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遇貴人
趙云正飲酒間,忽見人馬動(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席上不見了劉備。
聽得蔡瑁引軍望西趕去了,云引著原帶來三百軍,奔出西門,正迎著蔡瑁,瑁謊稱:劉備逃席而去,不知何往。
趙云是謹(jǐn)細(xì)之人,不肯造次(謹(jǐn)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即策馬前行。
遙望大溪,別無去路,乃復(fù)回馬,喝問蔡瑁,瑁言明:聞劉備匹馬出西門,到此卻又不見。
云令三百軍四散觀望,并不見蹤跡,再回馬時,蔡瑁已入城去了。
云拿守門軍士追問,皆言:劉備飛馬出西門而去。
云再欲入城,又恐有埋伏,遂急引軍歸新野(虎歸深山龍得水,終知是人還是鬼!)。
劉備躍馬過溪,望南漳策馬而行,見一牧童,牧童停牛罷笛,認(rèn)出劉備。
劉備因此想見牧童的師父司馬徽,向牧童打聽其師的朋友襄陽龐德公、龐統(tǒng)。
童子便引劉備到司馬徽家中,忽聞琴聲甚美,劉備教童子且休通報(打斷他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忌之),側(cè)耳聽之。
琴聲忽住而不彈,一人笑而出言: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diào),必有英雄竊聽(傳言有人偷聽,琴弦會斷,不知真假!)。
童子向劉備介紹:此即其師水鏡先生也。
劉備慌忙進(jìn)前施禮,衣襟尚濕,水鏡言明:劉備今日幸免大難!
劉備驚訝不已(對方觀察細(xì)微而已,何必驚訝!)。
小童再介紹:此劉備也。(介紹人的順序:先介紹主人,再介紹客人)水鏡請入草堂,分賓主坐定。
水鏡問劉備何來?
劉備謊稱:偶爾經(jīng)由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顏,不勝萬幸!
水鏡笑言:劉備不必隱諱,劉備今必逃難至此。劉備遂以襄陽一事告之。
水鏡稱:觀劉備氣色,已知之矣。
水鏡問劉備: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古代一種迷信觀念,認(rèn)為偶數(shù)好,奇數(shù)不好。)耶?
劉備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鏡則認(rèn)為:因劉備左右不得其人耳。
劉備列舉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guān)、張、趙云之流,竭忠相輔,頗賴其力。
水鏡認(rèn)為:關(guān)、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jīng)綸濟世之才也。
劉備表示:嘗側(cè)身以求山谷之遺賢,奈何未遇其人!
水鏡言: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劉備向水鏡請教,水鏡介紹:荊襄諸郡小兒謠言(凡謠言均為居心叵測之人的精心編制,絕非所謂的“民心”。欲破謠言,分析其利弊即可)。
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此謠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劉表喪卻前妻,便生家亂,此所謂始欲衰也;無孑遺者,不久則表將逝,文武零落無孑遺矣;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yīng)在劉備也。
劉備聞言驚謝表示:不敢當(dāng)!(滿招損,謙受益!)
水鏡指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問:臥龍、鳳雛何人也?水鏡借口天色已晚,讓劉備于此暫宿一宵,明日當(dāng)言之。
劉備因思水鏡之言,寢不成寐,約至更深,忽聽一人叩門而入,劉備起床密聽之。
聞其人言:久聞劉表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有時親眼所見也未必是真,重大事項更應(yīng)深入調(diào)查后方可行動)。故遺書別之,而來至此。
水鏡言其不識明主,其人表示贊同。
劉備暗忖此人必是臥龍、鳳雛,即欲出見,又恐造次(沉心靜氣,方易做出正確判斷。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不會在任何時候違背仁,就是在緊迫之下也是這樣,在逆境中也是這樣。>)。
候至天曉,劉備見水鏡,求與昨夜之人相見。
水鏡稱:其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處去了。
劉備請問其姓名,水鏡只稱:好!好!
劉備再問:臥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亦只笑稱:好!好!
劉備拜請水鏡出山相助,同扶漢室,水鏡謙言:其為山野閑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勝其十倍者來助劉備,劉備宜訪之。
二、脫險善后
正談?wù)撻g,趙云領(lǐng)軍前來,劉備大喜,云下馬入見言:劉備可速回縣,恐有人來縣中廝殺。
劉備辭了水鏡,與趙云上馬,投新野來,備訴說躍馬檀溪之事,到縣中,與孫乾等商議。
乾獻(xiàn)計:先致書于表,訴告此事。
劉備從乾言,即令孫乾赍書至荊州,孫乾向劉表呈上書札,具言蔡瑁設(shè)謀相害,賴躍馬檀溪得脫。
表大怒,欲斬蔡瑁,蔡夫人出,哭求免死,表怒猶未息。
孫乾言:若殺蔡瑁,恐備不能安居于此矣(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各自回頭看后頭。)。
表乃責(zé)而釋之,使長子劉琦同孫乾至劉備處請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琦奉命赴新野,劉備接著,設(shè)宴相待。
琦向劉備請教免禍之計,劉備勸以小心盡孝,自然無禍。
次日,琦泣別。
三、迎敵小勝
劉備見市上一人,長歌而來,劉備聞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鏡所言臥龍、鳳雛乎?遂下馬相見,邀入縣衙。
問其姓名,答: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久聞劉備納士招賢,欲來投托,未敢輒造;故行歌于市,以動尊聽耳(是金子總會發(fā)光,但只有發(fā)出光,人們才能發(fā)現(xiàn)金子)。
劉備大喜,待為上賓。
福教劉備將的盧馬送予與劉備有仇怨之人,進(jìn)而免禍,劉備聞言變色,言明不敢聞教。
福笑言:以此言相試耳(言語最易作假!觀其言行,共同處事,方見其真心)。
劉備改容起謝,拜單福為軍師,調(diào)練本部人馬。
曹操自冀州回許都,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將呂曠、呂翔等領(lǐng)兵屯樊城,虎視荊襄,探看虛實。
呂曠、呂翔主動向曹仁請精兵五千,取劉備之頭,以獻(xiàn)曹操( 吹牛不帶繳稅;拍馬花費銀錢)。
曹仁大喜,與二呂兵五千,前往新野廝殺。
劉備得知,請單福商議,福獻(xiàn)迎敵之計,劉備從福計。
趙云一槍刺呂曠于馬下,翔措手不及,被張飛一矛刺中,翻身落馬而死,余眾四散奔走,劉備合軍追趕,大半多被擒獲。
劉備班師回縣,重待單富,稿賞三軍。
四、意氣報仇
敗軍回見曹仁,報知:二呂被殺,軍士多被活捉。
曹仁大驚,與李典商議。
典建議:按兵不動,申報曹操,起大兵來征剿。
仁則堅持領(lǐng)本部人馬報仇,不通知曹操。
典勸諫:劉備人杰也,不可輕視。仁認(rèn)為:典膽怯。
典解釋:典非怯戰(zhàn),但恐不能必勝耳。仁怒,懷疑典有二心,表示必欲生擒劉備!
典則建議曹仁去,典守樊城,仁表示:典若不同去,真懷二心矣(意氣用事,人和必失,如能慎始,必可昌隆)!
典不得已,只得與曹仁點起二萬五千軍馬,渡河投新野而來。
預(yù)知勝負(fù)何如,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