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我對本書讀后感”的打賞與書友“zkn”、“qxg”投出的月票,希望大難不死,必有后福^_^
但是在暫時沒有好辦法對付德國的反艦導彈、制造炸彈與噴氣式戰斗機等新式武器的情況下,美軍航母再多也不敢太過靠近西歐大陸,因此暫時還不可能開辟第二戰場,只能在英國恢復燃油儲備后嘗試恢復對西歐的戰略轟炸,畢竟德國的噴氣式戰斗機雖然性能出色,但是數量太少,而且航程也相對不足,難以保護整個西歐,b-29在p51d的保護下還是大有可為的......
而美國海軍則調整戰略方向,將重心移回太平洋,打算等航母修復后就對日本動手,以免日本進一步消化所占土地,增大反攻的難度。不過在此之前,美軍還需要解決阿根廷這個反骨仔,才能重新打通開往太平洋的道路。
兩艘蒙大拿級巨型戰列艦的及時完工對于南美問題的解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國海軍6艘戰列艦對里約熱內盧進行了“友好訪問”之后,之前一直猶豫不決的巴西政府終于下了決心倒向盟國。巴西這個拉美第一大國入盟,立刻在整個拉美地區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本來就比較親美的那些國家紛紛跟著入盟,即使是那些反美國家,也一下子都老實了,雖然還不至于馬上倒轉立場加入盟國,但都強調了自己在這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立態度。
這樣一來。阿根廷在拉美就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之中,德國公海艦隊又無力來援,鄧尼茨雖然派出了一些潛艇重新在“大斜線”上活動,但由于巴西與烏拉圭的相繼入盟,美軍艦隊完全可以貼著海岸線南下,在這種淺水區,潛艇的隱蔽性會大大降低,低空巡航的飛機甚至可以通過肉眼發現水下的潛艇,在這種情況下,水滴形潛艇與老式船形潛艇其實并沒有多大區別。自然難以對美軍艦隊的補給線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了。
說起來鄧尼茨還是很夠意思的。為了堅定阿根廷抵抗的決心,他明知危險卻仍然派出了十艘潛艇騷擾美軍艦隊的補給線。但是鄧尼茨的僥幸心理卻害慘了自己的部下,最終這十艘潛艇就幾乎全部損失殆盡,僅有2艘安全返回。而更要命的是。美軍成功地迫降了一艘水滴形潛艇。從而獲知了大量珍貴的情報和技術資料......
見到那艘水滴形潛艇后,美國海軍的高級將領與技術人員無不對其嘆為觀止,而總統羅斯福更是立即下令進行仿制。但是那位昔日的英雄艇長還是不得不遺憾地對總統先生實話實說道。“仿制應該是可以的,但是這種潛艇的操作與戰術與舊式的有很大不同,需要重新制定訓練大綱與操作手冊并對現役官兵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這些時間都算上,即使一切順利,也至少得過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初步形成戰斗力......”
在戰爭打到1944年,美國經濟已經幾乎徹底完成了戰爭動員的情況下,還要將大量人財物力投入到一個最快也得一年半后才能見效的項目,無疑是很不明智的。但是美國的雄厚國力還是讓羅斯福決定雙管齊下,在保持現有的潛艇部規模的前提下,開展對水滴形潛艇的研究,等其形成戰斗力后,再逐步替代舊式的船型潛艇。這樣做無疑會造成巨大的浪費,當今世界上大概也就有美國能有如此國力......
比起見效較慢的潛艇仿制、人員培訓與戰術變革,美國海軍俘虜那艘水滴形潛艇的更直接好處,其實是了解到了它的各項性能參數,從而可以針對性地制定一些戰術和策略來對付它。雖然就連美軍的技術人員也稱贊德國水滴形潛艇的設計堪稱完美,但是美國海軍堪稱世界第一的技術參謀還是找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
例如他們發現水滴形潛艇雖然水下航速奇快,但是由于蓄電池容量有限,這種高速狀態下根本開不了多遠,而通氣管雖然可以令水滴形潛艇在水下航行的續航力不受蓄電池容量的限制,但是通氣管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完全可以善加利用......
例如通氣管承受不了太大的水壓,因此通氣管狀態下潛艇最多只能開到幾節的航速,其實與舊式船形潛艇并無太大區別,而且潛艇的潛航深度也受到很大限制,令其最大的優勢——隱蔽性大大削弱。
雖然德國人巧妙地利用安裝在通氣管頂端的雷達波探測器對飛機的靠近提前預警,但是這種機制在美國海軍的技術人員看來,卻完全可以好好利用,反過來讓德國人自食苦果。
后來美國海軍利用預警機雷達功率遠比普通機載雷達大得多的特點,讓其在德國潛艇活動頻繁的海域來回巡邏,結果嚇得德國潛艇全都老老實實地躲在深水區,難得才能上浮伸出通氣管來開動柴油機給蓄電池充電,以致于蓄電池用一次就得花上幾天、甚至十幾天才能以類似聚沙成塔的方式再次充滿,導致其作戰效率急劇下滑,一度降低到不足此前的十分之一。
同時美軍的反潛機在執行反潛搜索時也都不再打開雷達,純靠肉眼搜索水下的潛艇,戰果反而明顯增加。這一方面是因為德國潛艇沒法及時規避,另一方面則由于德國潛艇被美國預警機的“電波威懾”而被迫頻繁地重復“上浮伸出通氣管—收起下潛”,而長時間身處危險的淺水區,被美軍飛機發現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而德國人直到好幾個月之后才發現了這個問題,不得不冒險撤除了雷達波的探測器,情況才得以好轉,但是潛艇的損失率卻由此翻了一番還多,特別是在美國人發現德軍戰術改變而又重新讓反潛機開啟機載雷達之后。而即使是鄧尼茨,對此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損失大一些也總比不能發揮作用要好一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