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曾說過“過猶不及”,意思是對做任何事情都講究適可而止。可在動物界裡,有許多動物卻不遵守這一規則,經常作出過分的行爲,而“殺過”行爲就是其中的一例。
所謂“殺過”,是指一些食肉動物一次殺死遠遠超出自己食量獵物的行爲。這種行爲,在動物界裡是普遍存在的,並不是偶然現象。
比如,一隻金錢豹能夠一次殺死17只山羊,可它殺死這麼多的山羊,並不是爲了吃,而是把屍體整齊地排列起來,然後揚長而去。獅子、北極熊、狼等猛獸,都有這種“殺過”舉動,幾隻狼可以殺死上百隻馴鹿,北極熊可以一口氣殺死20多頭獨角鯨。
一些小型動物的“殺過”行爲一點也不次於大型動物。赤狐的“殺過”行爲更厲害,一次就把雞合裡的雞全部殺死。赤狐還經常在暴風雨之夜,偷偷闖進黑頭鷗的巢穴,把那裡的10多隻黑頭鷗一個個殺死,然後一走了之,一隻也不帶。
貓頭鷹捕捉起田鼠來,也常常表現出極強的“殺過”意識。有些貓頭鷹即使在吃飽的情況下,遇上田鼠也絕不放過,窮追不捨,直至殺死爲止。
讓人困惑不解的是,這些動物爲什麼要這樣做。科學家們從各種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種“殺過”行爲,是由動物固有的兇殘本性決定,有些動物天生就具有進攻本能,遇到對手絕不放過。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動物的“殺過”行爲。他們認爲,這些動物的過激行爲,是對被害動物反抗掙扎的回報,即使是一些比較兇殘的食肉動物,它們的“殺過”行爲也是偶然的,並不是每次都殺過。
可是,怎麼來解釋赤狐獵殺黑頭鷗表現出來的行爲呢?曾有一位動物學家對黑頭鷗的棲息地進行了考察,發現它們在夜間,尤其是在有暴風雨的夜晚,一直蹲在那裡一動不動,但赤狐也沒有放過它們。
因此又有人指出,對於動物“殺過”行爲產生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要做具體分析,也許有的出於本性,而有的是因爲受了刺激,也可能兩種原因兼而有之。
6、動物的愛情觀之謎
別隻說人有情種,其實動物也有情種。研究人員發現,不少動物都擁有和人類相同的性格和感情,如鯨魚在求愛時會跟愛侶“耳鬢廝磨”、猩猩則喜愛“一夜情”及喜新厭舊,至於外表醜陋的烏鴉,卻是忠心不二的丈夫和妻子,它們一生之中只有一個伴侶。
美國生物學家貝科高稱,在北冰洋生活的“巨無霸”露脊鯨是動物中的“大情人”,他們觀察到露脊鯨在**前必定會互相摩擦親熱3分鐘,然後纔會雙雙去“共赴巫山”。而其貌不揚的烏鴉則是從一而終的,不會對自己的愛侶產生不忠的行爲。
和人類關係密切的猩猩則剛好相反,它們具有人類在愛情方面常犯的毛病——花心。貝科高說,雄性猩猩看來不喜歡對異性作任何的愛情承諾,它們在“得手”一次之後就會變心,另尋新歡,不會再與同一只猩猩求愛或。另外,猩猩原來也懂得尷尬,它們在攀爬時一旦失手便會躲藏及不快。
貝科高認爲,這是由於動物的腦袋構造和生化系統令它們和人類有類似的性格。劍橋大學的貝特森教授亦指出,儘管我們未能進入動物的腦袋,但從它們的行爲表現來看,可以相信人類和動物對痛苦等的感覺,是沒有很大的分別的。
7、鳥類的祖先之謎
目前,從對世界各地的化石研究發現,科學家普遍認爲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把鳥類稱爲“活著的恐龍”或是“會飛的恐龍”。但是恐龍如何脫離地面演化成藍天中的精靈——鳥類?演化的具體環節是什麼?這些問題卻一直是個謎。
目前,關於鳥類起源的化石資料並不是很多,因爲鳥類的骨骼脆弱,又是在天空飛的,形成化石的機會很少。世界上已發現的原始鳥類的化石只有5例,這5例原始鳥類化石距現在已有1.5億年了,都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石灰巖層中發現的。這些化石被證明是始祖鳥,因爲化石有與現代鳥類相似的特徵:在化石上有清晰的羽毛印痕,而且分爲初級和次級飛羽,還有尾羽;它的前肢進化成飛行的翅膀,後足有4個趾,三前一後;鎖骨癒合成叉骨,恥骨向後伸長等等。但奇怪的是,化石上還具有和爬行類極爲相似的特徵:它的嘴裡長著牙齒,翅膀尖上長著3個指爪,掌骨和趾骨都是分離的,還有一條由許多節分離的尾椎骨構成的長尾巴。經研究證明,它是爬行類向鳥類過渡的中間階段的代表,所以被稱爲“始祖鳥”。據測定,始祖鳥最小飛行速度是每秒7.6米,它可以鼓翼飛行,但不能持久。始祖鳥是怎樣從地棲生活轉變爲飛翔生活的呢?
