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關志義的問話,李世民也很糾結。?-..-
要是以前他聽到這話,絕對把關志義罵得狗血淋頭。但是這些年他也詢問過房玄齡他們,人口成倍的增加,耕地的變化卻不大。
房杜二人也從明言,可以開荒的地要比人口的增長小得多。人多地少將會是大唐不就后面臨的難題。
要不是關志義提那么一下,房杜和李世民一樣都對人口的增長持樂觀態度??墒侵廊硕嘀髱淼膯栴},兩位名相也有些壓力山大。
因此關志義再度提到土地,李世民自然不會像以前他們輕松了。
但是土地大多數都是善男信‘女’送滴。他也不能讓寺院把地‘交’出來,這是那些人自己買的地,心甘情愿送個寺院的。加之他感‘激’少林寺棍僧的相助,也賜予了少林不少地,難道他能收回?
“關三郎,朕也知道他們有地,對百姓沒有好處。可是問題是這些土地都已經是寺院的,朕也沒有辦法呀!”李世民說道。
關志義說道:“陛下,其實寺院占地還是小事,他們宣傳的那種思想對大唐的危害才是最大滴。”
李世民有些不信,他問道:“關三郎,佛家一直勸人為善,難道還對大唐有危害?”
別說在大唐,就是在現代也有不少信佛滴。
宗教對國家究竟是利還是弊,誰也說不起清。但是只聽一面之詞,哪就完全不同了。
關志義知道這個道理,于是他說道:“陛下,僧侶開口我佛,閉口我佛,他們可曾提過朝廷?微臣多次給陛下提過,國家要強盛必須對百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愛國,不為朝廷出力,這是世家和佛道最不利于統治的一點?!?
誰都知道,在宗教和世家哪里,國家、朝廷真的一錢不值。
李世民說道:“難道你要讓朕滅佛?”
在唐朝以前也有皇帝壓制過佛教。
所謂的滅佛就是讓僧侶全部還俗,摧毀寺院。
關志義說道:“微臣沒有說過滅佛。佛道兩教有對朝廷不利的一面,也有幫助朝廷統治的一面。陛下要做的不是滅佛,而是引導?!?
他這么說,就是避免和僧侶沖突。
雖然朝廷讓僧侶還俗,沒多少人有能力反抗。但是這種現象不是他希望看到滴,畢竟人家也沒有做錯什么。
李世民問道:“如何引導!?”
關志義微微一笑,說道:“陛下,微臣讓人傳言要對佛道出手。想必那些高僧,也不可能無視吧!說不定,已經有人往長安趕了。而且微臣不信,李淳風、袁天罡兩位沒有找過陛下?!?
“你說得沒錯。只是朕不知道你會如何應對。”李世民坦言道。
“陛下,那些高僧來了,你讓他們找某就好了。微臣能說服他們,讓他們心甘情愿的加入這次改革中?!?
李世民說道:“這件事你要如何做,先‘弄’一個折子。朕讓玄齡、克明他們一起看看,是否有疏漏之處。免得你小子惹事,讓長樂都不好過?!?
他已經承認關志義的駙馬地位,所以說話也有些照顧晚輩的問道。
只是他和老關都不會想到,長樂公主想進關府,時間還有得等。也不是好事多磨,還是老天看不慣關志義的左右擁抱。一件一件的事情,讓長樂的婚事變故叢生。
對于佛道兩教的改革,關志義有許許多多想法。
一些是以前那個時代的措施,一些是小說中學來的東西。他覺得用到大唐,還是滿符合要求滴。
這次火云寺的事情,關志義鬧大的主要原因不是給御史和李世民看。
大唐的官員和皇帝只要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不會找他的麻煩。之所以鬧大,就是把那些能量巨大,卻不過問實施的老和尚引出來。
這些所謂的得道高僧,要是知道關志義殺了幾個破了‘色’戒的假和尚,他們根本就不會眨一下眼。只要老關不對普通的僧眾們下手,老和尚們才不會管呢。
沒有老和尚的幫助,宗教改革很難。
跟道教不同,佛教沒有僧人在朝中任職,也沒有在鬧市中修建寺院。有本事的僧人,就如同《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一樣。平時不顯山漏水,關鍵時刻一句話就把所有人折服。
關志義要找有號召力的僧人,幫他推行佛教改革,就只能讓他們自己出來。
怎么辦呢?
于是他想了這么一個辦法。‘大肆屠殺僧眾’這個謠言,絕對能讓有能耐的老和尚著急。
想佛教在大唐安身立足,這可能是許多和尚的想法。其實很多時候,僧人并不是為自己修行,而是致力于傳播教義。關志義相信自己的理論,絕對能夠說服那些老和尚。
至于那些貪名圖利的人,誰不在乎他們有什么想法。
要說這樣的人,聽說關志義要搞屠殺,他們絕對沒有出頭的膽量。要么悄悄地躲起來,要么慫恿其他人。若他們有什么歪主意,老關絕對會告訴‘‘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以前有不少小說,都宣傳把僧侶送到敵對國家。讓他們去影響其他國家,同時兼任間諜一職。
關志義開始也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仔細想想就發現不行。
外出的僧眾可能出現怨言,把自己的消息泄‘露’給敵人卻不說。就是本國的百姓也不答應了。老百姓信佛,那是從漢朝就有了滴。你想一下消滅掉,哪怎么可能?
華夏初建的那幾年,也不是沒有下過手。但是死灰復燃的現象,讓所有統治者都著急。
如果按那些小說的想法,把和尚送走了。本國就真的沒有出家人了?看透世事,不遠在紅塵生活的人哪個時代都有,難道把他們人道毀滅掉?
雖然不能送走,也不能斷絕和尚尼姑的出現,但是提高‘門’檻還是可以滴。
記得華夏的僧人基本都是本科生。這在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的華夏,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是比起關志義的做法,華夏的要求太低了。
想出家,誰也擋不了。
可是每個寺院都嚴格收徒制度,那么能當上和尚的不多。當然,老關是不會傻到規定每年幾個度牒的名額。那樣只能適得其反,不僅真真的出家人得不到名額。那些‘混’日子的假和尚,說不定還進去了。
限定名額,純粹就是看運氣。
那一年沒有人愿意出家,難道你抓其他人湊數?那一年出家的人很多,難道讓一心向佛的人等待等待在等待?
關志義的想法是考核。
這個在華夏用爛了的招數,其實很有作用。
不合格的和尚。不僅失去出家的資格,還要‘交’代這一年干什么去了,為什么考核不合格。甚至他的師傅也要受到影響。連徒弟都沒有教好,看來這個和尚當得不稱職。
李世民讓他‘交’一個折子,其實他早就有思路,只要整理一下就行了。
不過,計劃有了,實施起來就有些麻煩。
寺院的和尚是否愿意聽,這是一個關鍵因素。如何考核,誰去考核也是很重要的。
關志義自認為還沒有那個資格去考核。他似乎記得,佛教的經典是《大乘佛法》。至于其他的經書,連印象都沒有。他這樣的人,怎么和那些和尚‘交’流?
八零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