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放說,其實,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可不僅僅是有一位女人,關鍵是這個人付出了超乎想像的拼搏和努力。(_)
小米也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隨隨便便地成功。
王大哥就說,就是。我們趙老師,1958年生于鐵嶺開原縣蓮花鄉石嘴村,他可是莊稼院長大的民間演藝奇才。
趙老師幼年母親去世,6歲時,父親又去了北大荒。
他6歲時就開始跟盲二叔趙德明學藝。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轉小帽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苦難的童年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為其日后的小品、演藝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盲二叔就是他的藝術啟蒙老師,本山就是演《大觀燈》的盲人首先紅遍東北的。
他在17歲時入公社文藝宣傳隊,又入威遠鄉業余劇團,后借調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
1982年,遼寧省舉辦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趙本山在李忠堂與崔凱合作的拉場戲《摔三弦》劇中扮演肓人張志,一舉成名。“摔”劇獲演出一等獎。當年,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擔任主演并任業務團長。1986年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那時,趙本山與潘長江在沈陽一起演出的二人轉《大觀燈》200余場,場場爆滿,轟動東三省。
也可能是太轟動了,惹了別的劇團,就有好幾百盲人堵在劇場門口砸場子,說要把趙本山眼珠子挖出來。
中國觀眾今天能享受到趙本山小品藝術,據說應該感謝發現他的伯樂的姜昆。1987年,當時姜昆帶領中央說唱團到鐵嶺演出,當地人說還沒鐵嶺劇團演得好,姜昆就把劇團找來,姜昆和說唱團的人員坐在體育館的觀眾席,看劇團給他們演出。剛開始20多位北京藝術家坐在座位上,后來全笑得趴在地上。姜昆向趙本山要了一盤帶子,說要帶回中央電視臺推薦上春節晚會。當時本山沒當回事,忙著和姜昆、郭荃葆等人合影,激動得連耳朵都在顫抖。之后沒想到姜昆真的極力向中央電視臺導演推薦趙本山,當時姜昆說,遼寧有一名演員非常不錯,他表演節目,現場觀眾有的笑昏過去、有的笑岔了氣,還有的笑得犯了心臟病,他的舞臺即興和現場調動觀眾情緒都相當出色,相當有魅力,這個人叫趙本山。
后來,春節晚會真的來找了趙本山。當時中央電視臺文藝部鄒友開主任等一行三人在鐵嶺的招待所見了本山之后要他在房間里演一個節目,本山便說給他們三張票到體育館看,那里效果好,當然三人拿了票也沒看演出,扭頭就回北京了。后來經人點撥,本山才知道把人得罪了。不過,鄒友開還是把趙本山召到了北京,但每年都被打道回府。有一年劇團領導讓他帶著十瓶茅臺酒送禮,可當時的趙本山確不知道往哪兒送,害怕被拒絕,就在梅地亞賓館一天喝掉一瓶,正好到了第十天他被通知回家。回來后本山對團長說,十瓶酒全送出去了,人家還是不喜歡我們的節目。
其中更大的笑話是,1988年春節聯歡晚會已經定下叫他參加哈爾濱分會場的演出,而且節目提前錄了像,全鐵嶺的人都知道趙本山上了春節晚會,但后來節目卻沒播,本山卻一直等到電視里打出“再見”。一年后的國慶晚會,趙本山才第一次在央視亮相,緊接著就是1990年春節晚會的《相親》。連續三年都是節目一等獎,1994年因為家里有事,很晚才到春節晚會劇組報到,導演組嫌他“架子大”,就堅決沒讓上,這是他惟一被封殺的一次。四上央視遭拒絕的這段經歷也讓趙本山很受教育。
從1990年走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為標志,二十年來,趙本山受到了億萬觀眾的深深喜愛。趙本山的演藝事業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他還大力提攜新人、熱衷慈善事業,不斷超越自我,書寫著人生傳奇。讓我們祝福趙本山,期待他給全國觀眾奉獻更多的感動和精彩!