對於這個謎,100多年來,學術界一直存在著兩大推論:樹棲說和地棲說。樹棲說認爲,飛翔是由棲息在樹上的生物藉助重力,經過一個滑翔階段形成的;而地棲說則認爲,居住在地面上的生物在用力奔跑的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一直以來,地棲說在學術界佔有主導地位,與樹棲說相比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更容易被人接受。美國蒙大拿大學生物飛行實驗室的肯·戴樂教授發現一些幼鳥在爬坡時拍打翅膀,幫助它們向上爬。基於這一發現,他推測鳥類的祖先在奔跑的同時拍打翅膀,從而學會了飛翔。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博士認爲,從邏輯上來講,戴樂教授所支持的地棲說是可行的。他說:“對恐龍的行爲研究表明,恐龍是典型的生活在地面的奔跑型動物。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測恐龍在奔跑的過程中演化出飛行需要的一切結構,並且能夠達到起飛所需要的速度。有很好的模型和數據可以描述這一過程。”
但是,他又說,“戴樂教授的推測是很冒險的,我們是在用現代的眼光來推測古代的行爲,古代行爲產生的原因很多,我們並不知道。(地棲說)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可行的。”
雖然大家都贊成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有人預測一些恐龍長著羽毛,但是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化石證據,相反,許多化石證明恐龍長著鱗片,像爬行動物一樣。科學家們希望發現恐龍身上的鱗片是如何變成羽毛的,恐龍身上是否有羽毛。世界上已經命名的恐龍一共有1200多個屬,但其中很多是無效的,目前得到認可的恐龍大約有300到400屬。在中國,除了海南、福建和港澳臺地區外,其他地區都發現過恐龍化石,從化石的數量和種類上看,雲南、四川、新疆、內蒙古、遼寧的恐龍化石資源最爲豐富。尤其是近年來遼寧的化石發現正在使我國成爲世界恐龍研究的中心。1996年以來在遼西連續發現了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龍、北漂龍、中國鳥龍、小盜龍等恐龍化石,這些化石都表明恐龍長著羽毛,有的是原始羽毛,有的是現代羽毛。
相對於地棲說,樹棲說也有自己的優勢。與滑翔或飛行相關的動物幾乎都生活在樹上,比如蝙蝠。一般來說,飛行動物祖先的身體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飛行,因此飛行最初藉助重力更容易。徐博士和同事的論文就爲這一觀點提供了新的證據,這就是在中國遼西發現的四翼恐龍化石。他們認爲,鳥類的祖先最先利用重力學會了滑翔,然後纔有了鳥類的拍打飛行。從恐龍前後肢上羽毛的形態和排列方式來看,它們與鳥類的翅膀完全相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帕丁教授評論說:“這一發現的潛在重要性和始祖鳥一樣。”英國里茲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瑞訥博士稱,“四翼恐龍是始祖鳥之後在鳥類演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但是,現在只有顧氏小盜龍一種恐龍可以證明4個翅膀的滑翔階段是向鳥類進化的必經階段,要想在演化樹上代表一種必經階段還需要有其他的恐龍化石予以佐證。”
