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的建議讓李沐心中一動,這確實是個方法。
如果李勣事先有準備,那故意打個敗仗,應該傷不了大軍元氣。
也就是說,安排出一場有準備的敗仗。
為得就是將這盆臟水潑在李世民的頭上。
可問題依舊來了,如果實行這個計劃,自己就要放棄之前的計劃。
原本自己是想在遼東囤積大軍,滅亡高句麗之后。
攜新勝之威,回師長安,逼迫李世民讓位。
可如果現在按李師的計劃,就要在詐敗之后,趁將士心中怨恨之際,馬上回師長安。
先不說放棄了征服高句麗的機會,令這場動用四十萬軍隊的遠征前功盡棄。
就說李世民,他也不會甘心背著黑鍋讓位。
沒了平定遼東的功勞,而李世民也依舊掌握著大量軍隊。
最后的結果,還是避免不了一場血戰。
這完全不合李沐的意圖。
李沐搖搖頭道:“不行。”
李師無奈地嘆氣道:“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李沐道:“李師,孤的初心是為平定遼東,逼迫陛下退位排在其次。若真不能如愿以償,那就先平定遼東。你不必再為此糾結,先想想如何為大唐開疆拓土吧。孤已經決定,明日由你、席君買、程名振分別率一萬人,攻擊漢州城。”
李師長揖道:“臣遵命。”
“不過,西、北兩路的求援折子,還得每隔兩天就往朝廷送。把困難夸大些,處境說慘點。”
“呃……。”
……。
次日。
三路大軍齊出。
這次李沐沒有任何想放水的念頭。
原因有三,一是漢州是高句麗南部重鎮,拿下它是既定目標,只是現在把時間略微提前了,原本李沐還想等“搬空”漢州以南的高句麗人口再拿下此城,然后悉心經營的。
其二,李沐短時間確實陷入了戰略迷茫,李世民這么快不派援兵、不接招,讓李沐有了遲疑,懷疑起自己之前的計劃會不會無法實現。如果不能實現首要目標,那么蕩平高句麗這個次要目標就順勢遞進上來了,總不能大軍北征,與之前李世民一樣,無功而返吧?
其三,唐軍北、西、南三路同時“消極怠戰”,使得高句麗的壓力驟然減輕,他們有了喘息的時間,去應對東面新羅兩路大軍北上,這讓新羅大軍承受的壓力大增,連續兩戰讓新羅損兵折將,丟失了兩城。
金勝曼已經連續三次派使者前來交涉,希望唐軍繼續發動對高句麗作戰,減少新羅軍的壓力。
做為盟軍,這個請求李沐不得不考慮。
所以,綜合以上三個原因,讓李沐提前了占領漢州城的時間。
攻城開始了。
李沐的動員工作很簡單,四個字,那就是“不惜代價。”
敢這么說,不是李沐開始轉變一貫不舍神機衛傷亡的思路。
而是現在漢州城中的數萬敵軍,在之前曠野遭遇地雷襲擊之后,已經徹底成了驚弓之鳥。
士氣低落不說,關鍵是他們已經有了“恐唐癥”。
這場戰斗,與其說是作戰,更準確的說,更象是演練。
無論淵蓋蘇文怎么動員,奈何高句麗士兵已經膽寒。
當唐軍近前,城墻上射下的箭矢都是軟飄飄的,落在將士的馬蹄前,連土都射不進去。
橫著跌落在地上。
沒有任何懸念,在炸毀漢州城南門之后,淵蓋蘇文率大軍撤退了。
走得慌張,甚至來不及燒毀城中的糧倉、帶走庫中的財物。
漢州城除了南門被毀,其它什么都沒有改變。
只是,城頭上的大王旗,換成了神機衛的軍旗,隨風飄揚,“略略”作響。
漢州城,是高句麗六大重鎮之一,有著近三十萬的人口。
雖說被高句麗朝廷征了一輪兵,但目前依舊有二十余萬人口,只是壯丁比例少了些。
而國內馬周來信,修建直道需要的俘虜已經飽和。
于是李沐不再延續“人口大搬運”的工作。
征募高句麗百姓,修建漢州至熊津的直道,為了迅速完成直道修建,這條直道的寬度,只有大唐直道的一半。
但對于軍事使用,已經足夠了。
李沐同時令李師、席君買、程名振各率五千騎兵,占領漢州以西,長堤、栗津、獐口三座小城。
這長堤在后世有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叫仁川。
李沐隨之下令,在長堤修筑一個港口,并且修建直道與漢州相通。
并且在漢山河(也就是后世的漢江)南岸囤兵,與高句麗軍隊隔江對峙。
李沐不再主動進攻,淵蓋蘇文新敗,也需要喘息。
由此,高句麗南部正式穩定下來,進入了戰略僵持。
……。
唐軍占領漢州,振奮了新羅軍的士氣。
他們一鼓作氣,再次北攻,將之前丟失的兩城奪回。
只是隨著唐軍作戰的再次沉寂,高句麗再次對新羅朝廷反擊。
兩城得而復失。
十萬新羅軍,開戰至此,已經折損三成,沒有了繼續北上的銳氣。
而高句麗也沒有能力再發動新一輪的反擊。
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固守占領區域,積蓄實力、舔舐傷口。
金城,新羅國的首都。
它的建筑大都采用的是拱頂,或許是因為女王的緣故。
透著一股子脂粉味。
此時皇宮中。
新羅王金德曼正看著她的王妹金勝曼。
“唐軍裹足不前,高句麗大部分的壓力都集中到我軍身上,大唐究竟想干什么?”金德曼有些惱火。
這些年與大唐的聯系,不可謂不頻繁。
無數的軍械和民生物資源源不斷地從大唐運進新羅。
新羅國內的金、銀、銅也如水泄一般地外流。
新羅國力確實強大了,特別是軍事實力方面,但金德曼也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那就是新羅越來越離不開大唐了。
無論是軍事還是民生,吃穿住行,朝野無不以擁有大唐所造為榮。
新羅從一個農耕和狩獵各半的民族,完全成為了一個農耕國家。
為得就是用產出的稻谷,去換回大唐的貨物。
金銀總有盡時,可稻谷卻年年收獲,無窮無盡。
難道新羅真要成為大唐的糧食產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