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自與曹植私下商議之后,便派人知會司馬懿,司馬懿果然退兵回宛城。曹彰本打算立刻奪去徐晃,龐德二人兵權,殺回營去,擒住曹丕,控制大局。找周毅來商議,結果卻是一腔熱火,碰到大盆冷水,從頭淋到腳。大談什么,“此舉萬萬不可,形同造反”,“兵力不足,易被反噬”,“三公子未必可信,人心難測”等等。原本以為是妙計,被周毅這么一說,也攪得曹彰自己心神不寧,揮手讓周毅退下,自己獨在帳中飲酒思量。
剛喝得幾杯,又見周毅回轉帳中,曹彰心中微感不悅,冷聲問道:“為何又去而復返?”
周毅微微一禮,小聲答道:“大王親衛,陳飛求見將軍。”
“快快有請。”這陳飛是曹操身邊心腹,只是自己覺得才能不弱,結果在乃兄下面,并未受到重用,所以被曹彰收買,前幾次曹操病重,和召他回營,都是陳飛泄露個他的。現在聽說陳飛求見,知道曹操那邊必然又出大事,急忙親自迎了出來。
陳飛在帳外見曹彰出來相迎,急忙上前施禮。曹彰此時還十分仰仗于他,不等陳飛拜下,一把扶起,笑道:“原來是陳將軍啊,數日不見,吾甚為牽掛,請里面坐。”
陳飛一臉感激,堅持下拜行禮,這才被曹彰拉進帳中。兩廂坐定,曹彰開口問道:“不知陳將軍此來,有何要事?”
陳飛見帳中只有曹彰,周毅二人,也沒有顧及,笑道:“末將特來恭喜將軍萬千之喜。”
“吾何喜之有?”曹彰頗為不解。
陳飛卻掏出一紙詔書,必恭必敬地交給曹彰,低聲道:“大王密詔。”
曹彰聽陳飛剛才恭喜的話,現在又接著父王密詔,臉上神色自然有些興奮,打開一看卻是勃然大怒,轉手又遞給周毅道:“你看老大是不是瘋了?敢作出這等不忠不孝之事?”
周毅接過一看,也是大吃一驚,他卻比曹彰鎮定得多,沉吟片刻才道:“世子該不會做此事吧?”
“怎么不會?”曹彰怒喝道:“父王去世,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登上王位。這幾日也不能等得,還要勾結華佗那老匹夫,來迫害父王。你看,這上面不是父王的大印?”
“大印在真的,可是印信是死的。”
曹彰一指陳飛道:“陳將軍可是活的。”
周毅一看陳飛,卻不便說他不一定可信,只好道:“此事蹊蹺,還要從長再議。華佗與大王一向交好,怎么會助紂為虐?夏侯將軍在彼,大王何不派他前來?”
“哼。”陳飛再笨也能聽出周毅不信任他,冷道:“將軍這便是不相信末將?這可是王命,華佗雖然與大王交厚,可是大王病體不愈,華佗也難逃責難,自然要尋好后退之路。”
“不錯。”曹彰點頭道:“難怪吾幾次向他詢問父王病情,他都避而不答。”
陳飛見曹彰首肯,又道:“世子將徐,龐二位將軍調與將軍,營中大小事務都由世子與張合做主,夏侯將軍早被其暗中軟禁,哪有絲毫機會出帳?”
這幾句話也解釋的頗為合理,周毅也找不到話來辯駁,又問道:“既然世子與華神醫合謀謀害大王,事情必然機密,大王又是何以知曉的?”
“此事末將并不清楚。”陳飛接著道:“末將只負責傳大王詔命。”
曹操身邊最信任的應該是他大哥陳晟,曹彰現在是深信不疑,對著周毅道:“伯弘,速去請徐,龐二位將軍前來,商議起兵勤王之事。”
周毅正要出去。陳飛卻又道:“不可,大王現在除了將軍,誰也不敢相信。希望將軍能便宜行事,奪了二人兵權,再起兵回營。”
周毅不解道:“此二位將軍都是大王心腹,現在又有大王明詔,難道還敢抗命不成?”
“現在這等情況之下,誰人能保證他二人沒有懷有二心?”陳飛喝問道:“大王性命,江山社稷,將軍敢冒這個險么?”
周毅一時語塞,曹彰也頗為贊同,乃道:“這便去請二人前來,只推說是設宴慶賀司馬懿退兵,卻暗伏刀斧手,拿下二人,再請出父王詔書即可。”
周毅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只好點頭出去。不過多久,曹彰就見徐晃,龐德二人各帶幾名親隨與周毅一起進帳。
徐晃的軍職雖然比曹彰高,但是曹彰身份不一樣,又是這次出戰的主將,只好與龐德一起上前見禮。不過起身之后,徐晃就發現帳內別沒有并沒有所說的酒宴,心中就先有幾分警惕,再看龐德,也是一臉警戒之色。
曹彰見兩人神色都有變,卻一點也不擔心,帳外早已經埋伏下了兩百名刀斧手,只要自己一聲令下,便能將二人拿下。
徐晃手握劍柄,朗聲問道:“將軍喚末將來慶賀,不知這宴席設在何處?”
曹彰緩緩掏出陳飛帶來的詔書,遞給徐晃道:“將軍請看,這是父王密詔,世子與華佗勾結,有加害父王之意,密召吾等回營救駕。”
徐晃吃驚不小,匆匆看完便交與龐德。龐德看也沒看,便冷冷問道:“敢問將軍,這詔書從何而來?”
曹彰一拍手,陳飛便從帳后走出來,對三人拱手一禮,接著道:“此詔書是大王親手交付與末將的。”
陳飛兄弟是曹操身邊侍衛,徐,龐二將都認識。龐德這才將詔書一看,道:“如此事急,末將這便整頓軍馬,隨將軍回營護駕。”
“不必。”曹彰阻止龐德,冷冷道:“父王詔書只讓吾回營,二位將軍只要將兵符交出便行。”
“將軍這是什么意思?”徐晃,龐德二人本來就不是很相信這封詔書,現在又見曹彰要奪取兵權,獨自回營,當下齊聲喝問。
曹彰冷然道:“現在非常時刻,父王不相信其他人,吾也是不得已。”
徐晃卻反問道:“那末將又如何相信將軍?”
曹彰拿過詔書,微笑道:“就憑父王這份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