也有些科學家提出四翼恐龍化石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解釋,也就是說,4個翅膀不一定是恐龍向鳥進化的必經階段,也許只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
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對徐星等人所作出的推論表示認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裡諾教授認爲只有找到腿上長有羽毛的其他恐龍的化石之後才能肯定小盜龍(中國四翼恐龍)代表了鳥類進化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推測和事實相比,我們更加相信科學。從上述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儘管科學家們目前認爲恐龍是鳥類的祖先,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鳥類的祖先是否爲恐龍還有待於科學進一步驗證。
8、大象怎樣“埋葬”自己的同伴
動物死後一般是如何處理的,我們很少知道這些事情,於是各種說法紛紛出爐。這其中,大象的死亡最惹人注目。
1978年12月,在調查非洲象的分佈時,一位動物學家曾聲稱他無意中遇到一場大象的葬禮。據他說,在距離密林不到70米的一片草原上,一頭雌象被幾十頭大象圍著,那是一頭患了重病連站都站不住了的老年雌象。過了一會兒,老象蹲了下來,低著頭,不停地喘著粗氣,偶爾扇動一下耳朵,發出一種低沉的聲音。附近的草葉被圍在四周的象用鼻子捲成一束,投在雌象的嘴邊,可這隻雌象已經吃不下任何東西,只是艱難地支撐著身體。最後,終於支持不住的雌象倒在地上死了,這時,一陣哀號從周圍的象羣發出,爲首的雄象用自己的象牙掘鬆地上的泥土,並用鼻子把土塊捲起投到死象身上,其他的大象紛紛仿照這隻雄象,把石塊、泥木、枯草、樹枝用鼻子捲成團,投到死象身上。不大一會兒,死象就被完全掩埋了,一個土墩在地面上堆起,爲首的雄象用鼻子在土墩上加土,同時用腳踩踏土墩。其他的象也跟著它去做,將那土墩踩成了一座堅固的“墳墓”。最後,只聽雄象發出一聲洪亮的叫聲,聽到“命令”的象羣馬上停止踩踏,開始繞著土墩慢慢地走,就這樣一直走到太陽下山,象羣才耷拉著頭,甩著鼻子,扇著耳朵,戀戀不捨地離開土墩,往密林深處走去。
人們對這場罕見的“大象葬禮”議論紛紛。有的動物學家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對大象這種神秘的“殯葬”行爲進行解釋。就像前述動物學家觀察的那樣,羣居的大象可能會對死去的同伴表現出某種憐惜,它們可能掩埋夥伴,或者爲其收屍。有時候,大象也許會用長長的鼻子,把象骨和象牙捲起來放到某一個集中的處所去,即它們的“公墓區”。但有的時候,可能因爲象牙是大象生命的某種象徵物,所以大象會將死去同伴的象牙拿走。但是,一些科學家仍然認爲,目前還缺少足夠確鑿的資料證實大象有真正的“殯葬”行爲。
布加萊夫斯基兄弟曾經追尋“大象墓園”這個傳說,去非洲的肯尼亞尋找象牙。據說有一天,在一座高高的山頂上,他們看見有許多白花花的動物屍骨堆在對面的山上,一頭大象正搖搖擺擺地走到骨堆旁邊,哀叫了一聲後便倒地而亡了。兄弟倆驚喜萬分,確定那裡就是大象的墓地,於是立刻向那裡奔了過去,但他們卻在途中遭到野獸地襲擊,又遇到深不可測的沼澤,只好無功而返。
既然已經看到了那塊神奇的地方,布加萊夫斯基兄弟爲什麼又會功虧一簣?由於無法確證是否真的有人去過那裡,所以人們對有關大象墓園的傳說一直持懷疑態度。更多的學者則認爲,自從象牙被列入貴重商品的行列後,特別是當獵殺大象的行爲被法律禁止後,一些偷獵者爲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渲染所謂“大象墓園”的傳說,以探險、科學考察爲幌子,肆意捕殺大象、攫取象牙,事後卻聲稱象牙是自己在“大象墓地”中找到的。
