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泉古道至怛羅斯城的道路上,已經遍布大食人的戍堡。
原本大唐以阿史那不來城,俱蘭城為守捉。
但由于大食遠征,為避免不必要的死傷,大唐放棄俱蘭城和阿史那不來城。
之前,大食在怛羅斯城東五十里有稅建城,用以監視大唐的俱蘭城。
程千里率安西、北庭軍、葛邏祿、拔汗那、粟特等國士兵先行一步,除了拿下這些戍堡以外,是讓大食探查到唐軍的虛實。
用以迷惑呼羅珊總督。
大唐還有一部主力為中軍,由經略軍、長城路、安西諸國三千精騎、突騎施五千騎兵組成。
這三萬多騎兵,在關鍵時刻可以一槌定音。
當然,封鎖消息,確保中軍過千泉古道之前,不被大食的探馬發現。
兩軍間隔,大概三十里左右。
唐軍將物資放在戰馬上,人牽著戰馬,走在冰雪還未消融的山壑間。
唐軍也有戍堡控制在千泉險要之地,以堵截大食的探子。
大唐兵馬到那里之前,大食一定不清楚唐軍的底細。
千泉古道,峰回路轉,崇山峻嶺連綿不絕,安西北庭的將士們艱難跋涉,每一步都似有千鈞之重。
特別是有些險峻的地方,需要從山道上通行,車無法通過,只能馬和駱駝馱運,并且最多只能容一匹馬通行,一個不慎,就會滑落山溝中,險象環生。
大食運糧的時候,都是馬和駱駝,甚至人力一點一點馱過去。
大唐也需要如此!
安西北庭、葛邏祿等,就有幾名士兵不慎跌落,還有幾名因馬受驚無法控制摔下山崖,為國捐軀。
這些都以戰死記錄!
所以通過西域的道路,一定要盡快打通。
最起碼車子能夠通行。
縱然行軍之路崎嶇難行。將士們冒著危險,汗流浹背,疲憊不堪,卻依舊咬牙前行,只為戰功和榮耀。
有李帥帶領他們,翻過這險峻,必然能獲得勝利。
李瑄下令士兵不疾不徐。
盡可能地慢行。
同時,派遣岑參前去視察,輪到經略軍過的時候,李瑄目睹將士們用數日時間過去山道,他才小心通過。
懦弱的邊令誠怕得要死,他讓前后數十丈不得有馬匹。害怕馬匹受驚后,牽連自己,從山上掉下去。
在小宦官的攙扶下,邊令誠每走一步,都瑟瑟發抖。
他心中恨死李瑄了!
好在最終有驚無險,加上輔助人員、隨軍奴仆,共九萬人在李瑄的調度下,翻過最險要。
險峻的山路通過以后,千泉地區就較為好走。
兩百多里都是平曠的原野,和之前的崎嶇形成鮮明的對比。
千泉地區在百年前是西突厥可汗的避暑勝地,在這里狩獵瀟灑。
經過近二十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現在距離碎葉城四百多里。
千泉南面是雪山(今吉爾吉斯山脈),其他三面是平曠的陸地。
土地肥沃,河水潤澤,枝葉茂盛。
這也是當初西突厥可汗選擇這塊風水寶地避暑的原因。
將牙帳挪在這里,并不影響放牧。
“這是千泉古道的中部,在這里建造一座大城如何?”
來到千泉以后,李瑄向隨軍封常清說道。
暮春季節,各種各樣的花像多彩的羅綺。千泉地區號稱有一千個泉眼,所以稱作千泉。
李瑄覺得絲綢之路上,不能只是空曠。
不論是怛羅斯,還是碎葉城,都不能算商貿大城。
千泉地帶能耕能牧,可以作為一個至龜茲的中轉城池,方便大唐對河中地區的控制。
只要有一座大城,就可以儲存糧草物資,作為一個戰略地點,震懾河中的諸族。
“能作為遏制千泉古道的戰略要地,只是建筑起來有些麻煩。”
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等大食俘虜把我們的道路修通,就不會是問題。”
李瑄知道封常清顧慮什么。
他只是有一個心理定位,哪怕是修建,也得等到千泉古道經過大修大擴以后。
特別是他們不久前路過的山道,一定要鑿開。
而且建筑城池,也得由大食俘虜來。
“我們的先頭部隊,應該已經被發現。大軍先駐扎休整,等待前軍的消息。”
李瑄又令封常清暫且停下。
從地圖上看,他們距離阿史那不來城也就數十里而已。
上一次傳遞消息的時候,前軍距離阿史那不來城只有十里。
“遵命!”
