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天天看小說

第42章 復國號還都

bookmark

李旦兀自愣愣的,張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睛,跟泥雕木塑似的。

李隆基和賈銘忙扶著李旦來到寶座前,扶著李旦坐下,李隆基這才代李旦道:“平身。”

“謝陛下。”羣臣忙謝恩,站了起來,按班次站好,井然有序。

然後,羣臣瞪圓眼睛,死死看著李旦,靜等他的旨意。

新君即位,總是有一系列的事兒要做,羣臣不能不等待。

不過,羣臣卻是滿臉喜色,因爲李氏繼位一直是他們的心願,如今,李旦終於登上皇位了,他們不能不喜。

“陛下,陛下,你說話呀。”李隆基忙提醒李旦。

“哦。”李旦這才反應過來,忙坐直身子,臉一肅,擺出一副穆穆威嚴的樣兒,道:“朕新即位,國事還需諸卿同心協力……”

說到這裡,扭過頭,問李隆基道:“三郎,你說這丞相誰當合適?”

李旦能當上皇帝,是李隆基的功勞,在任命丞相這事兒上,他不能不證求李隆基的意見。

羣臣的目光齊刷刷落在李隆基身上,靜等他回答。

“陛下作主便是。”李隆基沒打算干預,畢竟李旦才即位,這時候干預不合適,還是讓李旦乾綱獨斷爲宜。

“那就國老吧。”李旦見李隆基沒有出主意的意思,只得獨斷一回了。

“陛下,臣萬萬不敢當。”狄仁傑一驚,忙推辭道:“老臣被公主脅迫,捲入行刺一事。陛下不追究老臣的罪過。老臣感激不盡。不敢再當丞相,還請陛下恩準。”

狄仁傑捲入行刺一事,使得他身處嫌疑之地,無法再當丞相了,他有自知之明。

“國老言重了。那是小妹的過錯,非國老之罪也。國老爲國操勞,殫精竭慮,德高望重。這丞相之位非國老莫屬。”李旦堅持。

在目前來看,這丞相非狄仁傑莫屬,因爲還沒有一個人能取代他,只能交給狄仁傑了。

就是張柬之,雖然才智不凡,卻是被重用的時間並不長,根基還淺,當不得大任。

至於張說他們更不行,因爲他們還年輕,資歷不足。

一味講究資歷是不好的。不過,有些職位不講資歷不行。因爲資歷就是根基。

“老臣不敢。”狄仁傑自覺心中有愧。

“國老不必自責,目前來說,這丞相之位非國老莫屬,還請國老擔此重任。”李隆基開口了。

“哎。”狄仁傑輕嘆一聲,道:“既如此,老臣就暫代。”

狄仁傑也知道這點,只得任丞相。

“張柬之、姚崇、宋璟,輔助丞相。”李旦道。

“謝陛下。”三人領旨。

李隆基讚賞的打量著李旦,暗想誰說李旦糊塗?這不是很明白麼?讓張柬之、姚崇、宋璟三人輔助狄仁傑,這是爲新老交接做好準備。

“至於附逆之臣,降兩等,戴罪立功,希望你們各司其職,同心同德,忠心王事。”李旦打量那些附逆的大臣道。

附逆是重罪,按理當斬。只是,這有一半大臣,若是把他們殺了的話,就會朝堂一空,官府就會停止運作,那後果就嚴重了。是以,降兩等,要他們戴罪立功是很好的處置。

至於以後的事兒,就以後再說,到了條件成熟時,再把他們慢慢換掉就是了。總之一句話,眼下還得用他們。

“謝陛下!謝陛下!”這些附逆的大臣大喜過望,再三謝恩。

他們原本以爲如此重罪,他們要完蛋了,卻是沒有想到,只是降兩等,誰能不喜?

“嗯。挺有手腕的嘛。”李隆基很是讚賞的打量李旦。

“陛下英明。”狄仁傑他們也是讚賞。

“從今日起,恢復大唐國號。”李旦再道。

“陛下萬歲!萬歲!”

“大唐萬歲!大唐萬歲!”

李旦的話剛落音,就是一片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響起,羣臣振臂高呼,個個歡喜難言。

李唐王朝雄視天下,氣吞四海,滅國數十,威名赫赫,深入人心,恢復唐朝國號,這是順天應人的大好事,誰能不喜呢?

