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回家過大年1 活色生活 書包網
家在西府寶雞,離開家鄉客居西安已經十餘年了。平時很少回家,但過年無論如何也要回家過大年,雖說西安這座古城現在也很時尚,向著國際化的大都市邁進,但我覺得除了人多和各種嘈雜外,沒有多少年味。
據《爾雅》記載,堯舜時期稱年日“載”;夏朝時稱“歲”;商朝改爲“祀”;周代稱之爲“年”。一般陝西把歡度春節稱之爲“年”,喜獲豐收的農人直接就稱之爲“過大年”。
“八百里秦川美麗富饒,三千名兒女齊吼秦腔”。就是八百里關中道上,有“東府”之稱的渭南與有“西府”之稱的寶雞在過年上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陝南、陝北更是大相徑庭了。
我生在寶雞,長在寶雞,自然就鍾情於回寶雞過年了。
寶雞原名陳倉,因陳倉山而得名。秦文公正式修“陳倉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陳倉區。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南雞峰山常有“寶雞啼鳴”於是改稱寶雞縣,一直沿用至今。劉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另一種說法,陳倉指蒼帝伏羲(雷神之子)。我去過天水市伏羲廟,儘管寶雞與天水同屬古時秦人活動之地,我覺得後種說法似乎有些牽強。現在的寶雞縣已改成“陳倉區”,渭濱區聯盟鎮又改稱“陳倉鎮”,讓人有點納悶,歷史特色和文化內涵應該挖掘,但對地名的隨意變動或者距離不遠的兩個地名近似,地名改動太隨意了。一個好端端的名字被一些人改得面目全非,文化的積澱和品牌的樹立都需重新開始。
寶雞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出生之地,周王朝發源地,青銅器之鄉。古三皇時期《竹書紀年》中就有關於陳倉的記載,“伏羲生成紀,徙之陳倉。”相傳炎帝生於寶雞蒙峪,其母姜氏抱其到九龍泉沐浴,後人修祠紀念。可惜現在常羊山的炎帝陵有點破落,而新修於渭濱公園之內的炎帝祠過於簡單現代了。
我家在寶雞北塬蟠龍山,距離山城不遠,是明末清初大官黨崇雅的故鄉,鄉人曾以此爲豪。俯視峽谷中的寶雞山城,歷歷在目。渭河從下而流,與“風翔原野”的風翔縣隔一川相望,千河之水流過。冬季過年回家,比較寒冷,如果下雪,可南望秦嶺,皚皚白雪彷彿在眼前;氣候清新,沁人心脾,難怪國學大師文懷沙多次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登秦嶺而小泰山”,秦嶺的秀麗景色和龍脊文化,如何不讓我傾倒?
我一般回家待三天,所以我就說說西府寶雞農村這三天的事兒。
臘月三十慶新年
在家過年如果已婚,最講究攜妻帶子了,有點榮歸鄉里的感覺。也昭示著不忘本色,記著鄉黨,體現孝悌。據說當年張靈甫回長安家裡,把車停在十里之外,徒步回家,看望鄉黨,自己也就釋然了。近年來,我因單位之事,陪人喝酒吃飯,體重超胖,有人說是長期吃麪的後果,可村裡的鄉里鄉黨一天三頓吃麪,瘦得跟幹猴似的,又是什麼原因?或許常年辛勞,也許水之故吧!
