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發(fā)泄一陣,感覺鬱結在胸中的悶氣消散了,坐在椅上沉默了一會兒,這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妥。
人家是好心好意,怎麼能打人家呢?再說,這些人明顯是李公公的人,不是自己的下人,自己也打不著數啊。
連忙站起來,衝那漢子拱手道歉:“這位壯士,剛纔王某心痛先皇之下失態(tài)了,還請壯士勿惱。”
“老爺,小人本就是您的下人,別說打兩巴掌,就是殺了小人,小人也不敢心存怨念啊。”那漢子見王興給他道歉,連忙跪下說道。
“嗯?下人?”王興不解,看向李恩,李恩讓那漢子起來,然後對王興道:“王大人,這三位分別叫無痕、無血、無傷,和無影並稱先皇的四大暗衛(wèi)。這個小太監(jiān),是我的乾兒子,叫李栓。”
王興一聽,似乎有點明白了,這三個暗衛(wèi)是皇上給自己派來的,一方面保護自己,一方面也行監(jiān)視之責,這是擔心無影一人之力不足以制住自己?
而李恩莫非上我這養(yǎng)老來了?要是這三位留下,李恩還能走嗎?
“李公公,你是說這三位是先皇賜給我的?”王興問道。
“是,先皇說,今後沒有了他的護持,怕是你的處境會非常危險,擔心你的護衛(wèi)不足,就把他們三個都賜給了你。”李恩答道。
王興聽了,作感動狀,抹了抹眼睛:“先皇待我真是,真是沒說的。”
“李公公,先皇他,他走得安祥嗎?”王興又問。
“先皇走得很安祥,沒有受什麼罪,就是眼睛最後看不見了。”李恩黯然地說道。接著,李恩給他講了先皇駕崩前後的事情。
原來,朱翊鈞走之前,下了三道明旨:第一,撤銷各地礦監(jiān)稅使;第二,皇長孫朱由校爲皇太孫,這算是確立了朱由校的地位;第三,王興的川陝總督十年內不準撤換,任其在川陝施爲。
另外,又下了兩道暗旨,第一,準許李恩致休,回老家安享晚年;第二,賜無痕等三大暗衛(wèi)給王興。第三,升王安爲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接替李恩職務。
“王大人,我呢,老家是北直隸保定府的,家裡除了幾個遠房侄子,也沒有什麼親人。所以,徵得先皇同意,投奔你來了,還望你收留啊。”李恩最後說道。
王興明白,李恩絕對不是不想回老家榮養(yǎng),他是怕掌握的秘密太多,會被各方惦記,所以纔來投奔自己。
“李公公,你放心吧,從今日起,你就是我王興的長輩,我一定讓你吃個安樂茶飯,給你養(yǎng)老送終。從今日起,我就稱你李伯,你呢,也別叫我王大人什麼的,就叫我名字就行。”王興很痛快地允了。
“好,任之,那我就不客氣了。”李恩聽王興允了給自己養(yǎng)老送終,心頭一塊大石算是落了地。
“李伯,後院有一個二層樓,房間也多,現在空著呢,您就住那裡吧,肅靜。”王興道。
“行,隨你怎麼安排吧。”李恩道。
“你們三個都有什麼特長?”王興轉過頭問無痕、無血、無傷。
“小的擅長內功,無血擅長輕功,無功擅長劍法。”無痕代爲答道。
“行,你們三個這名字讓人覺得太血腥,得改。這樣吧,無痕叫王無文,無血叫王無章,無傷叫王無學。”王興道。
“謝主子賜名。”三人跪下磕頭。
“你們三個就住在衙門裡,當我的長隨,每次兩個跟我,一個看家。”王興道。
“是,老爺。”三人答道。
“任之,我看你把李栓也用起來吧,這孩子也是保定人,打小學得一手好按摩功夫,另外,孩子還識些字,讓他跟著你,出入內宅什麼的,有些事也方便。”李恩在一旁說道。
“李伯,那你呢?”王興問道。
“我一把老骨頭了,隨便給我個丫頭伺候伺候就行。”
“行,李栓就跟我吧,正好把潘老三替下來,讓他去軍隊。”王興答應了。
李恩的意思很明顯,跟著自己還有個事幹,要是光讓人家伺候一個糟老頭子,不是把人家孩子給耽誤了嗎?
“謝主子恩典。”李栓也算乖巧,連忙跪下磕頭。
“栓兒留下,你們下去吧。”李恩命令王無文三人道。
“是。”三人躬身行禮,退了下去。
“任之,這是娘娘給你寫的親筆信。”李恩從懷裡掏出一封信,遞給王興。
王興見信封上打著火漆,連忙用剪刀剪開,卻是拿出兩張信函。
一封是鄭貴妃的,另一封是壽寧公主的。
鄭貴妃的信說了三層意思,一是皇上駕崩,她所倚仗者唯有王興,盼王興早日實現自己的諾言;二是自己即將榮養(yǎng),但宮中還有些勢力,還能助王興一臂之力;三是期盼早日與愛子常洵相聚。
壽寧公主的信當然就是情書了,大段訴說相思之情,相思之苦,最後威脅說,你若是不設法回京見她,她就出京來西安。
王興心裡說,我倒是想回京,不光是爲你,爲儀兒也想回去看看,可也回得去啊。你出京?想什麼呢?比我回京都難好不好。
王興看完,讓李栓取來火石,把信全燒了。
這兩封信都是絕密,斷不可留在世上,只有燒了纔是最爲安心的方法。
……
既知皇上駕崩的消息,又不能回京,王興只好在衙門裡設了靈堂,令下人全部著素,以爲守孝之義。
新皇即位,王興上表祝賀,當然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可僅僅過了一個月,又傳來新皇賀崩的消息,王興只好又在先皇的牌位前又設一靈位。
朱常洛僅僅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是史上最爲短命的皇帝。他死了,帝位當然傳給了朱由校。
這回新皇成了自己的弟子朱由校,改元天啓,王興照例上表祝賀。
這些事,王興都早有預料,並沒有感到非常驚訝。
但是,他知道,導致朱常洛之死的“紅丸案”和朱由校登基時發(fā)生的“移宮案”,將使朝堂上的爭鬥更加白熱化,從此,大明朝再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