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長身而起。步向大殿中央。昂然而立。朗聲道:“諸位大夫。孫武與范蠡、文種兩位大夫曾與大王共議天下之事。我等以為。稱霸天下非一朝一一夕之功。我吳國應遠交盟友。近伐死敵。內修民政。外強軍事。靜觀天下之變。斂翼匿形以待發力之機。
如今我吳國廣招移民。開荒拓田。發展農桑。充實府庫。撫民保教。提拔士子。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國力蒸蒸日上。短短時日。聲威已隱隱在楚國之上。只須假以時日。南方第一大國非我吳國莫屬。”
殿上響起一陣私語之聲。眾臣僚交頭接耳。人人露出興奮之色。吳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他們身為吳臣。自然
更能感覺到它的巨大變化。誰也不懷疑。如果按照現在的路子走下去。吳國三年之后、十年之后。將會發展的多么壯大。
慶忌欣然看著殿上群臣。此刻能站在這朝堂上的。都是吳國中樞重臣。但是他們大多都很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三十二歲。個個充滿旺盛的斗志和精力。
孫武清朗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可是限制我吳國發展的條件卻也不少。我吳國偏居東南一隅。后有越國。左有楚國。右是大海……大鵬欲展其翅。而荊棘滿途。要想稱霸天下。我吳國必得除去腹心之患。必得開疆拓土。方能鞏固基業。一展宏圖。
楚國無論在疆域、人口、經濟還是兵力方面目前都非我吳國所能及。而且楚國一旦倒下。我吳國便得獨力承擔來自北方齊晉的強大壓力。不利于我吳國發展。因此當徐徐圖之。
而越國位于我吳國腹心。允常父子更是野心勃勃。不甘寂寞。實是我吳國心腹大患。吳國欲圖天下。必先定越國之亂。越國欲謀強大。也必得滅我吳國。方能自東南崛起。吳越不可并立。
是以。孫武與范、文兩位大夫共議。依天下形勢。向大王獻策:先取東夷。擴張領土;再滅越國。穩定腹心;后謀楚國。蠶食潛、六等地。據大江之險。擁山川之固。進可圖中原。退可據險而守。打造一個完整、險固的東南。如今……大王洪福。天假其便。東夷即將到手。而滅越吞楚。亦當其時了。”
群臣一聽。頓時一片驚訝。誠然。如今吳國短短時日便已一片勃勃生機。可是很多政策還需至少一兩年時間持續不斷地實施才能奏效。吳國的國力也非短暫時間便能積蓄起來。以如今吳國的士氣民心和實力。如果要打越國。還是可以辦到地。如果要與楚國交戰。恐怕慶忌登基以來的種種努力都要付諸流水。可能要拖上三年兩年才能重新恢復元氣。越國被吳國壓制著難有發展。若要取越國。再等兩年也沒甚么關系。此時與楚越同時開戰絕非明智之舉。
少司馬平布立即起身奏道:“大王。恕臣直言。吳國剛剛穩定。百姓甫見殷實。此時大舉用兵。絕非明智之舉。鷙鳥將擊。必先斂羽。如果我吳國好生休養生息。只需三五年時間。情形便大大不同了。”
慶忌笑道:“少司馬忠心可嘉。不過……孫相國還沒有說完。少司馬稍安勿躁。且聽相國說完緣由再說不遲。”
“是!”平布無奈。只得拱手退下。回到案后坐下。
孫武微微一笑。繼續說了起來。
原來。當日他們與慶忌一起議論吳國國策。擬定了抓住機會。先取東夷之地。然后韜光隱晦。休養生息。發展內政。壯大實力。進而再取越國的國策。送勾踐回國前。對越國之策。君臣之間又進行了一次謀劃。在這次事關吳國長遠發展地謀劃之中。君臣四人擬定了詳細地滅越戰略。范蠡和文種在這次御前會議上充分顯示了他們善于合縱連橫。善于利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計謀等種種手段的長處。為慶忌策劃了一出吞越并楚的長遠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第一步便是釋放勾踐回國。從道義上使吳國立于主動。同時利用越國承認是吳地屬國的名份。盡可能的從越國敲打些好處回來。進而促其反叛。以便將來出兵伐越出師有名。減少來自其他諸侯國的政治和軍事阻力。
