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人見一向以豪爽自居的杜天虎如此懼怕河豚,不覺都笑了起來。
黃副書記又指著另外一種魚說,這一種叫鰣魚,鰣魚這種魚只在初夏才出現,其他時間不出現,所以稱為“鰣魚”。近年來,長江水生物種頻頻告急,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后,長江鰣魚也發生了危機。1988年鰣魚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第一級的保護物種。因此,我們現在吃到的鰣魚基本上都是人工養殖的了。
黑鐵膽說,正因為咱們中國人好嘗鮮,這才讓很多魚類都瀕臨滅絕。
黃副書記笑笑說,沒辦法,中國的食文化源遠流長。就拿這鰣魚來說吧,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并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鰣魚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美味珍饈,東漢名士嚴光(子陵)以難舍鰣魚美味為由拒絕了光武帝劉秀入仕之召,更使鰣魚名滿天下,嚴子陵釣魚臺至今仍是富春江上的第一名勝。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對鰣魚贊賞有加,稱其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并做詩贊曰:“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從明代萬歷年間起,鰣魚成為貢品,進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肴,當時首批捕撈的鰣魚一上岸,即日便用快馬日夜兼程,遞送京城。
黑鐵膽說,小小的鰣魚竟然如此神奇,那得好好嘗嘗。
小蘇接著說,廣東有句話叫“春鳊,秋鯉,夏三黎”。三黎即鰣魚。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么得人喜歡的原因。
黃副書記說,張愛玲女士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只是鰣魚刺多,大家在品嘗的時候要小心。另外,大家請看,由于鰣魚鱗下富含脂肪,故烹調加工時不去鱗,帶鱗清蒸,保持真味,以增加魚體的清香。
大家一看,就是,這種魚是帶鱗清蒸的,都覺得很好奇。
花莎莎嘗了一塊鰣魚肉,感覺鮮香無比。
黃副書記又指
了指另外一種說,這種魚,體型狹長而薄,頗似尖刀而得名刀魚。因長江刀魚每年春天從大海游入長江產卵前,需要囤積大量脂肪待途中消耗,這就使得長江刀魚肉質細嫩,腴而不膩,味道鮮美。
不過,這種刀魚也是越來越少了。前年,也就是2002年,長江刀魚1斤克的收購價是200多元,今年已經漲到差不差多1000元了。再有個三兩年,怕要翻到5000元了。
黑鐵膽說,這么貴?那老百姓還能吃得起嗎?
小蘇搖了搖頭說,沒辦法,市場經濟,刀魚太少了。
黑鐵膽嘗了一口,覺得真的是極為鮮美。他回頭對白沙鎮的書記王帥民說,王書記啊,咱們那里有一個123平方公里的白龍湖,好好研究一下,咱們也養一些高品質的魚。
王帥民說,黑縣長,我們已經開始搞網箱養魚了。
王帥民又瞅了瞅王愛民說,黑縣長,我們那里的漁業先鋒王愛民,這一次也來了。
黑鐵膽說,好。愛民,愛民呢。
王愛民連忙跑到黑鐵膽的跟前,擦了擦滿嘴的油說,黑縣長,我在這兒呢。
黑鐵膽笑道,愛民兄,你也別光搶著吃啊,看看這里的三鮮一毒,咱們白龍湖能不能引。
王愛民眨了眨眼睛說,黑縣長,我一邊吃一邊也在思考著哩。這里的魚是不錯,但長江的水質遠不如咱們白龍湖。在咱們那里引進更好的品種,養殖出來的,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鮮。
黑鐵膽說,好好,是得多下下功夫。
白沙鎮鎮長李士珍說,黑縣長,這里的三鮮一毒,都是從大海上回游到長江的,咱們那里還真沒法弄。
張炎元說,黑縣長是給咱們提個思路,可沒讓咱們去養河豚啊!
黃副書記接著說,這一種是鮰魚,頭呈錐形,嘴有兩長須、粗長、嘴小、腹部膨隆、無鱗、刺少,肉質細嫩,含有多種維生素。這種魚的魚皮有彈性且多膠質,紅燒時,其色澤紅潤油光,魚塊裹著一層薄而勻的鹵汁,湯汁不用勾芡,魚本身膠質已有黏性,我們這里把它叫作“自來芡”。
王愛民說,這不和我們那里的“胡子鯰”差不多嘛!
黑鐵膽端起于杯酒和小蘇還有黃副書記碰了一下說,非常感謝領導們對我們的款待,也非常感謝領導們給我們做的介紹,還有讓我們實地看到的企業。這一切讓我們很感動,也深受啟發。下面,請讓我代表考察團全體成員,借花獻佛,給兩位領導敬個酒!
黑鐵膽一邊說,一邊把一個高腳杯中的白酒一飲而盡。
小蘇和黃副書記連說客氣,
客氣,這都是我們應當做的。其實,我們做的還很不到家。
嘴上說著客氣,但他們兩個人也只是端著酒杯輕輕地抿了一小口。
吃罷飯,王愛民對杜天虎說,這里的人喝酒可沒有咱們實在,更沒有咱們豪爽。真想不通,就這些人怎么能干出大事呢?
杜天虎說,人家的英勇可不表現在拼酒上。
大家分頭活動時,江一英悄悄對黑鐵膽說,出去走走,去看看劉天華故居。
黑鐵膽說,好啊,去看看,以前我就常聽你說,劉天華可是二胡王國里的國王。
江一英說,就是,走,咱們去參一參國王。
兩個人在大街上問了不少當地人,他們都知道劉天華是江陰人。可劉天華的故居在哪里,卻說不太清楚。再加上江陰這個地方的方言又很難懂,黑鐵膽和江一英只得拿腔拿調地說起普通話,費了不少周折。
江一英說,鐵膽啊,看來問一般市民不行,咱得到文化部門去打聽。
黑鐵膽說,對,這個主意好。
兩個人便問到了江陰市文化局的地址,還幸運地在這里碰到了一個K省的老鄉小劉。
聽江一英是二胡愛好者,今天是特意去劉天華故居的,加上黑鐵膽他們又是從遙遠的K省來的,小劉甚是熱情。和小劉在一起,黑鐵膽和江一英都說是老師。
小劉說,劉天華故居那個地方很偏僻,一般人還真說不清。在我們江陰,不光是劉天華出名,其實他們劉氏三兄弟都是大名鼎鼎。
接下來,小劉便把劉氏三兄弟的情況做了簡要介紹。
原來,劉天華故居稱作是江陰“三劉故居”才更合適。這處故居,是“五四”時期著名文學家劉半農、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民族音樂教育家劉北茂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地方。
聽到這里,黑鐵膽才弄清劉半農和劉天華原來是親弟兄。而那個劉北茂,他還是第一次聽說。不過,江一英對劉北茂還是了解的。
小劉說,走,我帶你們去看看劉氏兄弟的故居。
黑鐵膽說,小老鄉,你能帶我們去,那就太好了。不影響你的工作吧?
小劉說,宣傳劉氏兄弟,那也是我的工作。
轉了一圈,黑鐵膽才發現,這個地方其實離汽車站很近。
這里原是江陰城內的西橫街49號,是一條很狹小的弄堂。劉氏故居是典型的清代末年的民居建筑,粉墻黛瓦,一共三間三進。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約有150多年。紀念館分為六間展室,它們展示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