而大象有沒有“殯葬”行爲,有沒有“大象墓園”,至今還是個跡。
9、匪夷所思的螞蟻行爲
科學家們發現,生活在南美洲的蓄奴蟻竟然是靠掠奪、蓄養奴隸爲生的,它們就像是我們人類社會的奴隸主那樣實行王國統治。蓄奴蟻是一種非常強悍的螞蟻,它們沒有兵蟻、工蟻之分,幾乎所有的工蟻都變成了兵蟻。這些蓄奴蟻大都懶惰成性,從不進行造巢、撫幼、覓食、清潔工作。看到這裡,你不禁要問,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原來,蓄奴蟻都勇猛好戰,它們通過發動戰爭,闖入其他螞蟻的巢穴,將其他螞蟻的幼蟲和蛹掠奪過來撫養長大,讓它們最終成爲蓄奴蟻蓄養的“奴隸”。蓄奴蟻懶得去做的如造巢、撫育幼蟲、覓食、打掃衛生等種種繁重的工作,都由它們去做。由於“奴隸”蟻壽命很短,爲了補充“勞動力”,蓄奴蟻就會不斷髮動戰爭。
一種叫紅蟻的蓄奴蟻長期過著“剝削”的生活,它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懶惰成性,完全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蓄奴蟻寧願餓死也不肯自己張口取食,就算食物就在眼前也要“奴隸”蟻侍候著餵食。
螞蟻雖小,可它們的力量卻不可忽略。有人曾在非洲看見一隻大老鼠不小心闖進了螞蟻的陣營,幾秒鐘之內,這隻大老鼠的身上就爬滿了黑色的螞蟻,一會兒工夫,只見地上血淋淋的鼠肉連續不斷地被運回螞蟻巢穴。5小時之後,那隻活蹦亂跳的大老鼠就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了。
在南美洲的熱帶叢林裡,生活著很多種螞蟻,其中最厲害、最兇猛的當屬食肉遊蟻了。當食肉遊蟻來“拜訪”人類住宅時,人們就得提防它的攻擊。儘管它們會讓人心驚肉跳,但房屋一經它“光顧”以後,屋裡的蟑螂、蠍子等害蟲就會一掃而光,其效果是殺蟲劑也比不了的。
在草叢裡,食肉遊蟻若碰上了別的動物,它們就會成羣地聚集起來,羣起而攻之。一次,食肉遊蟻遇上了一條睡在草叢裡的毒蛇,它們立即把毒蛇團團圍住,並逐漸縮小包圍圈,然後,一些食肉遊蟻衝上去狠狠地咬住毒蛇,蛇受痛驚醒過來後,會兇狠地向四周衝撞,可是食肉遊蟻並不放鬆,迫使它不斷退縮回來。遊蟻們同毒蛇扭成一團,邊咬邊吞食著蛇肉,這樣,只需幾小時,地下就只剩下一條細長的蛇骨架了。
螞蟻非常聰明,其自身有一種化學信息素會在蟻羣的集體行動中發揮出神奇的作用。搬運食物時,它們會散發出氣味,形成一條“氣味走廊”,它們還能發出警戒激素,接收到這種警戒激素的蟻羣就會做好防衛或逃離的準備。
有一次,幾隻螞蟻一起擡出了一隻強壯的螞蟻,這隻螞蟻一次一次地爬回到蟻巢裡,但很快又被蟻羣一次一次地擡出洞外。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那隻螞蟻身上沾上了死螞蟻的氣味,回巢後,引起了蟻羣的誤會,螞蟻可不允許洞內有“死亡氣味”,也不管你是死是活,於是,衆螞蟻把它當作死屍擡出洞外,不管它如何掙扎,直到它身上的那種氣味完全消失了,才被允許回巢。
夏日裡,人們常常能看到成羣的螞蟻在一起混戰,一直殺得天昏地暗。螞蟻爲什麼這樣好戰呢?原來,不同窩的螞蟻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窩味”,能分辨出對方是不是“自家人”,如果不是,就有可能廝殺起來,而其他同窩的螞蟻看見了,就會立即趕來增援,一場血腥“大戰”就這樣開場了。有趣的是,如果去掉正在拼殺的螞蟻身上的“窩味”,它們便會相安無事地走開。如果同窩的一隻螞蟻身上沾上香料後回到窩中,那麼同窩的同伴馬上會把它當作異己分子驅趕出去。 щщщ¤TTKΛN¤C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