封常清領命后,下去安排。
千泉地區有許多鹿群,李瑄在大軍休整的時候,帶領親衛打獵,隨機獎賞給一些隊伍。
主帥用無雙的射術,為士卒獵鹿,使將士們斗志昂揚,想殺敵建功報效。
阿史那不來城,這是一座衛戍城堡,規模并不大。
唐軍曾經在此駐扎三百士卒。
本來大食在阿史那不來城外,安營扎寨兩千士卒,為接應齊雅德·伊本·薩里。
關鍵時刻,他們的探子密布。
在唐軍前軍翻過山嶺,到千泉地區的時候,大食已經探索到消息。
探馬立刻通知阿史那不來城的駐軍。
得知萬馬奔襲,在山滿山,在谷滿谷的唐軍后,阿史那不來城的守將,立刻下令撤退。
因為阿史那不來城,只有一丈的城墻,最多容納四百士兵守衛。
如果堅守,一大部分士兵就得在城下的營寨。
唐軍超過五萬兵馬,即便大食守將再蠢,也不可能硬碰硬。
他們需要趕緊通知呼羅珊總督。
數十里外的俱蘭城、又十里的稅建城,也都是低矮的衛戍城堡,一定守不住。
他們唯有退至怛羅斯城。
不是因為怛羅斯城易守難攻,而是因為怛羅斯城外駐扎著呼羅珊的兵卒,也擁有大量的糧草輜重。
怛羅斯城是石國第二大城池,現在由大食和石國共同防衛。
然怛羅斯城也不過是萬人小城。
大食兵馬不可能全部上城墻防守。
需要在城外建立營壘。
河中地區,最大的城池是薩末鞬城,也就是現在呼羅珊總督的所在地。
去年的時候,呼羅珊總督下令筑高康國的都城薩末鞬城。
在確定齊雅德·伊本·薩里東征失敗后,呼羅珊總督又令麾下另一名大將賽義德·本·侯梅德加筑怛羅斯城。
很顯然,賽義德·本·侯梅德來不及完成。
唐軍在古道上一邊清除大食的探馬,一邊推進。
前軍于五日后,輕而易舉占領稅建。
意味著唐軍距離怛羅斯城只有五十里。
大唐聯軍,立刻封鎖千泉古道,讓大食認為唐軍只有五萬多兵馬遠征而來。
唐軍封鎖千泉古道,只是為保護糧道。
殊不知,俱蘭城一帶,大唐中軍隊伍,正在休整。
并且派遣尉遲勝擋住前方一切能靠近中軍的路。
在李瑄的命令下。
程千里到達稅建城后的第二天,率領騎兵奔馳向怛羅斯城。
……
薩末鞬城。
“唐軍果然西進,他們太快了,竟能調五萬兵馬翻山越嶺,我們還未準備好。”
在唐軍到達千泉的時候,大食的探子就馬不停蹄地將消息傳遞到薩末鞬城。
呼羅珊總督將幕僚阿林·伊布拉召開商議。
他震動于這個消息的同時,徹底死心,再沒有一絲幻想。
他麾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和十萬遠征軍,全軍覆沒。
不僅如此,唐軍還能迅速組織力量反攻。
