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被毀去的考卷也并不算很多,不過六十余份兒罷了。
六十幾個人被集中到大殿上。好些考生都特別激動。
這里畢竟是金鑾殿,他們中即便發展的好的,也許一輩子也沒有機會走上來,如今,卻莫名其妙地因為一次考試,而親眼目睹了這個地方,心里的激動可想而知。
就連楊蘊秋那幫學生,心里多多少少也是有點兒緊張。
一大早天還沒亮,就穿戴整齊,別的書院都有統一的儒生裝,他們書院也有,不過比較普通,從用料到做工,都很簡單。
主要是楊蘊秋覺得學生是來學習,完全沒必要慣著他們。
他才是山長,連小皇帝吳宓也沒在這種小事兒上提什么反對意見。
不過,所有學生都是一身青色的素色長袍,看起來清清爽爽,毫無粉飾,到也別有一種不同的氣質,連領著他們進宮,順便教導禮儀的太監,也沒覺得這些學生的裝扮有什么不妥之處。
當然,和其他小書院出來的學生們相比,他們書院的學生,只是因為這個地方實在值得敬畏,至于金鑾殿上的皇帝……
別人低著頭,不敢直視龍顏,且在皇帝面前緊張的說話都變音,他們卻不同。
同吃同住了這么長時間,有幾個還在大校場上和小皇帝較量到眼睛發紅,心里發狠,各種應該沒禮儀官員稱為冒犯龍體的動作也沒少做,現在換個地方,小皇帝衣著打扮稍微正式一點兒,他們最多也就覺得——呀,原來真是皇帝,不是假冒的!
緊張當然有。可想要自己變得特別懼怕,恐怕不大可能。
吳宓簡簡單單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就讓考官發了試卷和筆墨紙硯。
一群人開始答題。
他們一落筆,就能看出不同來。
周圍立著的幾個考官。全是當世大儒。年輕的也有四十多歲,年老的已經到了七十古稀之年。一眼看過去,便發現坐在后面的那些身穿不顯眼青袍的年輕學子,一個個神態從容,落筆也輕松自在。目光專注,臉上絲毫沒有糾結苦悶之色,和其他人大不相同。
有句話說得好,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他們這些人也算見多識廣,一個人有沒有才華,就算不能單純從外表看,可當人們執筆書文的時候。就不可能看不出來了。
曾經當了三次選官考核考官的前任御史中丞,方繼明方大人,撫須而笑,輕聲和他老搭檔們咬耳朵:“怪不得咱們陛下這次著急。看來,他是很看好眼下這些學生。”
在場的有好幾個人心里都有了打算——眼下這些小年輕出身可能不怎么樣,但都顯見會前途遠大,要是家里有什么女兒侄女之類,趕緊下手,這年頭,給姑娘找個好婆家,一點都不容易呢。
只用了半日,殿試結束。
等到閱卷的時候,他們的成績,果然沒令人失望,不只是不失望,而且舉世矚目。
書院所有人的考評都是優等。
而且是優中之優,力壓群雄,這等成績,即使是和其他人一起公布,恐怕也容易造成轟動,如今事情鬧大,全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過來,他們的成績,頓時變得更加顯眼。
方繼明方大儒都開口說:“看來,這次參加通考的前百學生名次,有不少都該向后推四十五名。”
這意思,便是他們全部都能排在百名之內。
一開始,還有些書院傳出來一些酸言酸語,等到文章一公布,所有人都沒了話兒,畢竟一個人究竟能力如何,那只要看看文章,自然就能看得出來。
眼下這四十五人,絕對可排在前百名以內。
這時節,書生們都驕傲,傾軋也有,當然,文人相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不過,睜著眼說瞎話的本事,還是沒幾個人具備的。
一時間,楊家書院的名聲大盛。
楊蘊秋不為所動,回頭就讓學生們收心,繼續認認真真地讀書,有人想要進入書院,他也只說招生的時間不到,每年九月份才招,讓他們到時候自去參加考核云云,就給推卻掉。
所有預科班的學生通過考核,成為正式的弟子。
學生們的學習步入正軌。
楊蘊秋把各種知識,把他認為,古典儒家學生,還有其他各家流派學說中好的東西,都整合在一起,教授給學生們。
這個時空的文化,雖說被摧殘的不像樣,但也有好處,并非儒家一家尊大,各個流派的學說都沒有完善,儒家雖說暫時占據優勢,卻也一樣式微。
一片空白的白紙,才更好揮灑,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有百家爭鳴的情形發生。