“至於都城嘛,還是還都長安吧。至於神都,就恢復東都之稱。”李旦再度道。

“陛下英明。”羣臣齊聲頌揚。

唐朝的都城是長安,洛陽稱東都。至於神都之稱,是在武則天篡唐後改的名。

在當時來說,長安比洛陽更適合定都,其原因張良勸劉邦遷都關中就說得很通透了。當時,劉邦想要定都洛陽,而婁敬卻反對,一連幾個問題把劉邦給問住了。劉邦拿捏不定,就找張良商議,張良一口氣提出了很多問題,劉邦決定遷都關中。

洛陽不宜成爲都城,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洛陽位居位中原,號稱天下之中,位置很重要,四通八達,正是因爲此點,周公這才選中洛陽,在此建城,爲的是讓天下諸侯朝天子方便。

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四戰之地,一旦發生戰爭,無險可守。

而關中不同,四塞之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險要之地,完全可以保得都城的安全。這點,秦國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明證。秦國地處關中,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東進,經達百年大戰,秦始皇最終統一了中國。

其中的函谷關至關重要,六國就打不下函谷關。每當秦國不利,就退回關中,死守函谷關,讓六國束手無策。若是有利之時,秦國就大舉東進。總之一句話,進可攻,退可守。

是以,定都關中比定都洛陽更好。

定都關中也有一短,那就是到了唐朝。因爲長安成爲超級城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導致關中之地無法支撐這種巨大的需求,不得不從山東運糧。

一旦關中發生災害,那麼,長安就會不穩,就會出現饑荒,這在史書上多有記載。

總的來說,還是長安爲都城更好。

武則天把都城定在洛陽,那是因爲政治上需要。她想削弱唐朝的影響。

如今,恢復了國號,再還都就成了必然之事。

“小妹的後事,一定要厚葬。”李旦對太平公主這個小妹很疼愛,不想虧待她,決心給她辦一個隆重的葬禮。

對於此事,李顯是特別贊成:“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李顯也很疼愛太平公主,給她辦一個隆重的葬禮,他打從心裡贊成。

羣臣深知李旦的心思,也沒有反對。就是李隆基也是默認。

“至於武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兒。還有武氏之人,就讓他們入土爲安吧。”李旦此人性格溫和。不愧“謙恭孝友”的讚譽。

武三思、武承嗣對付李旦這麼多年,多次下死手,想要置他於死地,李旦就是把他們餵了野狗也沒人敢說不對。李旦卻讓他們入土爲安,這很厚道了。

“陛下英明。”羣臣不得不服氣,李旦的胸襟不錯。

李隆基也沒有反對,不管怎麼說,這是武則天的親戚,能讓他們入土爲安,可以讓武則天心裡好受些。畢竟,武則天年歲大了,再加上一連串的打擊,她再也經受不起打擊了。

果然,武則天知道這事兒後,還讚揚了一句:“老八仁德呀。三思、承嗣,你們這麼多年一直在對付老八,可老八卻讓你們入土爲安,你們泉下有知,也該好好反思。”

經過商量,最後決定,七天之後起程,還都長安。

在這七天裡,整個洛陽忙碌起來了,瘋狂的運轉,百姓、軍隊、官員連軸轉。

遷都是何等的大事,需要做的事兒特別多,要想不忙碌都不成。

“張說,你先去長安,爲還都做準備。”李隆基徵得李旦同意後,派張說先去長安,準備還都事宜。

這是必要的,而且張說大才盤盤,李旦沒有不同意之理。

張說離開後,過了三天,李隆基又命陳玄禮率領幾萬大軍從洛陽出發,先一步趕到長安,接管長安的城防,爲還都做準備。

都城的安危很重要,需要精銳大軍來保衛,從洛陽抽調駐軍是必然之事。

一轉眼,就到了還都之日,李旦乘坐皇輦,羣臣或乘車或騎馬,跟著出發。再加上護衛的大軍,百工、太學、百姓之屬,絡繹於道,如同一條長龍。

從洛陽出發,朝西去,經過函谷關,再到灞上,很快就到了長安。

來到長安時,李隆基一瞧,驚呆了。只見長安巍峨,是一座雄城,城高垣厚,氣象萬千,很是不凡。

在歷史上有兩個,一個是漢長安,一個是隋唐長安。

這兩個長安都在關中,又不同。

始築長安是漢朝名相蕭何,他趁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大築長安。劉邦回到長安,看見長安宮室壯麗,不由得大怒,把蕭何叫來,大罵一通:天下未定,大築宮室勞民傷財。

蕭何回答他:天下未定,正宜用民力,若是天下一定,百姓思安,再用民力的話,百姓就會叫苦連天,這正是修築宮室的良機。

劉邦一聽有理,立理誇讚蕭何,對於壯麗的宮室大爲喜歡。

唐長安與漢長安不同,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隋文帝得天下後,定都長安,當時使用的是漢長安。不過,年代久遠,漢長安保存得不多,而且年久失修,很是破敗,隋文帝決定另修長安城,就有了大興城。

爲了修建大興城,把漢長安的原材料,比如說石料,能用的木料都拆下來使用,進展很快。到了唐朝,又多加修建,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巨型城市。

