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百姓要這般興師動眾?
因為他們切切實實的從這里面,感受到了好處。
而且,伴隨著商稅抬高,商賈收入增加,反而促進了大明朝的商貿便利,導致了許多商品都實惠了下來。
這對百姓而言,是大好事啊。
百姓感恩之際,又怎能不感謝那位朱案首,以及那位為民而死的徐老呢?
所以,各村鎮派出代表,由他們背上萬民書,徒步千里,前往應天府。
直到這一日。
徐錦衣他們回到應天府,第一時間便去了朱府。
站在朱府外,徐錦衣等監生高聲恭拜,對朱辰行禮,引得行人側目。
緊接著,城門外,又迎來了一批批的百姓。
他們手持萬民書,拿著路引,進了應天府。
浩浩蕩蕩,約有七十多名村長,鎮長。
他們被帶到了宮門前,這七十多名老百姓,高高的舉起他們懷中藏了千里的萬民書,高喊連連。
“吾皇萬歲!拜謝大明朝廷,拜謝永樂皇帝,拜謝朱案首,拜謝徐老。”
一聲聲的道謝聲中。
百姓們跪了下來。
但他們手中的萬民書,卻仍舊高高舉起。
“草民南昌豫章村趙德金,攜萬民書上京,感謝吾皇,感謝永樂皇帝啊。”
“草民杭洲白溝村李青牛,攜萬民書上京,感謝我皇,感謝朝廷啊。”
“商稅改革之策,利國利民,我們代替百姓們,前來感謝皇帝了。”
自古以來,百姓感謝皇帝,從不設防,任由百姓直達到宮門口。
所以,他們的吶喊聲,上謝皇帝,下謝朱案首,謝徐老!
他們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同時,也在大力的表彰著永樂王朝!
御林軍統領眼見這一幕,笑得眉開眼笑,趕緊讓人去通知,然后又拿了一面鼓,在門口敲啊敲。
敲什么呢?
吸引大家看過來,讓大家看到,百姓們在感謝永樂一朝啊。
此時,朝廷正在上早朝。
聽聞各地百姓,千里趕赴京城,跪在宮門外感謝朝廷,朝廷大佬們都被震動了。
楊士奇等人,匆匆趕往宮門口。
當身穿紅袍的百官們,看見百姓們果然跪在宮門口,對著這座紫禁城恭拜,大喊永樂皇帝萬歲時,忍不住心生自豪,濕了眼眶。
這一刻,所有的朝臣仿佛都感受到了,永樂一朝,真真切切的超越建文朝太多了。
楊士奇站在最前方,望著百姓們手中的萬民書,深吸了一口氣:“或許,當今皇帝,做得的確比建文帝好多了。”
楊士奇都開口了。
諸位大臣們也紛紛點頭。
許多原來心中還希望建文帝回歸的臣子們,頓時心有所感,決定永遠忠于永樂帝了。
楊士奇率先轉身,面對皇宮跪下,高喊道:“當今永樂,遠超建文!”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楊士奇高喊道。
百姓承認這個朝廷,百官們也欣慰,與有榮焉。
楊士奇跪下后,烏泱泱的百官也轉身,對著紫禁城跪下了。
原本許多心里不承認永樂是正統的文官,此刻也心服口服了。
這位馬上皇帝,搞得要比建文好。
緊接著,便是異口同聲的大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刻,草民和百官兩個群體,同時恭拜這座紫禁城,恭拜永樂大帝,承認永樂大帝的合法性!
此后,永樂大帝的合法性,將會更加鞏固。
這座冰冷的紫禁城,從未像今天這般,人聲鼎沸!
史官也匆匆趕來,拿著毛筆在史書上飛快記載。
“永樂十一年深秋,百姓恭拜,百官恭拜……”
這樣的盛況,持續了許久。
……
明帝太廟。
能供奉在這里面的,都是明朝的帝王。
此時,祠堂內,只有一副畫像。
那是朱元璋的畫像,還有他的牌位,就高高的立在那里。
祠堂的門被推開了。
剎那間,外面的光芒直射了進來,帶來了陽光。
一同進來的,還有一位高大的漢子。
這位漢子經過十幾年的摧殘,早已兩鬢斑白,不負年少時的意氣了。
他一步步走進來。
眼神,始終落在了明太祖那副畫像上。
他一步步,腳步沉重,一步步的邁進來。
這短短的路程,這位漢子仿佛用了許久,才走到畫像面前。
深吸一口氣,他在明太祖面前,左膝跪下,再右膝跪下。
望著那副畫像上,威武莊重的朱元璋,漢子眼眶微微濕潤, 眼睛通紅。
這一眼,仿佛寫盡了半生的滄桑。
喃喃之聲響起。
“爹,我來看您了。”
蒼老的聲音,響在這太廟中,帶來陣陣的回音。
朱棣喃喃著,伸出袖子,抹了抹眼中的淚水。
“爹,我十一年沒來看過您了。”
“不是兒不孝,是兒不敢來。”
“兒怕做噩夢,兒怕您在夢中把我給砍了。”
說著說著,又掉淚了。
蒼老的眼中,淚水怎么都止不住。
他盯著畫像中的朱元璋,喃喃道:“爹,您是不是給我托夢了。”
“這十一年來,我總能夢到您親手拿刀砍我,哪怕我在草原上殺敵,半夜也被嚇得滿頭大汗。”
“一直以來,我沒臉來見您,可今天,兒來了。”
頓了頓,朱棣眼眶通紅,繼續喃喃道:
“當年,您把我趕出南京,讓我戍守北平,兒沒想到還有回南京的一天。”
“兒今天來,是想告訴爹,百姓承認永樂了。”
“十一年來,我飲馬翰海,南征北戰,為國出力,片刻都不敢休息,為的就是要讓天下百姓叫一聲好。”
“我開創了永樂盛世,著書永樂大典,遷都北平,開鑿運河,我比建文強,我讓大明強盛了,我創造了有唐之后,第一次萬國來朝……”
“所以,爹,您能原諒我造反嗎?”
太廟內,便只剩下了朱棣的喃喃聲。
沒人打擾他。
望著畫像和牌位,朱棣重重的磕頭,眼眶濕潤。
連續磕了三個響頭,朱棣蒼老的聲音再響起:“爹,我這一輩子不會再休息,我會畢生為大明做貢獻。”
“我這一生,會死在為大明開疆拓土的路上。”
(這段寫哭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