計劃地第二步。便是充分利用楚國目前的局勢和吳國掌握的被擄地那些權貴要人。分化楚國。使楚國分裂成以王太后為首地保君派和費無忌為首的世卿派兩大勢力集團。進而與秦國聯姻。間接與楚太后接上關系。扶持壯大楚太后地勢力。加劇楚國內部矛盾。
第三步。便是在越國忍無可忍。意圖再度興兵的時候。主動挑起事端。制造與楚國費無忌之間地矛盾。讓越國覺得有機可趁。進而促使他們同費無忌建立聯盟對吳興兵。
第四步。便是給他們創造個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誘其出兵。殲其主力與吳國國內。而楚國方面。在費無忌揮軍伐吳時。楚太后一派就會在慶忌支持下發動政變。宣布小楚王正式臨朝聽政。剪除費氏黨羽。奪回軍政實權。這一來費無忌軍心自亂。再難對吳國產生威脅。
第五步。吳國以受攻擊國的身份發動反擊。揮正義之師。徹底消滅越國。至于介時把越國降為外交、軍事全部從屬于吳國的小伯國。還是按照慶忌一貫的擴張原則劃縣而治。還要看當時的具體情形。
第六步。看當時天下局勢。或放費無忌一馬。使楚國長期陷于內戰;或助楚太后消滅費無忌這支無根之軍。做為出兵條件。楚國割讓潛山以東領土給吳國。
眾臣聽了。大殿上頓時一陣嗡然。這項吞越計劃時間跨度之長。諸侯涉及之多。內政外交、軍事民事等諸因素的影響之多。實是令人嘆為觀止。在春秋之世。即便是一場迫在眼前的戰爭。也少有涉及如此多的因素、動用如此多方面的詳細計劃。何況是如此長遠地計劃。擬定的如此詳細。又要隨時根據國內國外各種條件的變化而隨時調整。真虧了孫武、范蠡幾人能想得出來。
當時制定這個計劃時。修理內政。聯絡秦國、溝通楚太后地預計實施時間就長達三年之久。主要是考慮到吳國實力還嫌不足。需要休養生息、發展壯大;楚國方面。在與秦聯姻。說服楚太后。扶植太后系力量。強大到足以同費無忌抗衡之前。不具備同費無忌開戰地資本;再就是擔心吳國的崛起。會引起中原諸國有識之士的忌憚。在伐越時對吳國進行干預。或者對越國給予援助。因此要在幾年時間內卑弱以示人。盡可能地交好其他國家。通盤計劃的實施前后跨度八年以上。
現在計劃有變。是因為同秦國聯姻的事已經順利完成。楚太后通過郁平然。已向慶忌表達了愿意提受幫助。并割讓潛山以東領土的要求。楚王如今大權旁落。隨著他年歲漸長。親政之期日近。如果費無忌不愿放權。他很可能還有性命之憂。在楚太后方面來說。多等一天便多一分危險。她已不得不冒險了。
潛山以東是楚國領土不假。但是那里卻不是楚國地直轄領土。而是大大小小幾個伯國。楚國地域太過廣闊。對那里的控制力原本有限。如果割讓這些小伯國及其領土給吳國。換來小楚王和自己的安全。并且重樹君權。中興楚國。在楚太后看來是十分值得地。
這個貫徹計劃地先決條件發生作用。還不是促使慶忌提前發動的最主要原因。他決定將計劃提前。最主要地原因是因為遙遠的西北。那場即將發生地。似乎和偏居東南沿海的吳國毫無關系的晉國之亂。
在他們的原定計劃中。是準備前幾個條件發生作用時。想辦法說服魯國。與魯國合兵討伐齊國。進而引誘越國和費無忌侵吳。然后由魯國和東夷軍隊暫且拖住齊國。吳軍趕回。關門打狗。
到時楚太后在郢都同時發動政變。切斷費無忌退路。楚軍得悉國內變化。必然軍心渙散不堪一擊。費無忌則無心于吳國爭戰。必然急于回國穩定政局。這樣一來吳國國內便只剩下越國軍隊。越軍偷襲尚可一戰。正面作戰又豈是吳軍敵手?只要消滅了越軍主力。再取只剩下一個空殼子的越國便易如反掌了。
