本家,上流階層人士將各種“垃#圾#人#口”源源不斷的清理進火星這個大大的垃圾箱。
剩下的就業崗位,生存環境,社會資源,社會福利就足夠留在地球上的精英以及半精英階層分享了。
但事實上,這件事并沒有徹底的解決地球上的社會矛盾。事與愿違,只因為人類高估了自己的科技水平。
火星改造計劃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為了支撐火星改造計劃,地球上許多參與其中的國家和大型財團一次次出現經濟赤字,這甚至強化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最終,火星就被改造成了那個地獄般的樣子。由于入不敷出,各大財團也不得不強迫“火星人”替他們挖礦,開發新能源之類的方式獲得收益。以此換取來自地星的補給。
“火星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糟糕。由于經濟原因,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慢慢的,火星計劃終止了。莫名其妙的,這些去往火星的人們被遺棄了......
補給線幾乎被撤銷。每年輸送補給的次數不超過兩次。而且都是幾艘載著廉價物資的宇宙艦配合額外十幾艘空船而來。
他們會在火星表面卸下貨物,走的時候,將所有船都裝滿來自火星的礦產。
他們不是來送補給的,他們只是打著補給的幌子,來收“租子”的“周扒皮”。
又過了許多年,每日在火星表面茍延殘喘,四處尋找礦脈和新能源的“火星人”竟然發現了一種近乎游離于虛空之中的新能源,“以太能量”。
第一次出現的以太能量呈金色,就像是基#督灑下的圣光。溫暖、純潔。
火星人發現,這種能量可以通過基因技術融合進由于宇宙輻射而導致變異的某些生物體之中。通過相當程度的研究,他們發明了一種寄生生物。人類可以在它們的幫助下抵御火星表面嚴重超標,會導致各種疾病和變異的宇宙能量。也可以通過這些寄生生物抵御殖民圈兒內日益變差的自然環境。比如越來越低的溫度,越來越低的氣壓。由于火星低重力環境導致的肌肉和骨骼的退化。
再往后,一個更為激進,或者說了不起的計劃誕生了。
由于宇宙虛空四處游離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以太能量”。雖然它們難以收集,但畢竟是用不光的。
所以“火星人”開始計劃,開始籌備。終于,在某次“補給隊”趕來火星收取礦物、能源的時候,火星人暴#動了!
在第一代“以太甲”的幫助下,他們搶了所有星艦。用早就準備好的光能引擎將這些星艦進行二次改造。又把火星上維系殖民圈兒的大型維生系統分割、改造進這些星艦之中。
wωω ⊕тt kán ⊕¢O
除了少數自愿或者非自愿留在火星的科學家、探索者以外,“火星人”大多由地球的社會底層平民組成。他們一窮二白,又是通過類似暴#動的方式搶奪來的宇宙艦。一旦返回地球,等待他們的必然是另一種審判。
在社會輿論和自#由、平#等、人#權之類的字眼兒保護下,他們最大的可能倒不是被殺死或者監禁,最大的可能反而是被“寬容”、“善意”的“流放”回火星......
他們回不去了。
所以,他們只能帶著“希望”踏上腳下這幾十艘星艦,一鼓作氣的奔向茫茫宇宙。
要么在沉默中滅亡,要么......
找到新的希望,新的家園......
沒人知道是通過什么樣的路線,穿越了什么樣的星門,或者是其他什么人類尚未得知的自然現象。
總之,歷盡千辛萬苦以后,“火星人”來到了伊瑞星!
由于“以太能量”這種近乎“圣光”的存在,慢慢的,伊瑞星人俱都拜服在原罪教的腳下。由于試圖忘記地球和火星上的苦難,他們將自己的姓氏也都“神性”化了。由于缺少生產資源和生活資源,大部分火星人的文化素質又很低下。他們的社會形式一度變得非常原始,直到現在,竟然形成了近乎政教合一的某種封建社會。
唐云所見到的一切,就是他們在近兩千年的發展中所呈現出來的樣貌。
事實上,通過伊瑞星人的歷史可知,他們的科學、技術、文化等等方面都距離聯邦、百約有巨大差距。要不是他們在火星上就第一次發現了“以太能量”。這比聯邦人發現“光能”早了上千年,他們現在的技術水平也絕對不夠發動圣戰,侵略聯邦和百約。
這是一種平衡,存在即合理的平衡。如果火星上遭受近乎“流放”和“遺棄”待遇的“火星人”不是地球社會最底層的,沒技術,沒文化的垃#圾#人#口。如果其上的科學家和探索者所占有的比例足夠高。那還有地球人的今天么?早于聯邦人近千年發現一種顛覆性的新能源,他們是不是早就把地球搶回來,重新“洗牌”了?
伊瑞人是在太陽系游蕩了許久,迷失在星際中的流浪之人。在到達伊瑞星之前,他們幾乎就是沿著一條直線沒頭蒼蠅一樣的往前沖。似乎穿過了不止一個星門,根本不知道自己到了什么星域。對于航線之類的也近乎沒有記載。到了后期,許多人甚至都丟失了時間的概念。要不是星艦上還有準確走時的計時器,他們連年月都不知道了。
地球,他們從未想過會去。在之后近兩千年的伊瑞星歷史中,地球這個故鄉也幾乎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