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是求教,那就算是求教吧?”
“既然是求教,那得有點誠意,這樣吧,你再連飲三杯,我就告訴你為何?”
李沐沒有猶豫,再連飲三杯,“可以講了吧?”
“其實很簡單,君臣永遠都不可能一心。”
李沐不解問道:“這又是為何?”
“若君臣一心,何來君,何為臣?”
李沐晃了晃頭問道:“這話何意?”
“你與我爭斗多年,你麾下文武皆以擁立你登基為目標,自然與你同心。可今日,你登基了,目標實現,那么一切便回到了原處,君臣自然對立。”
李沐似乎有些領悟,他皺眉道:“你的意思是說,他們湊到一起,就是為了限制皇權?”
李世民微微點頭,他驚訝于李沐的反應迅速。
“不管忠誠于你,還是忠誠于我,他們的骨子里只有一種身份,那就是臣子。如今你贏了,我輸了。臣子們沒有了敵我之分,同殿為臣,自然再次聚攏在一起,他們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也就是你。”
李沐聽明白了,李世民說得有道理。
“那你可有應對他們的心得?”
李世民搖搖頭道:“若有,我怎么會輸?但今日,我倒是可以教你一句。”
“請講。”
“如同防盜賊一般地防著他們。”
“呃……。”李沐有些愣住了,“這……不大好吧?”
“聽不聽在你。”李世民將杯子一推,“不飲了,這酒對我來說,太苦。”
李沐也聽懂了,站起身來道:“大安宮擴建得很快,或許你離開這里,去了大安宮會更自在些。”
李世民揮揮手道:“都一樣,你若同意,我更愿意去洛陽。”
李沐遲疑了一下,搖頭道:“不行。至少現在不行。”
“你怕我造反。”
“不。既然我能在你是皇帝時擊敗你,就不怕你遜位之后造反。”
“那你擔心什么?我若要反,何必禪讓?”
“我擔心的是,若有人借你之名造反,會引得天下生靈涂炭。”
說完,李沐離開了。
李世民愣愣地看著李沐的背影,站了很久很久。
……。
次日大朝會。
朝會開始之前,禮官一道道地宣讀了大唐各州急遞的擁立奏折。
之后,李沐頒布了登基之后第二道旨意。
追謚隱太子為大圣文皇帝,廟號太宗,重葬于昭陵。
冊封隱太子妃鄭觀音為母后皇太后。
追封生母沈羽為圣母皇太后,陪葬昭陵。
冊封李婉順為會稽長公主,李秀林為麗水長公主,李云為永嘉長公主。
大臣對此沒有任何異議。
追封父母,乃為人子嗣,應盡之儀。
于是,大朝會開始了。
朝臣們一個接一個地將國內大小事務向李沐奏稟。
整整一個上午過去,李沐甚至都沒有反應過來,這些大臣們究竟要自己做什么?
與其說是奏稟,不如說是知會。
譬如說,御史臺彈劾某州某縣之縣令,貪臟枉法,建議刑部捉拿問罪。
這等事情,居然要一個皇帝去決斷,該不該捉拿問罪。
再譬如說,尚書省轉稟,某州某縣遭遇火災,有百姓流離失所,需要朝廷賑災。
這等事情,也居然要一個皇帝來決斷,該不該賑災。
李沐打著哈欠,這可是他第一天正式上班啊。
“諸位愛卿,咱們聊點正事。行嗎?”今天終于不用穿袞冕,雖然依舊是天子玄冕,厚重繁瑣無比,特別是束身的綬帶勒得李沐混身難受,但終究不用戴那珠冕了,輕松了許多。
當李沐身體前傾,這么伸著頭問向階下眾臣時,數百文武皆跪下謝罪道:“臣等有罪。”
李沐無語了,收回身來,道:“朝廷三省六部,都干什么吃的?九卿都是干什么吃的?各地官府又在做什么?一個縣令、一縣遭遇火災……,這等小事,也需要朕在這大朝會上浪費時間?諸公,遼東雖然勝券在握,可遠沒有肅清叛亂的地步。咱們是不是該議議,如何早日結束遼東戰事,該班師的班師,該駐守的駐守啊?或者議議賦稅改革該不該在大唐全境推行啊?”
“臣等有罪。”就象是事先商量好的一般,滿殿群臣就是這么一句。
李沐起身道:“都散了吧,大朝會改明日。魏征、馬周、韓仲良、岑文本、褚遂良來甘露殿見朕。”
說完起身而去。
……。
甘露殿中。
李沐瞪著這五人,“朕要建內閣。”
魏征等人聽了一愣,魏征問道:“內閣為何物?”
李沐道:“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合而為一。”
此話一出,五人皆臉色大變。
他們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利益關系,三省合一,這相當于平白少了兩省的官職。
這關乎許多人的利益。
魏征勸諫道:“陛下,三省六部制之設置可以追溯到漢朝……。”
“魏御史,朕不想聽你上課,也別和朕說什么祖制、慣例,朕就問,朕要建內閣,諸公支不支持?”
五人皆沉默不語。
李沐開始點名,他首先點到的是韓仲良,因為韓仲良將成為他的岳丈。
有這層關系,應該能得到支持。
“韓尚書,你以為如何?”
韓仲良左右一打量,躬身道:“臣唯陛下之命是從。”
李沐再點岑文本,因為岑文本應該算是“降臣”。
他如果想在朝堂中站穩,就必須依靠皇帝對他的支持。
“岑侍中,你意下如何?”
岑文本沒有看其它人,他遲疑了一下道:“臣想問問陛下,內閣中設有哪些官職?”
李沐答道:“首輔一人,輔臣六人,共計七人。”
這話引得四人更為吃驚。
如今每省,至少是一正二副,象尚書省更是左右仆射二人,三省合計是四主官,六副官。
也就是說,單從主官來說,就減少了三個主官名額。
岑文本繼續問道:“敢問陛下,首輔和輔臣出自何處?”
李沐答道:“除首輔由朕指定之外,六個輔臣,四個由吏部、戶部、刑部、工部四尚書兼任,其余二人由大朝會六部尚書推舉,經朕批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