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年東莞早就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頭景象早就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零零散散的一些流動小販,或蹬著三輪車找活幹的搬運工們,如今的東莞街頭再也看不到十多年前三五成羣,結伴找工廠的年輕人的身影。
這種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東莞特殊的用工環境和用工結構外,還與很多現實問題密不可分。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昔日的打工主力軍60,70後已經步入中年,他們當中有的出於身體的原因,抑或是爲了照顧家中的老人和自己的孫輩,他們不得不返回家鄉種田,或者從事其它工作,再也不願意到東莞打工了。
他們的後代80後,90後羣體,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蜜罐子里長大,基本上沒有吃過什麼苦頭,而且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肯定不願意從事低端辛苦,而且報酬極低的流水線工作。
有些年輕人剛到東莞時,他們爲了生計,不得不進廠工作一段時間後,再也不願意過那種辛苦單調,收入微薄的生活,他們情願在街上游蕩,或者去娛樂場所從事服務工業,也不願意進廠做事。
在他們這個年齡的人羣中,獨生子女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打工羣體的人員自然比他們的父輩少了很多,東莞用工荒的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
柳絮在東莞多年,對這邊的用工情況相當熟悉,隨著近幾年經濟條件的改善,如今的年輕人大多不適應工廠的生活。
與之相反,那些三,四十歲左右的外來工,他們經歷過農村的苦難生活,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窘境,迫切地需要賺錢養家餬口,因而做事比年輕人都要吃苦,而且也比較好管理。
想當年柳絮在大成廠做流水線工人時,她親身經歷過車間工人繁重辛苦的勞作,深知底層打工者的辛勞與無奈。
儘管這幾年工人的生活福利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還是無法滿足當今年輕人的生活追求。因此,爲了能讓工廠穩定地運作下去,許多企業主不得不盡最大的努力維護與工人的關係,並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當阿勇爲車間招工人時,柳絮特別交代他,所有工人都不需要限制年齡和性別,只要他們身體健康,吃苦耐勞就行。至於從家裡帶來的那些老鄉,他們沒有進過工廠,至少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培訓才能適應東莞的生活。
爲了日後工廠能順利運作,工人還沒有正式投產前,柳絮每晚都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和阿勇輪流給那些新進工人培訓廠規廠紀,以及車間運作事項,讓他們提前瞭解工廠的環境和流水線運作情況。
柳絮落實好車間主管和車間工人的配置後,接下來她就要配備相應的辦公室人員。
工廠運作前期事務不是很多,柳絮從人才市場招聘了兩位女孩,一位擔任人事兼會計,另外一位女孩擔任採購員兼業務跟單,另外還特別聘請了一位工程師兼品質主管,他是阿勇的朋友,他們都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對技術和品質管控很有經驗。
採購和業務則由柳絮自己全面統籌,李明負責會計,後勤和人事的管理,阿勇擔任生產和機修主管。
相關人員配套到位後,柳絮便委託羅先生幫忙辦理營業執照和其它相關證件。他在東莞開廠多年,認識很多本地人,讓他辦理那些證件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等機器和流水線安裝調試完成後,柳絮便讓阿勇等人檢查測試,驗收合格後,車間工人到位,流水線正式投入使用。
工廠開工那天,根據廣東本土祭天神的習慣,柳絮讓李明買了很多水果和熟食作爲貢品,他們擺在工廠大門處,舉行了一場頗爲隆重的祭天神儀式。
在一串長長的鞭炮聲中,李明和柳絮帶著辦公室成員及全體車間工人,排成兩隊朝天三鞠躬,然後依次上香,祈求工廠開業順順利利,生意紅紅火火,全廠工人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雖然這些願望看起來有點理想化,不過柳絮相信,只要心存善念,上天也許真的會讓他們得如所願。
晚上,柳絮和李明在酒店宴請全廠員工,以及那些長期保持合作的供應商,不家一些在東莞的親戚老鄉和一些知己故交,他們得知柳絮工廠開業,都欣然前來捧場。
在此需要特別聲明,柳絮當初隻身從武漢到東莞打拼,十幾年來從一無所有的流水線工人到有房有車,自己開工廠的境地,這些年來,她的成功離不開幾位好心人的熱心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