家在塬上自然缺水乾旱,靠天吃飯,更談不上種水稻吃大米了。水是生命之源,過去我們常年去山谷挑水,現在家家有自來水了。當我風塵僕僕趕回家時,家裡一切都準備停當了。
西安離寶雞不過二百公里,所以我必須在年三十十一點前回到家。因爲在十二點前,張貼對聯、門神、剪紙窗花,祭祀請神,點火供香等等要做完。現在一些人省事,用的是一些單位宣傳印製的對聯。我的家裡從不用這,過去請村上毛筆字寫得最好的長者寫,後來我湊合著就開始充當“耕讀之家”的子弟寫了。門神是爸早買好的鳳翔木雕年畫秦瓊、敬德。《隋唐演義》在當地流傳很廣,口碑相傳,老人都知道秦瓊救唐高祖李淵,尉遲恭(敬德)救唐太宗李世民的救駕故事,大概希冀這兩位英雄保老百姓的平安吧!“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有的村人爲了辟邪在家門的上方掛有桃木劍和照妖鏡,時下過去泥牆木樑的廈房已多變爲磚砌的樓房,移風易俗,掛的人少了。但無論如何對聯總是要貼的,除了家裡有死人不到一年需要守孝貼白底黑字的對聯外,全是紅底黑字、金字的對聯,有錢人對聯寫得很高很寬。無論貧富貴賤,都要貼對聯,而且對聯的內容一般都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等古時祝福吉祥的語句。我寫得最多的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長久不衰。除了門上的對聯外,還要在窗上、樹上、甕上、箱櫃上貼著諸如“出門見喜”、“根深葉茂”、“面白如雪”、“黃金萬兩”等等吉祥話語。
同時,竈神、土地神、倉神、山神、天神等神需要供蠟焚香祭祀,這叫做“請神”或者“接神”。在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九之間,“掃舍、打陽塵”,把自己的土牆用白石灰刷一下,包括雞禽牛羊的圈地都要打掃乾淨。有道是“諸神上天庭,紅塵宜乾淨,增福免災星。”也祈禱竈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特別是“清香供北斗,明燈照四方”的“天宮之神位”,一般用石頭碌碡供起來的神位四周要用山崖上柏樹枝幹圍起來,越乾的柏枝燃起來火越好;火一直要旺一夜,旺一夜要火一年。
這些長期流傳下來的傳統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一切弄好,中午十二點左右,自然是家家響鞭炮了。鞭炮在土炕上烤得很乾,聲音越大,時間越長越喜氣。
中午的飯依然是臊子乾麪。吃完飯又去祖墳祭奠,祖墳是請當地陰陽風水先生看的,很有講究。拿上千果、白酒、香燭等等供品,一個又一個跑土墳,口頭作揖,順便把墳邊的雜草鋤掉,孩子一般認祖墳和放炮放鞭炮寓意人丁興旺。
一年歲末的最後一個夜晚便是除夕之夜了。寶雞是女人做飯,女人心靈手巧,善良端莊,下畢油鍋,做拿手的好菜。一家齊聚長輩膝周,吃團圓飯,兄弟妯娌面再有隔閡,這一晚是團圓之夜,也一定要團聚的;無論遠在何方,家裡等待的就是這一晚。如果家裡缺人,最講究團圓的長輩吃飯是沒有味道的。這些深受周禮、儒家、關學薰染的西府漢子,總愛守著富庶之地,深戀老婆孩子熱炕頭,始終走不出潼關。吃飯喝酒完畢,長輩便給晚輩發“壓歲錢”,小孩子一年盼的就是這一晚了,發了錢都由父母保存,美其名日“攢學費讀書”。接著便是“守歲”,看大人們打牌挖坑,好在電視有“晚會”,可以欣賞。
傳說“守歲”從南北朝開始。宋時蘇東坡在鳳翔任職時寫道:
“兒主強不睡,相守夜喧譁。”我們姊妹幾個,也耍牌,這時大人是不管的,據說守到雞鳴天亮可以增歲平安。另一說,把“壓歲錢”也叫“護身錢”,傳說三十到初七,人的魂魄離身獨遊,遇鬼要錢便給其可保萬事大吉了。總之,在農人的眼力,一切的過年元素和符號都預示來年的平安、吉祥、幸福。
窗外夜漆黑一片,燭光閃閃,給孩子牀頭放上彩繪泥塑,大年三十拉開了黃土地過年的帷幕!新的一年便孕育而出了。
黃土地裡麥苗已經泛綠,可以聞到春的氣息了。
大年初一最熱鬧
初一是孩子們最嚮往的一天了。大人們辛苦一年給孩子穿戴上親手一針一線做的虎頭鞋虎頭帽、買的新裝,自己心裡比蜜還甜。小孩子們搖著椿樹喊:“椿樹椿樹你甭長,我長高了你再長”,此情此景,幸福早已溢滿心頭。
《說文》釋年:“谷熟也”。《谷粱傳》也說道:“五穀皆熟爲有年,五穀皆大熟爲大有年。”過去家貧,一件新衣裳就要靠全家人節衣縮食積攢一年的。記得上小學,學校要白布襯衣、白球鞋,我是借了別人家的襯衣,把自己的黑鞋用漂白粉染白的。就那樣心裡還很高興!現在,吃飯穿衣不成什麼問題了,平時村裡全是老小康生活,寂寞的村莊會因爲過年,熱鬧、沸騰起來,有了年輕、青春的影子!
早上供神完畢,吃完大年三十夜包的餃子,餃子餡裡有硬幣,誰吃到來年便有好運氣,肚子有些撐,就開始在村裡串門找兒時的夥伴閒聊了。
村頭的小廟早有人貼上對聯,香霧繚繞,人頭攢動。人們已經開始紛紛上“佈施”,多少不限。村裡的秦腔自樂班在廟門前要爲“神”拉開嗓子唱一天,聲情並茂,高亢激昂,秦聲遠揚,秦人豪放,直唱得面紅脖子粗,不到盡興不罷休!村上男女老少齊放鞭炮,叩頭祈福,只求來年有一個豐收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