“哈里發已令總督無論如何也要戰勝唐軍,保住河中。大埃米爾正率騎兵火速馳援,但還需要半個月左右才能到達。其他諸行省的精兵、志愿軍,也不過到達薩末鞬城五萬,兵力夠是夠了,就是志愿軍為新兵,訓練不足。”
阿林·伊布拉聽后也滿是憂慮。
唐軍五萬兵馬,他們的援軍遠遠未到齊,呼羅珊僅剩的一萬兵馬,新招募的三萬志愿軍,河中聯軍三萬。
再加上援軍五萬。
看似兵馬眾多,但戰力強悍的,也就三萬老兵,其中騎兵只有一萬。
而唐軍來的是全是騎兵。
除非大埃米爾所率的五萬騎兵能到來。
“唐軍看樣子要攻擊怛羅斯城,是否堅守怛羅斯城,為我軍爭取時間。”
呼羅珊總督在考慮這個問題。
“一旦失去怛羅斯城,唐軍就會長驅直入,渡藥殺水到薩末鞬城。我軍在怛羅斯城的新兵正在訓練,唐軍突襲而來,他們沒有馬匹,想撤走十分困難。”
“我軍在怛羅斯有三萬新兵,一萬精兵,三萬河中聯軍,必須堅守。”
阿林·伊布拉向呼羅珊呼羅珊總督建議道:“調遣援軍支援怛羅斯,我們一定會在怛羅斯大勝唐軍。”
他的意思很明顯。
起初依靠堅固的營寨,堅守不出,怛羅斯城有足夠的糧食。
等更多的援軍和大埃米爾率領的五萬近衛騎兵到來,就是唐軍的末日。
“傳令賽義德將軍,堅守怛羅斯!”
呼羅珊總督一拍桌子,認同阿林·伊布拉的建議。
很多事情,呼羅珊總督仔細想過。
唐軍剛剿滅他們的遠征軍,最少付出五萬死傷。
以安西的力量,能組織五萬聯軍進入河中地區,應是傾盡全力。
自始至終,呼羅珊總督不愿意相信跟隨他起義的百戰之師,只對唐軍造成輕微的傷亡。
他們中唐軍的計策,然以齊雅德·伊本·薩里的能力,一定能指揮大軍,傷唐軍的元氣。
“河中聯軍不要再相信了,特別是粟特和拔汗那等原本親近唐的國度。”
呼羅珊總督又想到這一層面。
說不定隨軍遠征的粟特諸國、拔汗那已經投靠大唐。
如此,這些國度一定會因唐軍到來而叛變,他們要做好準備。
只有徹底將唐軍打敗,粟特諸國、拔汗那等國才能死了心。
“遵命!屬下立刻傳令賽義德將軍防備好沒有心服口服的國家。”
阿林·伊布拉領命道,然后又想獻新計策:“我遠征軍到達安西以后,唐軍立刻將我軍糧道封鎖,我軍是否也可以如此?”
“斷其后路,是很好的計策。但我軍騎兵不足。唐軍一定會在千泉古道留眾多探馬,以騎兵的機動性,可以迅速回防,我軍暫無實力。”
呼羅珊總督心中冷靜,搖了搖頭。
唐軍有大量騎兵,才將他們的后路封鎖。
他們只有一萬騎兵,還要輔助怛羅斯。
沒有能力去占領千泉古道。
唐軍的探馬一旦發現他們步兵要斷后,一定會回援攻擊他們。
怛羅斯城距離稅建城、俱蘭城不過五六十里而已。
一條千泉古道,大食遠征軍攻碎葉,大唐遠征軍攻怛羅斯,何其相似!