聽到這里,眾人都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小趙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里翻了翻了說,我找到了一些說法。我給大家念念。
趙本山的喜劇藝術的成就和影響已是不爭之實,因此研究、探尋一下他創作道路上的成功因素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趙本山的成長至少得益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趙本山的喜劇表演藝術廣泛地借鑒、繼承了中國文化中的喜劇傳統,從喜劇意識到喜劇表現手法,他都虛心學習,潛心鉆研,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可貴的是,他不受成法之限,憑著自己的才氣、靈氣和膽氣,能發揮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近幾年來,我國戲劇小品空前繁榮,喜劇小品尤受觀眾青睞。有的論者感到奇怪:為什么戲劇學院和話劇團作為教學工具和考核方法的小品竟然迅速走俏,而且風靡全國?其實,這只是看到了小品來源的一個側面,即從西洋話劇引進的這個渠道;而沒有看到,小品在中國戲劇、曲藝史上是源遠流長、最富傳統性的一個藝術品類。更遠的先秦古優不去說它,唐代的“參軍戲”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戲劇小品,而且還是喜劇小品。“參軍戲”雖說逐漸成熟于唐代,實始于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因一個擔任參軍的官吏貪污,而即興組織人演出了一個“活報劇”,此即為“參軍戲”之濫觴。說來有趣的是,“參軍戲”從它問世的一刻起,就是在諷刺、批判當時官吏中的**現象。可見喜劇小品的“載道功能”和“批判功能”也是有其古老傳統的。“參軍戲”已有角色之分。被戲弄的角色名為“參軍”,戲弄人的角色名為“蒼鶻”。一主一從、一莊一諧、一智一愚、一科一諢,合作默契。宋代的“雜劇”,是一種滑稽戲,可以視為唐代“參軍戲”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宋雜劇”作為戲劇還不夠成熟,但作為小品則綽綽有余。它把歌舞、說唱、雜耍等伎藝以喜劇的風格串聯在一起,并逐漸形成了穩固的結構:艷段、正雜劇、散段。“宋雜劇”的體式為三段結構形式和表演手段竟然與東北的地方小戲二人轉大體上一樣。這不能不看到傳統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在歷史發展中所表現出的頑強的生命力。元、明以降,以“參軍戲”、“宋雜劇”的形式為特點的戲劇小品,在地方戲曲和一些民間小戲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繼承和發展。川劇中的喜劇因素就尤為明顯。在民間小戲中,許多劇目更接近于小品。抗戰時期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和解放區大生產運動時的《兄妹開荒》也都可以說是小品。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演員和觀眾對不同形式的小品并不是陌生的。趙本山稔熟于東北地方戲二人轉的表演,這就為他日后的喜劇小品的創作和表演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事實上,從二人轉到小品之間距離并不遙遠,有些二人轉的段子,只要稍微變動一下表演的程式,把一部分唱變成戲劇化的動作和臺詞,就是很好的小品。當然,對于趙本山來說,學習是多渠道、多方面的,二人轉的喜劇意識和喜劇表演技巧只是他借鑒、學習的一個方面,在他的喜劇小品中體現得比較突出一些而已。
第二,趙本山的成功源于他把根系深深地扎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喜劇理論界和一些觀眾已經注意到,喜劇與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黑土地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幾年受歡迎、影響大的喜劇小品和喜劇演員多出在遼寧一帶。趙本山、潘長江、鞏漢林等人的形象人們都十分熟悉。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田連元、袁闊成、劉蘭芳等人也都活躍于遼寧。人們還記得,“四人幫”剛剛被粉碎時,一股“相聲熱”吹遍全國,其中幾個精彩段子如《特殊生活》、《好夢不長》、《假大空》等在全國聽眾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相聲也都出于沈陽。黑土地的地域文化與喜劇之間的聯系已不能視為偶然的現象。事實上人們只知道東北人的豪爽、剛健,而東北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則還遠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更談不上研究。東北地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比較荒涼的,山東、河南、河北一帶農民在大饑饉面前走投無路,離鄉背井闖關東。在謀生中培養出的冒險和開拓精神,使東北人的精神風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闖關東的奮斗者大多是成功的,在黑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和權利。這種勝利者的自信、自尊的心態,是幽默感最好的基礎和條件。東北的二人轉、評劇、吉劇、評書等藝術品類中,處處都浸潤著喜劇的營養,閃爍著幽默的光彩。趙本山正是在這片黑土地中扎下了根,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東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處事方法,交際習俗,語言特色,以及達觀的樂天知命的人生觀,都對趙本山的幽默感起著催化作用。趙本山的成長顯然受到了這片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關東漢子們的影響。
第三,趙本山在苦難生活的磨煉中深刻地認識了人生,這是他的喜劇風格穩健扎實、寬厚達觀的重要思想根基。回顧一下古今中外造詣較深、成就較大的喜劇藝術家,可以發現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他們或是歷經過磨難,飽嘗了人間的苦辣酸甜,或是對普通勞動人民生活有過深切的了解與體驗,因而,他們懂得愛和恨,熱愛生活,熱愛普通人;憎恨丑惡勢力,憎恨丑惡現象。趙本山也是由于對普通人民的生活有深切的體驗,才能在藝術創作上煥發光彩。他還有一個好的條件,家族中長輩里有對民間藝術有一定造詣的人對自己的啟蒙和點撥。這是生活對趙本山的偏愛,也是我們在研究一個喜劇藝術家成長時不能不考慮進去的有利條件。
第四,以趙本山為前臺,以崔凱、張超、張惠中等人為幕后編劇、導演的喜劇小品創作群體的長時間地密切合作,也是趙本山喜劇小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趙本山的這幾位穩定的合作者既下過鄉,也受過文藝專業的高等教育,這使他們的劇本能保證有一定的質量。加之他們對趙本山了解深,在劇本創作上能為趙本山發揮本身的優勢創造條件。趙本山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悟性好,生活底子厚實,能從容、自然地把劇本轉換成舞臺藝術。這個創作群體的成功合作,給藝術創作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吳天放說,本山大叔的成功之路,再一次詮釋了黃土生成金的道理。
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