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前後後用了兩個月時間才完成。

第29章 王孝傑上書第16章 “傳”兵法第28章 治理吐蕃第4章 武承嗣第42章 斬盡殺絕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18章 紛紛歸降第20章 侄子不如兒子親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5章 機會來了第33章 行刺第67章 波斯王子第63章 天下矚目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10章 默啜助興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17章 豐碩戰果第2章 萬騎第31章 毀滅打擊第46章 爭相結納第23章 武則天有點煩第1章 唐中宗第2章 萬國來朝第47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15章 信?不信?第74章 楚王萬歲第4章 調兵遣將第50章 窮追不捨第17章 武則天很煩第5章 各出機謀第76章 輕取黑沙城第25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活捉默棘連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70章 殺機第10章 揚眉吐氣第51章 整的就是你第37章 分頭出擊第24章 大戰古爾(下)第64章 有孫若此,夫復何憾!第14章 和談?第26章 中央開花(下)第64章 各有盤算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59章 姚崇十事第54章 類我!類我!第33章 開元盛世第84章 重重圍困第55章 我恨楚王第57章 離間計(上)第52章 穩定西域第15章 尊重第40章 武則天退位第2章 萬國來朝第85章 上官婉兒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2章 怛羅斯之戰(上)第55章 楊思勖第85章 上官婉兒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25章 狠人vs狠人第72章 泥涅師的危機第41章 喪家之犬第83章 大軍齊至第28章 妙計破城(下)第78章 統統有賞第1章 李隆基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84章 重重圍困第20章 慘無人道第21章 立子第85章 上官婉兒第21章 大舉進攻第77章 默啜傻眼第40章 南天竺滅亡第5章 武則天第6章 徵吐蕃第30章 波斯復國第14章 自取其辱第21章 名聲漸起第47章 教子有方第7章 我有妙計第12章 吐蕃震恐第36章 誣陷第69章 火燒大漠第14章 奔赴邊關第10章 大軍西征第61章 世界名題第31章 同流合污第11章 軍權在握第32章 阿拉伯帝國滅亡第44章 王孝傑的選擇第1章 唐中宗第2章 唐睿宗第66章 首戰告捷(下)第24章 活捉默棘連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14章 關你屁事第66章 首戰告捷(上)第61章 張說論兵
第29章 王孝傑上書第16章 “傳”兵法第28章 治理吐蕃第4章 武承嗣第42章 斬盡殺絕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18章 紛紛歸降第20章 侄子不如兒子親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5章 機會來了第33章 行刺第67章 波斯王子第63章 天下矚目第47章 第二輪交鋒第10章 默啜助興第73章 暗殺泥涅師第17章 豐碩戰果第2章 萬騎第31章 毀滅打擊第46章 爭相結納第23章 武則天有點煩第1章 唐中宗第2章 萬國來朝第47章 武則天的決斷第15章 信?不信?第74章 楚王萬歲第4章 調兵遣將第50章 窮追不捨第17章 武則天很煩第5章 各出機謀第76章 輕取黑沙城第25章 暗流涌動第24章 活捉默棘連第62章 武則天的提議第70章 殺機第10章 揚眉吐氣第51章 整的就是你第37章 分頭出擊第24章 大戰古爾(下)第64章 有孫若此,夫復何憾!第14章 和談?第26章 中央開花(下)第64章 各有盤算第74章 奇襲黑沙城第59章 姚崇十事第54章 類我!類我!第33章 開元盛世第84章 重重圍困第55章 我恨楚王第57章 離間計(上)第52章 穩定西域第15章 尊重第40章 武則天退位第2章 萬國來朝第85章 上官婉兒第63章 妙解名題(中)第12章 怛羅斯之戰(上)第55章 楊思勖第85章 上官婉兒第69章 波斯都護府第25章 狠人vs狠人第72章 泥涅師的危機第41章 喪家之犬第83章 大軍齊至第28章 妙計破城(下)第78章 統統有賞第1章 李隆基第22章 帝國精銳:千騎第84章 重重圍困第20章 慘無人道第21章 立子第85章 上官婉兒第21章 大舉進攻第77章 默啜傻眼第40章 南天竺滅亡第5章 武則天第6章 徵吐蕃第30章 波斯復國第14章 自取其辱第21章 名聲漸起第47章 教子有方第7章 我有妙計第12章 吐蕃震恐第36章 誣陷第69章 火燒大漠第14章 奔赴邊關第10章 大軍西征第61章 世界名題第31章 同流合污第11章 軍權在握第32章 阿拉伯帝國滅亡第44章 王孝傑的選擇第1章 唐中宗第2章 唐睿宗第66章 首戰告捷(下)第24章 活捉默棘連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14章 關你屁事第66章 首戰告捷(上)第61章 張說論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长宁县| 大新县| 清水县| 婺源县| 南涧| 文成县| 黄山市| 搜索| 泰和县| 神木县| 江西省| 宁陵县| 阳东县| 庄浪县| 洛宁县| 龙口市| 瓦房店市| 绥滨县| 军事| 炉霍县| 永胜县| 鄂尔多斯市| 神木县| 达日县| 分宜县| 台中县| 安阳市| 介休市| 玉环县| 名山县| 中宁县| 肇东市| 满城县| 商南县| 桐梓县| 平陆县| 潮安县| 宁德市| 轮台县|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