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戲曲《醉打金枝》裡都有唱:皇帝女不憂嫁,陳李張黃司馬,個個想變附馬。公主天不怕地不怕,家境超級富貴豪華,太嬌生怎可接受感化?打不得,罵不得,刁蠻任性又可怕。
但洛陽公主,是例外。
洛陽公主和夏目北恩愛異常。洛陽公主雖然貴爲公主,卻不像別的公主那樣有“驕嬌”兩氣。別的公主,自持是帝王女,在夫家就趾高氣揚,頤指氣使,哪怕是長輩,也得按君臣之禮,早晚對她跪拜。而洛陽公主,不但沒有擺公主的架子,而是對夏府家的長輩十分孝敬。
成親的第二天,洛陽公主便親自端茶遞水,侍奉湯藥侍候老夫人,盡著做孫媳婦的孝心。
這使老夫人心中略感安慰。
老夫人這病,莫不是因爲丁雲豪的出現。丁雲豪見老夫人的時候,手中拿了一塊烏黑的銅牌給她看,銅牌上面有著奇怪且複雜的花紋,正面寫著一個“令”字,後面是一個“鄭”字——這是鄭國皇室標誌。丁雲豪手中拿的那塊烏黑銅牌,“鄭”字的後面,還有小小的“靖仁王”三個字。
靖仁王鄭紹峰,是老夫人的皇叔。
這個時候老夫人才知道,鄭國的皇室還有傳人。因爲丁雲豪的出現,令老夫人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那封塵已久的往事,一一涌上心頭。
這使老夫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作爲有正宗鄭國皇室血統的老夫人,曾經的長公主,理所當然的要大力支持丁雲豪的復國夢。問題是,如今的南元國,國富民強,一片繁榮,祥和,民衆安居樂業,如果要發動戰爭,不知要死傷多少無辜人。
憑了丁雲豪如今的實力,能不能推翻南元國政,權,還是一個未知數——準確來是,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安福公主的實力比丁雲豪強了不知多少陪,利用一個國家的強悍軍隊來對付南元國,到頭來卻是敗得一塌糊塗,連命都搭上了。
但老夫人如果不配合丁雲豪邁,下場可想而知。
如果老夫人的身份被曝光了,夏府上下連僕役一百多近二百人口,全部會受到誅連,判以“謀反”,“謀大逆”罪。運氣好的話,男的被斬頭,女的進宮爲奴;如果運氣不好,一個都不能活,女的全部被處梟首示衆,男的一律被剝皮實草。
所謂的剝皮實草,就在衙門左側設皮場廟——剝皮的刑場。被行刑的犯人被押到那裡,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衆,再然後是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堂旁邊,用以警告衆人。
就是元峻宇,也會受到連累,最輕的貶爲平民,最重的被囚禁一輩子。
結果老夫人這一急,便急出病來了。
夏目北和洛陽公主成親後的第三天,西域國的皇帝赫連超和公主赫連玥到來了,南元國皇帝在宮中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
宮中的宴會,無不例外的是四品以上官員,學士,皇子,駙馬等人,還有他們的家眷參與。屬於比較隆重的場合,一般官員學士的家眷,只能是正妻,嫡公子嫡小姐,而一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帶上姨娘,庶子庶女。這次皇帝估計是高興,抑或有什麼用意,規定沒有婚配所有四品以上的庶公子庶小姐都來參加,說大家熱鬧熱鬧。
最開心的,莫過於夏夢琳。
她哪裡能加入過這樣上檔次的宴會?她早早的就細心打扮起來。烏黑明亮的頭髮挽了個高高的髻,插上珠花的簪子,還有一枚鑲嵌珍珠碧玉簪子。接著撲香粉,畫眼線,描青眉,抹紅脣。再然後挑上一襲粉紅玫瑰香菸羅軟紗,逶迤拖地水仙散花綠葉裙,打扮得像一枝花似的。
夏夢嘉剛好回夏府探望老夫人,在東廂院坐了好一會兒後,便到夏夢琳院子來了。看到夏夢琳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禁心生嫉妒:
“以前宮中的宴會,怎麼就沒規定沒有婚配所有四品以上的庶公子庶小姐能參加?偏偏我嫁人,就可以了。”
二姨娘一臉的不安,關心地問:
“嘉兒,宋二公子待你不好?”
夏夢嘉牽牽嘴角說:
“還好,我剛進門,就把整個家給我打理,他話不多,如果不出門,就是整日裡呆書房裡看書,可對我還是和顏悅色。他那兩個姨娘,還有府裡上上下下的人,見了我都恭恭敬敬,無論我說什麼,都不敢反駁,唯唯諾諾。”
二姨娘吁了一口氣說:
“你能夠這樣,我就放心了。到底你是夏府三小姐,他們不敢欺負你。”頓一頓,她又再說:“看吧,做正室夫人不同,比做姨娘的腰板兒挺得直,這就是爲什麼你四妹非要做四殿下的正妃,不願意做側妃的原因了。”
說起夏依蘇,夏夢嘉忍不住問:
“四妹婚事如今怎麼樣了?她到底能不能嫁四殿下?”
二姨娘眼睛一瞧四周,看到沒有旁人,於是壓低嗓子說:
“前些天,我聽老爺說,太后堅持要四殿下娶楚大小姐做正妃,如果四小姐也要嫁四殿下的話,只能做側妃。皇后娘娘說,四小姐好歹是陛下封的縣主,身份地位不比楚大小姐低,怎麼能委曲做側妃?皇后娘娘還說,她給衆人合了八字,四殿下跟四小姐相合,五殿下跟楚大小姐相配。皇后娘娘言下之意,四小姐嫁給四殿下,楚大小姐則娶給五殿下。太后哪裡肯同意?如今陛下正頭痛著呢,如今幾個殿下年齡不小了,四殿下的婚事定不下來,後面的幾個殿下還不知要等到何時呢。”
夏夢嘉撇撇嘴:
“四妹的心也太大了。換了我,就是做不成四殿下的正妃,做側妃也是心滿意足了。”她嘆了一口氣,低下頭去:“可惜四殿下,他……他從來都不願意看我一眼。我在他心目中,連四妹的一根手指頭也不如。”
二姨娘張張嘴,剛要說些什麼,無意中一轉眼,看到夏夢琳對她們的對話充耳不聞,而是站在銅鏡前,左顧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