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說服魯國出兵。陪他們做這場戲。還要看今后幾年的外交干得怎么樣。能否消彌來自其他各國的壓力。現在隨著即將發生的晉國的一場大動蕩。這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由于晉國之亂宋國參予其中。輾轉找到吳國。請其游說秦國出兵。使宋吳兩國達成了一種秘密合作關系。這樣一來。那個吳國準備佯攻的假想敵目標就可以由齊國變成宋國了。如果兩國配合來演這場戲。那么吳國就不需要費盡心機勸說魯國一同出兵。也不必考慮伐齊之后的爛攤子。更可以隨時想戰就戰。想退就退。保持軍隊更大的機動性。
同時。在晉國大亂的時候吳國發動滅越之戰。來自中原各國的政治或軍事阻力將最小。甚至完全不需要任何顧慮。晉國占據著中原最龐大也最肥沃的領土。這個龐然大物一旦解體。各種勢力馬上就會按照各自的利益重新進行組合。越國和晉國比起來。無論是地理位置、領域大小。還是對中原各國的影響。完全無法相比。因此如果慶忌在晉國解體的時候吞并越國。天下諸侯誰還有閑功夫去理會東海海濱百越人的那個小小越國呢?
當然。這其中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不過以孫武、范蠡、文種這樣的鬼才。隨時可以因勢因形而調整補允。像晉國分裂這樣幾百年也遇不到一次的好機會卻是稍縱即逝的。又豈能輕易放過。
此時在殿上的都是慶忌的心腹重臣。要執行這一系列計劃。需要這些各負所司地重臣同心協力。因此孫武毫不隱瞞。將事情一一道來。眾大夫聽了他合盤推出的全部計劃和分析。這才恍然大悟。像平布那樣出言反對的聲音也消失了。
慶忌道:“今日召集諸位愛卿議事。一是將這個計劃告訴你們。讓大家心里有數。以便通力配合。建此不世之功。這第二么。便是寡人決定現在執行吞越計劃地第三步:主動挑起事端。制造與楚國費無忌之間地矛盾。讓越國趁虛而入。與費無忌締結聯盟。諸位愛卿有何良策。可以不引人生疑地挑起與楚國費無忌的爭端?”
慶忌一言既出。群臣紛紛凝神思索起來。
半晌。蔡義躊躇道:“大王。我們何不效仿爭桑舊事。使一村姑與楚人爭執。進而挑起戰事?”
前兩年吳楚兩國兩個村姑爭奪一棵桑樹。互相口角一番。即而兩家人大打出手。緊接著街坊鄰居全體出動。然后兩國屬地牧守官員率兵趕來撐腰。最后發展成一場綿延數年的國家戰爭。公子光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巧用調虎離山計。把掩余、燭庸、慶忌調開。刺殺王僚登上君位地。
孫武搖頭道:“費無忌只顧自己秉權持政。哪會在乎民生國計?漫說奪一棵桑樹。便是奪了一片桑林。費無忌也是無動于衷。根本不屑理會那些小民死活。”
平布一拍大腿道:“那就干大一點。直接發兵伐楚。迫他用兵。”
四下文武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平布不由老臉一紅。訕訕地道:“這個……有甚么不對?”
他是少司馬。英淘的直屬下官。英淘可不想自己手下大將出丑。忙解釋道:“平將軍。此計不妥。那一來。就是我們攻楚。而不是引楚軍攻吳。楚軍仍在其國內。不能調虎離山。楚太后勢力單薄。如果策動政變?再者。那時越國也無從與楚國聯盟。被我引入口袋。聚而殲之了。”
“啊!”平布一拍腦門。嘟囔道:“原來還有這些說道。真是麻煩。還是你們想計。末將只管去打便是了。”
四下傳出一陣善意的哄笑。大夫田其英琢磨半晌。開口說道:“大王。依臣之見。欲與費無忌結怨。不必一味考慮怎樣與楚生事。我們不如去伐陳國。”
慶忌一愣。愕然道:“伐陳?”
