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時候,崇禎的心中也有點小波折,那就是沒有對比,沒有感受,軍機處看來還是要留下的,但必須改組,也就是說,踢出去那些架空自己的,換上那些忠于自己的。
不過這事情說著容易,但做起來卻難,這滿朝廷能有本事的,都是呂漢強一群,或者是和呂漢強有瓜葛的,而忠于自己的,似乎沒有,即便是有,也都是一群酒囊飯袋,絕不堪用,你現在看看底下那些大臣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了。
一群有擔當有能力的,已經明白了政治風向,現在一個個低頭不語,而看到崛起機會而趾高氣揚的,卻都是站在那里夸夸其談,根本就沒有一件意見是能解決問題的,這是不是一種悲哀?自己的悲哀?
看到日已西斜,這里還在爭吵不休,最后崇禎震怒,一拍桌子:“不拿出章程出來,都別回家吃飯。”
這是個大問題,不管飯就要挨餓滴,但即便是挨餓,東林也拿不出個章程,于是一個個也和孤臣余孽一般,立刻退回朝班,閉上了嘴巴,成為閉口的羅漢。
這時候,楊嗣昌站出來提議道:“萬歲,臣請萬歲下旨,命令通州北上遵化的軍隊立刻返回通州,與京城形成犄角,立刻讓河北軍區參戰的部隊,趕奔京師駐防。”
想了想之后:“現在呂漢強的兩萬大軍,還有關寧一萬鐵騎已經到了撫寧,臣請萬歲,立刻下旨,命令呂漢強的兩萬鐵騎,直驅遵化,行圍魏救趙之法,讓滿洲八旗不敢輕動。命令那一萬關寧鐵騎,立刻掉頭西來,拱衛京師。”
要說這專業的就是比業余的要強,而這楊嗣昌也和他的大嘴巴老爸楊鶴不同,在軍機處歷練了這兩年,可謂精明強干了許多,他的這一套緊急應對辦法,環環相扣,穩妥至極,尤其,他提出來的,不讓呂漢強的兩萬鐵騎進京,更是深得崇禎的心思。
這一次滿清第二次入寇,已經有風言風語傳進來,人道說,呂漢強不滿上次罷黜官職,故意不在蒙古地界設立軍隊,有意放皇太極的滿洲八旗進京,行借刀殺人之計,多有不臣之心,而如果讓呂漢強的兩萬大軍進駐京師,真要是傳言確實,那后果就等于是引狼入室,不堪設想,而楊嗣昌的這個辦法,卻正好避免了這樣的危急,同時對呂漢強的兩萬大軍也算廢物利用。
于是崇禎就高興的道:“愛卿所言,當是老成謀國,可行,朕立刻下旨執行。”然后嘉許的沖著楊嗣昌點點頭,在他的心里,軍機處是必須解散的,盧象升必然問罪,那接替盧象升兵部尚書職務人選,便是這楊嗣昌了。
孫承宗看到楊嗣昌這種為國不惜身這樣的表現,老懷大慰,看到崇禎的態度,也暗暗高興,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來看,將兵部交給那些文人書呆子,在和平的時候還無所謂,而一旦戰事起來的情況下,那些書呆子就成了禍國殃民的東西,楊嗣昌在軍機處多年歷練,也顯露出他卓絕的軍事才華,現在已經是軍機處的第二把手了,如果盧象升負罪下野,他能坐到那個位置上,也是國之大幸了。
見到崇禎皇帝接受了自己這個罪臣的建議,楊嗣昌心中稍安,看來,自己的努力多少還能保住軍機處的一些底氣,如果再稍加運作,軍機處還能存在下去,那自己就要挑起這個重擔。
對外有了穩妥的謀劃,那就得說說現在京城防衛的事情了,這是火燒眉毛的了,“外面的事情就這樣定了,但京城危在旦夕,諸位愛卿可有什么良策應對?”這才是最關鍵的,尤其是大家對外面的那些勤王兵的緊急調度速度,都表示了絕對的擔心,估摸著,自己這些軍隊還沒調動完畢,滿清八旗就已經打到城下了。
這次楊嗣昌沒有站出來說話,一個人做事不要全做了,那樣會招人記恨的,呂漢強之所以被人憎狗厭,還不是他將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真的是應了那句,穿了別人的鞋,讓別人光腳跑去,那還怎么不有這樣的下場?這就是政治。
結果朝堂上就再此開始互相推諉扯皮,沒有人能拿出什么好的辦法了。
雖然已經前途盡毀,但還一心憂國的盧象升遲疑了一下,看一眼孫承宗。
孫承宗痛苦的一笑,也是無可奈何愛莫能助了。
深深的吸一口氣,盧象升最終還是站出來,給崇禎深深施禮:“臣有本奏。”
崇禎就厭惡的皺了下眉,最終還是淡淡的道:“你說。”連愛卿都不叫了。
盧象升卻挺起了腰背,堅定的建議道:“萬歲,當今之計,便是調京營全部上城戒備,同時,征召京城內十八以上,三十以下輕壯,緊急以里為單位,組織編制成鄉勇,打開工部倉庫武裝起來,上城參與守衛京師。”
這個提議很實際。孫承宗立刻站出來配合響應:“萬歲,京城有常駐人口不下百萬,若算上外來人口,最少不下一百五十萬,征召十萬鄉勇只是片刻功夫,現在大敵當前,保家衛國的關鍵時候,百姓一定會戮力同心,為皇上為國朝盡忠。此乃上上之策。”
孫承宗站出來應和,原因出于兩個,第一個,盧象升能頂著壓力站出來,提出這樣高明的見解,孫成忠是從心眼里佩服的,第二個,他也希望通過這次的獻策,能再次讓崇禎皇帝看到盧象升的能力和忠心,改變崇禎皇帝對盧象升的看法偏見,能將這次軍機處的危機略微化解一些。
軍機處不能撤,這是大明兩個不可或缺的機構,這是大明穩定的基礎。
他看到了這個機會,當然也有人看明白了這里的玄機,好不容易將軍機處盧象升等一網打盡,怎么能讓他有咸魚翻身的機會呢?至于京師危機,那哪里比看到打倒盧象升和他的軍機處,去除呂漢強的朝堂余孽,讓東林再次崛起更重要呢?
于是禮部尚書再次站了出來,大聲反對:“萬歲,盧象升居心叵測,有大逆不道不臣之心,臣請立刻誅殺盧象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