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毛澤民早在當初談判的時候,就以其傑出的的商業才能得到了老福特的尊重,有了第一大股東的支持,再次來到美國的毛澤民理所當然地成爲了中福股份的總經理。其後他一方面充分發掘了胡衛東當初作爲技術入股的那些專利的潛在價值,其中光是鹼性電池與圓珠筆,累計利潤就已經超過了一億美元,而新產品尼龍絲襪雖然纔剛剛投放市場,卻已經顯示出了遠比它們更好的“錢景”;另一方面則以這些日進斗金的實業爲抵押,向銀行大量舉債,從而獲得了數額驚人的寶貴現金,毛澤民再以此爲基礎,積極運用當初胡衛東教給他的一些後世資本運營方法,使得中福股份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規模就已經擠進了世界百強之列,預計1938年的營業額可以突破20億美元大關。
“這也太誇張了!”,胡衛東有些難以置信地叫道,他當初環球大采購期間就已經明白如今的美元購買力有多麼強大,不到兩年時間就能發展到20多億美元的營業額,這也太驚人了,須知1937年日本全國的工業總產值也只有60億,而中國更是不過15億美元(因爲中原邊區的工業化,這個數值比歷史上略高一些。)而已,果然讓毛澤民去美國是對的,那兒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市場規模都比東亞大得多,企業發展所能達到的上限自然也同樣大得多。而暫時抱一抱福特公司這棵大樹,則是更加明智的決定。中福股份發展如此迅速,肯定會令很多人眼紅,如果沒有福特公司在身後罩著,毛澤民再有商業才能,既沒有背景、同時還是外國資本、而且所在國還是一個身陷亡國之危的弱國,怎麼也免不了被人宰割的命運,運氣好的話。或許還只是剪點羊毛、運氣不好連骨頭都會被人家吞下去......
“毛真是一個商業天才!”,老福特話語間對毛澤民讚不絕口,還跟胡衛東說了幾個例子。首先是中福股份在德國和奧地利先後勘探出了1億5千多萬噸的可採石油儲量之後。他並沒有老老實實地採油賺錢,而是將這些中小油田折價1億2千萬美元全部賣給了德國政府。
1億5千萬噸原油,按照目前的行情。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即使德奧油田的開採成本普遍偏高,潛在利潤也至少有達到三四億美元,這塊肥肉卻只換來了1億多美元,乍看之下似乎吃了虧,但是將這些石油全都開採出來,沒有十幾年時間是不可能的,何況歐洲已經漸漸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只怕很難一直安心採油賺錢。因此,毛澤民以大約相當於預期總收益三分之一的價碼將其轉讓。一方面規避了未來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則獲得了珍貴的流動資金,從而進一步加快了中福股份的發展,畢竟“時間就是金錢”,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策。
而就連老福特也不知道的是。就在他離開美國之後不久,毛澤民已經開始爲中福股份手中最大的收入來源——米納斯油田尋找買主,以規避未來太平洋戰爭的風險。米納斯油田不但儲量遠比德奧油田大得多,而且開採成本也低得多,因此預期利潤超過了150億美元,即使考慮到荷蘭殖民政府收稅的因素。也無論如何不會少於100億美元。如果按照出售德奧油田的定價規則,那麼售價將高達30億美元以上,這樣一筆鉅款當今世界上根本沒有一家財團能夠拿得出來,即便因爲老福特出於美國人的自信而不肯將其手中所持股份出售,使得毛澤民只能單方面轉讓中福國際所持米納斯油田的3成股份,也即是1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同樣超出了目前世界上所有財團的短期支付能力。
也正因爲這樣,毛澤民纔在米納斯油田剛剛投產才幾個月之後就開始著手此事,他很清楚,美國的那些金融寡頭財力有多麼雄厚,雖說一口氣賣出沒人吃得下,但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分批賣出,那些金額巨鱷絕對有足夠大的好胃口(比如老洛克菲勒資產最多時也就二三十億美元,但他一生中光是慈善和捐款的總金額就高達25億美元,當然,這老不死的活得也忒長了點......),而且因爲有了競爭,售價肯定也會更高一些......
另一個例子則是毛澤民利用胡衛東所教的流水線造船法,強勢殺入美國造船業,生產同類船舶只需要花費同行三分之二的時間,而成本卻降到了它們的四分之一(其實是美國人工成本太高),其他的美國船廠如何能夠競爭得過?本來這畢竟只是一種生產管理方法,別人只要學會了就完全可以回到同一水平線上,但是毛澤民並沒有急於進軍造船業,而是先通過前文提到的各種方法積累下足夠的資本之後,才突然大舉進入,因爲資金雄厚,一開始就有規模效應,使得流水線造船法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別的造船企業就算偷師成功,也依然無力與中福股份抗衡。而毛澤民則毫不客氣地借勢壓人,一口氣連續收購了幾十家造船廠,在短時間內崛起爲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造船業巨頭......
尤其難得的是,毛澤民對於美國的法律政策也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他並沒有謀取壟斷傳統的造船市場以求暴利,而是果斷地將大部分產能轉入了集裝箱船的生產,利用公司獨享的專利保護規避了“壟斷”的指責,卻在事實上幾乎完全壟斷了新興的集裝箱船市場,“錢景”即使與暴利的尼龍絲襪相比,也毫不遜色......
類似的情形還出現在同樣是新興的石化行業,中福股份因爲當初胡衛東的要求預先買下了很多重要發明的專利,當這個行業提前爆發時,便佔據了先機,中福股份現在已經壟斷了美國超過一半的石油化工生產,並利用新興的催化煉油技術擠進了利潤豐厚而且市場廣闊的煉油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