“不錯!”田其奇鼓起勇氣道:“微臣以為。陳國乃楚國附庸。楚國負有保衛陳國地責任。如果我吳國伐陳。而費無忌坐視不理。楚國控制的大大小小的附庸國都要生了異心。是以費無忌不得不予干涉。再者。陳國太宰乃費無忌胞弟。便是看在胞弟份上。楚國也不能不予干涉。只要同陳國打上幾仗。費無忌一旦出兵干涉。再讓他吃點小虧。哪怕他不因怨生恨。與越國一拍即和。圖謀我吳國?”
孫武目光一亮。贊道:“田大夫所言有理。打陳國還有一個好處。我吳國北進中原。總不能完全寄望于向宋衛和魯等盟國借道。將來一旦力量強大。必須要有自己北進中原地途徑。而陳國就是我吳國向西北進入中原勢力范圍地必經之路。如果占他幾座城池。或者干脆把它拿下來。對我吳國大大有益。小小陳國存亡。除了楚國。又有哪個諸侯在乎呢?”
慶忌思索片刻。攤開雙手道:“可是……理由呢?寡人總不能無端以大欺小。強取陳國吧?那樣……未免出師無名。”
“這個……”群臣又是一番交頭結耳。
“大王!”蔡義遲疑道:“臣……有一個伐陳的理由。”
“講。“理由便是不敬上國。心存渺視。”
“何出此言?”
“大王納妃。陳國不曾進貢朝禮。此番納后。陳國使者依然不見來賀。此乃對我吳國、秦國、魯國心存渺視。無視諸上國權威。吳若伐陳。還能得到秦魯國人之贊。”
慶忌直著眼睛看他半晌。嘆氣道:“寡人納妃。陳國確實不曾朝禮。不過耳目司已傳回消息。寡人此番與秦聯姻。納秦女為后。陳國已派出使節了。如今正在路上。”
“咳!”孫武摸著鼻子重重咳嗽一聲。向英淘擠了擠眼睛。
英淘會意。也咳嗽一聲。扭頭向平布使個眼色。平布面露為難之色。扭頭去找他地下官。卻發現品秩比他低的官員并沒有入殿議政地。只好硬著頭皮上前保證道:“咳……。只怕大王的耳目司。消息也有不準的時候。依臣之見。大王納后之日……陳國使節……是一定不會出現的。”
孫武“啪”地一拍手掌。贊道:“既如此。大王。我們便伐陳國好了!”
P:改變社會風氣。風魔萬千少女。刺激小說市道。提高年輕人內涵。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的我最近在起點也寫了本小說《禁秘》。正穩定更新中。請大家來踩一腳。留個鞋印。讓我多點碼字動力吧!書號:
又:上一章提到猩猩。有書友置疑中國本土不產猩猩。呃實話。我也以為錯了。幸好查了一下。自己也長了些見識。特與諸友共享。
《山海經。海經》曰: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禮。曲禮》云:猩猩能言。《呂氏春秋。本味》云:“肉之美者。猩猩之唇”。高誘注:“猩猩。獸名也。人面狗軀而長尾”。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云:“猩猩。好酒與屐。人有取者。置二物以誘之。猩猩始現。必大罵曰:我也!乃絕遠去。久復。稍稍相勸。俄頃俱醉。其足皆絆于屐。因遂獲之”……
中國古代是有猩猩的。它和大象。犀牛。老虎。麋鹿,熊貓。鱷魚一樣。在中原大地上都曾十分常見。只可惜好漢架不住人(嘴)多。它們的棲息地被人類破壞。再加上幾次小冰川期氣候的變化。才逐漸從中國消失。但在先秦時期并不是什么稀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