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最終率領四百五十多人返回銅仁府,這一幕讓的王杰父子震驚無比,他們在聽說,李然卻殺傷敵軍近六千時,更是目瞪口呆。
王杰更是大笑道,“李團長,這次不管大戰結果如何,你都居首功,你這一戰成功挫敗敵軍的士氣。李團長辛苦了?!?
李然則道,“王團長言重了,我們都是為司令辦事,為華夏民族的富強而努力,談不上辛苦,只要能夠為民族盡一份力量,然絕不后退半步?!?
王瑞點點頭,他明白在鎮武軍這個集團中,李然絕對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李然的目光投向遠方,他知道對于他們來說,真正的大戰即將到來。
早在6月15號之前,李鴻章之子李經述就已經進入貴州。
剛進入貴州,李經述倒是沒到感覺到什么不同,但是隨著他不斷的深入貴州。李經述發現了問題。
貴州的老百姓明顯和其他地方不同,他們非常信任貴州的官府和士兵。更有老百姓主動向著士兵送糧送肉,但是讓李經述沒有想到的是士兵們同時會百般推辭,實在推辭不了會給出相應的桐板。
這一幕震驚得李經述下巴都快掉下來,這樣是放在其他地方,恐怕只要士兵看著農戶家中有肉有糧,恐怕就是搶都要搶來。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好多地方,這更是讓李經述不能理解。李經述馬上把這一幕記下,派出一個親隨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向著京城趕去。
李經述進入一座縣城,發現幾乎所有人都面帶笑容,城中更是有幾座小型工廠,這是一般縣城沒有的。
李經述看著路邊坐著一位大爺,決定上前請教一番。
李經述看著這個年過花甲的老人,笑著坐在一個老樹樁之上,調戲著自己的孫兒,“老人家,我能向您打聽個事嗎?”
老人家馬上熱情道,“年輕人,當然可以,反正老頭子我閑著也是閑著,能陪你這年輕人聊聊天也好,有什么想問的就問吧,老頭子一定知無不言。”
李經述馬上整理一下衣服,馬上坐下來,這會只想迫切的知道貴州怎么會變成這樣至于其他的,他都不會考慮。李經述的幾個隨從戒備的盯著四周。
李經述馬上問出自己的疑問,“你們貴州的百姓怎么會和官府官兵的關系那么好呢?”
老漢馬上一副的意洋洋的姿勢,“一看你就是外人,新任總督李仲舉大人,對我們下層老百姓可不是一般的好,征稅也征得少了,還建立不少工廠,像老頭我的三個兒子有兩個都在工廠工作,每月兩人都有數百文的工錢?!?
老漢繼續道,“總督大人頒下嚴令,老百姓可以舉報官員做事不負責任,欺壓百姓。官兵很是不準拿百姓的一粒一菜,不過官兵每月都有近一兩的俸祿,聽說當兵的還有其他補貼。”
李經述算是明白了,李仲舉應該是在貴州來了個大清洗,同時提高官員官兵的的俸祿和待遇。
李經述又問,“聽說貴州信任總督,是李仲舉自己領的,朝廷的大軍也馬上就要打來了,你們不擔心嗎?”
老漢搖搖頭,“清廷的大軍,那又如何,我們只認李仲舉大人,我們都相信總督大人能夠戰勝敵軍。正到了那個時候,貴州不知有多少人會幫助大人?!?
李經述又請教了老人幾個問題,老人都回答的讓李經述很意外,李經述知道也許李仲舉是千古以來最得民心的一人。
李經述心情有些沉重,其實他也知道清廷最近幾年沒落不是沒有原因的,甚至現在華夏民族趕不上世界的腳步也是有原因的。
李經述在城中找了間客棧住下,發現即便是一家客棧,服務都遠勝過其他地方,這怎么可能?
其實李經述不知道的是,李仲舉早在幾個月下令全力改建貴州,對于各府城、縣城的藥店、當鋪、客棧、飯店等都做出一定的規定。要求這些營業的公家或者私家店鋪都要有良好的服務。
李經述馬上坐到書桌旁,把自己今天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準備明天發給父親。
幾天后,李經述見到貴州的鎮武軍出征,一路上秋毫不犯,沒有經過百姓的良田,即便因此而多有些路也在所不惜。實在沒辦法,大軍經過也會補償百姓本來兩倍的收入。
最讓李經述驚訝的是,貴州各府的百姓竟然幫助大軍運送糧草,并且是自發性的。這在其他省是絕對不可能遇到的,即便是京師也不可能。
真是官民一家親,李經述終于知道李仲舉的偉大了,他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把貴州打造成現在這個現狀,可見李仲舉的人格魅力有多么強大。
李經述想的很多,李仲舉的人格魅力確實無比強大,也正因為于此,李仲舉才能聚齊一批忠心愛國的同道中人,真心為華夏民族的富強而努力的人。
李經述決定要去親自見識一下貴州這位傳奇的人物李仲舉,他必須去見識李仲舉,否則他心中會不安。
李經述馬上準備南下去尋找李仲舉。
張之洞率領大軍已然來到慶遠府,說真的張之洞有些頭疼,不知道怎么面對李仲舉,但是他還是有打敗李仲舉的自信。
畢竟能被后世稱為“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之一的張之洞還是非常強大的,但是這只是相對而言。他沒有真正見識過李仲舉的強大,否則他絕對不會這樣想。
張之洞知道李仲舉深得民心,他只不過是不想殺害一個真正得民心的人而已,并不是他不想和李仲舉為敵。
誰不想揚名立萬,張之洞就是個矛盾的人,同時她又想打敗,收復貴州,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張之洞坐在慶遠府城的知州府中,思考著下一步怎么走,難道招降李仲舉。
恩?
不錯!
就這樣!
對!招降李仲舉。
張之洞瞬間站起身來,在屋子里來回走動,思考著怎么才能成功招降李仲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