這是一個完全嶄新的時空,和地球上古代的發展,也許會有很多不同。
雖然打定主意是要休息游玩,可楊蘊秋干活還是很認真的,他打定主意努力培養自家這幫學生,看看這個時空會如何發展。
當然,他可不是那等野心家老師,并沒有禁錮并且束縛學生們思想的意思在。
他會把他知道的東西,都教給學生們,在他的門下,寒門子弟和世家大族的子弟,都會接受同樣的,平等的教育。
也許用不了幾年,就會出現奇妙的變化。
耳邊傳來一陣朗朗讀書聲。
楊蘊秋坐在桌邊喝了一杯茶水。
不多時,就有三三兩兩的學生結伴在大校場上開始比劍,寒門子弟,世家子弟,這時候居然開始有些分不清了,遠不像剛剛入學時,那種涇渭分明的感覺,眼下大校場上熱熱鬧鬧,氣氛異常和睦。
有時候,他也會好奇,不知道等他門下的這些學生,真正進入朝堂,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世家子回到世家之后,會不會給日漸腐朽老化的世家,注入新鮮的活力,寒門子弟呢?他們讀了書,是會成為新的世家,還是會想要做出改變?
他對這個位面未來的發展真是越來越感興趣,雖說自己不打算加入這等風云變幻之中,卻不反對學生們去試水。
時間一日日過去。
書院的學生們,經過了足足一年打根基的,近似二十一世紀應試教育之后,居然沒有二十一世紀學生的那種刻板。
學生們的想法,也越來越多起來。
說到底,這種類似填鴨式的教學,并不是真正的填鴨式,學生們的思想,其實是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知識面的廣博,楊蘊秋時常講述的故事,還有寒門子弟本身就知道的這個社會的殘酷和真實,各種思想,在這座小小的書院中碰撞。
寒門子弟和世家子弟,漸漸能夠互相理解,也開始了解對方的世界。
等他們真正入朝為官,或許有人支持皇帝,進行改革,推翻世家對朝堂的控制,給寒門子弟更多的機會,也許會有人想要世家的統治能夠長長久久,限制住皇權,限制住寒門的興盛,也許會有寒門子弟,既不想做皇帝手中斬斷世家大族的刀,也不想做世家的匕首,只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想讓這個世界更平等,更公正一些,讓更多的寒門子弟得到更多的機會。
無論是什么,一定很有趣。
小皇帝吳宓還是隔三差五地就跑到書院,和這些學生們一起上課,也越發地相信起他心目中的大能人楊蘊秋來。
吳宓身在局中,他可看不到書院里那些學生們,不同于常人的思想,他只能看到,這些人都會很有能力,而且和他很親近,會在將來入朝后,成為他的助力。
其實,他想得自然是不錯的。
這些學生們不用等將來,現在就經常能給他帶來不錯的意見。
小皇帝年紀不大,和這些學生是同齡人,相處的久了,自然是信任度暴增,也就偶爾把自己在朝中難以決斷的事情拿到書院里商量。
所謂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他有這么多參謀,往往能找到事情的解決方案,說起來,這個毛病大概是跟楊蘊秋學的。
楊蘊秋前些時候成立了個學生會,讓學生們自己管理學校學生的各項事務,對學生的獎勵懲罰,考試的安排,還有其它學校活動的組織,什么辯論賽,足球賽,彈琴比賽,棋賽等等。
學業雖然緊張,楊蘊秋制定的課表里,卻也每十天就要有一堂活動課。晚自習做完作業,也能拿出來舉辦一些學生們自己的活動。
前陣子,他們就自己舉行了畫展,別說,還挺不錯,聽說畫作拿出去裝裱的時候,人家開價還挺高的,想要收購他們的畫作。
學生們別管有什么事兒,就喜歡彼此商量商量,吳宓和他們混得還算熟悉,也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楊蘊秋樂見其成,眼下這個古代社會,封建制度還不知道要持續個幾百年,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無論學生想做什么,皇帝都是一定要抱的金大腿,打好關系,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
顯見,書院的那幫學生們,也都不笨,怎么和皇帝拉關系拉得更自然,他們個個都清楚的很。
ps:
ps:今天白天有事,剩下一小章推遲到晚上10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