不過有一點呼羅珊總督相信,大唐糧草輜重的運輸能力,遠遠比不上他們。
大唐的核心遠在長安洛陽,而大食的呼羅珊地區,就是富庶的地方之一。
大食在動用全國之力,戰勝大唐,糧草輜重和援軍會源源不斷地到達河中。
阿林·伊布拉認為呼羅珊總督言之有理,還得等大埃米爾到來,他們才能截住大唐的退路。
大食遠征軍的全軍覆沒,讓大食上下憋著一股子怒火。
他們一定要讓大唐也嘗嘗這種滋味。
當天,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從薩末鞬城馳援怛羅斯城。
這些都是各行省來的援軍。
其中有職業兵,也有志愿兵。
哈里發命令,援軍都由呼羅珊總督指揮。
艾布·阿拔斯的威望,各地總督不敢侵犯,只能將自己兵馬調到河中地區,聽從呼羅珊總督的指揮。
……
怛羅斯守將賽義德·本·侯梅德得知大唐西進的消息后,立刻向呼羅珊總督請示。
現已得到駐守待援的命令。
賽義德·本·侯梅德在怛羅斯城中只留一萬士兵。
其他士兵倚東門安營扎寨。
組成堅固的營壘。
河中諸國聯軍,被賽義德·本·侯梅德安排在距離怛羅斯城東數里的怛羅斯河,作為第一道防線。
呼羅珊總督叮囑河中聯軍靠不住,賽義德·本·侯梅德記在心里。
由于和河中聯軍的兵力相差無幾,哪怕賽義德·本·侯梅德知道河中聯軍有威脅,也不敢在這個時候攻擊。
河中聯軍中,有吐火羅地區諸國聯軍。
他們本來一心想跟著大食帝國,但因為遠征軍的失蹤,呼羅珊總督對吐火羅諸國,也不再相信。
大食能相信的,只有石國。因為高仙芝屠了柘枝城,現任石國王的父親被高仙芝抓走,又被大唐皇帝處死。
石國與唐軍有不共戴天之仇。
四月上旬,唐軍探馬已經望見怛羅斯城。
怛羅斯,方圓數百里皆平川岡嶺,回互甚得形勢,川北頭有鉅麗大城,城外皆平原可田。
如果利用的好,發揮山勢地利,怛羅斯能進行大量屯田。
怛羅斯河非常狹窄,不需要船,可以趟著過去。
雖然被強征的河中聯軍已經聽到一些風聲,但唐軍的旗幟出現,他們十分震驚。
更驚訝的是,唐軍中升起粟特諸國、拔汗那、布哈拉等國的旗幟。
代表唐軍中有這些國家的士兵。
程千里也摸清楚怛羅斯河旁駐扎的是大食又強召的河中聯軍。
遂立刻讓軍中的粟特、拔汗那將領去勸降。
大唐一舉殲滅大食遠征軍,卷土重來。
粟特諸國和拔汗那諸國的士兵,是幫助唐軍的罪魁禍首。
那些本來就親近大唐的國家,自然重新投靠。
他們可不敢面對兵鋒正盛的唐軍。
吐火羅諸國見大食將他們推到最前線,明顯是讓他們送死。
現粟特諸國、拔汗那等國歸降大唐,吐火羅諸國的力量更加單薄。
他們發揮自己墻頭草的特性,自適應的忠心,蕩然無存。
讓他們對抗大唐天軍,開什么玩笑?
