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

〖解〗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爲我等聲聞,說四諦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

我等依涅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衆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解〗此的示無住真宗也。大衆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爲衆旁通,故舉昔果逆徵之曰。於意云何,謂於汝意下如何也?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爲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雲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雲不生。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住可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衆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諍三昧,又讚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讚,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復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

〖解〗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既果無所成,爭奈現見如來,從燃燈受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雲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

〖解〗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謂佛既無成,涅無住。

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明之。然而佛土者,淨土也。且此淨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爲莊嚴也。以衆生所見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淨土,但以清淨覺心,淨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淨。是以清淨心而爲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淨其心。心淨則土自淨。

故曰,但應如是生清淨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

〖解〗既雲清淨,如何生心?佛言:清淨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淨可住而生心也。所謂執謝情忘,淨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祖雲: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爲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

〖解〗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乃法身也。法身非相,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羣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法顯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羣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空生領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餘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

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鏡,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捨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衆生難度,則告以衆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佈施難周,則告以三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羣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復遺餘。所以聞者心安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讚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徵詰。乃悟身既非身,法亦無說。

〖解〗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於何處見法身耶?衆有此疑,故佛徵破。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剎剎皆法身也。故詰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樅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郁黃華,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爲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三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爲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謂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讚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此顯法空勝益也。世尊顯理已極,羣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佈施恆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爲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讚歎希有。此正前雲善護念善囑咐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已下陳情。)【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見也。若空生輩諸小乘人與諸衆生皆執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來二十餘年,所說諸法未曾離相,恐生驚疑,故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

以佛本願,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將引昔小乘發大乘心,特以此金剛心地爲本修因,故先用此心斷彼羣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爲菩薩發覺之初心,所謂護念付囑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聞,而今始聞之。從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聞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讚歎希有。前嘆希有,乃忽爾覷見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備聞其說。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盡羣疑,此真希有之心也。蓋從昔已來所未聞者,誠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陳已悟。又激發同輩意謂我聞而悟自謂希有矣,若再有一人聞而能信自心清淨如此者,則實相現前,諸妄消滅。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離相之法最難信解故也。且我輩親見如來。雖是難信,然聞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難。若佛滅後去聖時遙,後五百歲,五濁惡重,魔強法弱之時,能信此法者,甚爲難也。茍有能信者,則爲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故曰:能離一切相,即名爲佛。此真希有也。世尊聞說乃印許之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以此法大機小,聞者皆生驚疑怖畏故也。茍聞而不驚疑怖畏者,甚希有也。

以我所說,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解〗前言佈施,乃六塵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難捨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許住相,已說無相之福更大。

既而又說,不但七寶佈施,不比無相之福。即將恆沙身命佈施之福,亦難比之。以身命內施也。故空生遂疑謂外施可忘,身命難捨,如何能捨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說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體而不嗔恨,則我空矣。此是當機疑意如此。其經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薩我法二執。然我執即五蘊身心,且此五蘊身有假名,有實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體驗破五蘊實法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解〗此破五蘊實法,結答云何應住之問也。空生一聞身命佈施,不達五蘊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爲難。謂外施七寶,不住於相,猶可能也。若捨身命,則不能矣。不捨身命,則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難契真空,故世尊特說忍辱之行。當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若我四相未忘,則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達五蘊本性空故。所謂割水吹光,湛然不動者,以離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薩當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六塵生心,應當生無所住之心也。此結前文總會離相之旨,以答云何應住之問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則心境俱妄,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於色相而行佈施者此也。然菩薩既爲利益一切衆生,應當如是佈施,方爲妙行,不可執著別生臆見也。以如來說一切相,皆是真如。說一切衆生即是真如。所以前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結示雲諸相即是非相,衆生即非衆生。

〖解〗既雲不住於相,則一切皆空。空即能證之智亦空無體矣。無體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誡令但當諦信佛言,是如來自證境界,決不虛妄。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此結令諦信也。空生聞佛所說因果皆空,疑謂果空則不必用因。因空則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況不住生心,則無實果可證矣。世尊誡以但當諦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來所得之法非實非虛,不可以執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解〗不住相佈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此示無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屬於無明,爲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無所見。無住之心諸障盡撤,人我兩忘,如日升天,朗照萬象。故此無住之心,即真實般若,佛所證者,此心而已。

〖解〗且此無住之心,縱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將謂己智不能契合佛智。

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
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2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1)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