唐軍前軍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河中聯軍。
程千里派人向李瑄請示的時候,李瑄吩咐河中諸國傳信自家國主,讓他們重新在國都升起大唐的軍旗,同時為大唐遠征軍提供糧草。
如康國這種非常難辦,因為呼羅珊總督就在康國都城薩末鞬城。
而且康國的新任國王是大食的傀儡。
去年大食平定粟特諸國之亂時,處死原本的康國王,換親大食的國王。
但康國的國民和士兵對此很不滿。
所以才會這么干脆利落地投靠大唐。
河中聯軍不單單是戰斗意志弱,小國寡民,夾在兩大帝國之間,各有各的算計。
白衣大食的時候,大食只對異教徒課以重稅,黑衣大食的時候,開始強令改教。
河中諸國對這一點反感,所以總是有一些河中國家期望大唐降臨。
大唐五萬聯軍進入河中的消息,像風一樣,迅速傳遞給河中諸國。
拔汗那國王非常激動,原來大唐不是放棄河中,而是老謀深算,遂立刻再召五千兵馬,前往怛羅斯支援大唐。
拔汗那被大唐稱為“寧遠國”,從稱號就能看出拔汗那對大唐的忠誠。
得知天軍來臨,距離怛羅斯最近的拔汗那國傾盡全力。
粟特的曹國、安國等國中已經沒有多少兵馬。
他們關閉都城自守,以免大食因自己的國人投降,而質問攻打他們。
他們希望天將軍能戰勝大食,將大食趕走。
當吐火羅諸國得到消息后,異常糾結。
有的國王實際上已經信奉大食教,親大食。
但不爭氣的士卒,已經投靠大唐,讓他們陷入兩難。
吐火羅諸國國主思來想去,決定默不作聲,觀看大食和大唐大戰的結果。
別看天將軍全殲了大食遠征軍,但大食也不是吃素的。
他們的援軍和糧草,正不斷進入河中,積蓄力量。
如果大唐贏了,他們的士卒正好參與,可以視為棄暗投明。
如果大食贏了,他們立刻表示對大食俯首稱臣,將士投靠大唐,又不是他們命令的,屆時他們會懲治在怛羅斯水投降大唐的將領,對大食有個交代。
……
薩末鞬城內,即便呼羅珊總督已經有預料,但三萬河中聯軍被大唐兵不血刃拿下,讓他怒火中燒。
阿林·伊布拉安慰呼羅珊總督,幸虧讓河中聯軍遠離主力,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并暗指河中諸國是墻頭草,得與失雖有影響,但不是勝利的關鍵因素。
一旦他們援軍到達,徹底占據戰場的主動,河中聯軍會成為唐軍背后的刀子。
甚至唐軍帶來的葛邏祿等,都一定不會拼死。
阿林·伊布拉的分析,使呼羅珊總督暫時咽這口氣。
若非現在兵力不夠,他一定將周圍的粟特國家一個個地攻破。
不過怛羅斯城危險了。
此消彼長,大唐的兵馬到達八萬!
他們和石國一起,加一起只有四萬五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兵。
薩末鞬城援軍正在渡藥殺水,還需要五天以上才可以到達。
他們的騎兵不足,必須與步兵陪護,不能獨自先行。
……
“將軍,我們只是弓弩齊發,大食已經亂了陣腳。何不強攻,一舉克之呢?”
拔汗那將領疑惑地問程千里。
大唐收編河中聯軍已經五天時間。
并且將怛羅斯城,包括城下的營寨,團團圍住。
周圍百里都是巡邏的輕騎,怛羅斯城的傳令兵只有插上翅膀,才能將消息傳出去。
這五天時間,唐軍雷聲大,雨點小。
總是趁夜“突襲”,等大食兵馬在營寨露頭的時候,用強弩直射。
甚至還在深夜用“火箭”襲擊,燒毀一些帳篷,對欠缺經驗的大食士兵造成不小的死傷。
按理說,唐軍應該先攻營寨,再攻城池,盡可能在十天內拿下怛羅斯城。
河中聯軍已經告訴唐軍,大食援軍在源源不斷地涌向河中。
“這是李帥的意思!”
程千里只是這樣對拔汗那、粟特等將領回答道。
天將軍!
聯想到這個稱呼后,拔汗那、粟特等將領肅然起敬。
這個稱呼,本來只是響徹西域。
現在卻是帶著一股沖擊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唐軍圍而不攻,這是想干什么?他們不知道我們援軍將要到嗎?”
怛羅斯城的城樓上,守將賽義德·本·侯梅德皺眉自語。
唐軍雖用強弩、火箭讓他們付出一定死傷。
但完全在賽義德·本·侯梅德接受范圍內。
因為他自認為自己踩著大食的國土。
他們身后站著的是大食的百萬雄兵,還有他們的主。
隨著時間推移,唐軍對他們威脅越來越小。
賽義德·本·侯梅德居高臨下,從唐軍的軍營分布中,能看出真正的唐軍不足三萬,其他皆是附屬。
他不信這支軍隊能在他們大食的領土上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