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伊始,大周王室衰微,中原的一百多個小國各自為政自給自足,日子過得不亦樂乎。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些溫飽思淫逸的小國的王室開始信服墓葬對于后世子孫甚至國家興衰的影響,開始盲目地將國興家旺的希望寄托于王公的墓葬,并不惜花重金聘請一些民間能人參與墓葬的設計與建造,不少民間術士因此大發橫財,其中不乏一些國庫殺手級的人物,有不少小國就是因為造大墓導致國庫空虛,被其他國家趁機鏟平的。
春秋早期的王墓,大都是箱墓,就是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像箱子一樣,整個墓室上方的封土重量全部由墓室中的木質柱子承受,在適當時間內,這種設計的確可以聚斂大量的陰氣,保證墓主尸身不腐,但時間長了卻很容易坍塌,一旦有地震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春秋后期,陳國人卞磯發明了一種斗墓,地上占地面積與箱墓差不多,但墓室四壁卻是傾斜向下的,整個墓室就像舀米用的斗一樣。比起箱墓而言,斗墓的承重設計由柱子變成了木質框架結構,在承重能力、抗腐蝕性與抗震性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質的提高,且工程量小造價低廉。除此之外,斗墓還有一個箱墓所不具備的特點,便是可以借助四壁傾斜的特殊結構讓死者怨氣得以快速發散。也不知道是卞磯真的水平超前,還是本著省時省力的初衷誤打誤撞,但不論如何,在那個尚無超度一說的年代,散怨這種優勢對于王室宗族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誘惑。此后,勞民傷財的箱墓被迅速淘汰,而物美價廉的斗墓則一直風靡到了后漢時期,甚至說中原地區的盜墓賊都將自己稱之為倒斗。
到了后世,隨著中原的統一,各朝各代綜合國力的提高與生產力、建筑技術的發展以及道術、陰宅風水理論的最終統一,斗墓的設計理念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道術圈子里,斗墓發散怨氣這種誤打誤撞的功能卻并未被遺忘,既然上大下小的結構能夠發散怨氣,那么上小下大的結構能不能封禁冤孽呢?相傳唐初,陜西安康曾有一處古墓遭盜,因墓址所在地為聚陰池,故冤魂肆虐無人能治,后來一個叫柴芳的道士在正午時分指點百姓將古墓改造成了一個反向的斗墓,并在墓底放置了大量屬陰的礞古粉,冤孽果然沒再出現過。此后又有不少人利用相同的方法治往冤孽,事實證明,反向的斗墓確實也具有相反的功能。時至明初,茅山派將此法正式編入最新版的《茅山術志》并起名喇叭甕,雖說此法得到了茅山派的首肯,但因其工程量很大,所以在具體法事中并沒有多少人真正采用。此刻這個地洞,在視覺上是具備喇叭甕的結構特征的,而且這種天然形成的倒喇叭洞穴在規模上要比人造的大出不少,封禁冤孽的效果勢必也與那些人工喇叭甕有著質的不同。
張文浩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感,他和雷明杰退到了胖子等人所在的位置,以免他們受到傷害。
那條“蛟褫”再一次復活了,張文浩怎么也不敢相信這一切。
這時候,雷明杰竟然把手中的大夏龍雀和純鉤劍都扔掉了,拿出了一把十分古舊的古劍。
“這是什么劍?!”張文浩有些懵,大夏龍雀和純鉤劍已經夠強了,雷明杰為什么還要拿出這么一把破舊的古劍來?
雷明杰沒有說話,反而指了指劍身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跡,哼了一聲。
張文浩看了看劍身上面的字,明白了過來……
上面刻著:
太祖洪武十一年夏,吾以大洪山逍遙洞仙露萃神劍獻圣上,圣悅,封孺人,賜金三百,銀兩千,賜名“斷念“,概佩于御史馮佑林,斬龔學由于兗州。
永樂二年秋,圣上遣御史袁占忠授吾鑄劍之職,須以太子承駕之用。夫自古造刃者,介以圣命為大耀,吾知此責之重,會當逍遙洞仙露萃劍以報圣恩。
然,逍遙洞仙露實乃天賜,集之月不不滿斛,萃一劍須仙露廿斛,吾當三年鑄一劍之念以報圣恩。永樂三年秋,吾感體痛,索太醫切之,醫曰:不復載矣。吾大慟,非悲死也,悲夫縱死而圣恩不達,欲尋馮佑林復圣實情以求圣寬,吾妻楊孟氏聞之曰:不如鑄幼刃于其中,后補其寸面圣何如?遂以仙露十五斛萃幼劍以為基,后以補之。見此文者,及會吾之緣,是以知己也!
大概意思是說: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夏天,我用大洪山逍遙洞內的露水淬了一把神劍獻給皇上,皇上很高興,封了我一個(七品)官位,并賜給我三百兩黃金和兩千兩白銀,并給這把劍賜名“斷念“,御史馮佑林拿著(斷念劍),在兗州斬了(貪官)龔學由。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秋天,皇上派御史袁占忠找到我,派給我鑄劍的差事,(這把劍)將用于太子登基。古往今來,鑄劍的匠人都視皇帝的委托為最高榮耀,我知道這件事責任重大,便準備再以逍遙洞的露水淬劍以報答皇上(的信任)。
可是,逍遙洞的露水是上天所賜,一個月都收集不滿一斛,而淬一把劍需要二十斛的水,所以我做好了耗費三年時間鑄劍的準備,以報答皇上的恩德。永樂三年秋天,我感到身體疼痛,找了一名太醫(為我)診脈,太醫說,活不過一年了。(聽到這個消息后)我大哭了一場,不是怕死,而是怕不能完成皇上的托付,想找到御史馮佑林,把實際情況告訴皇上,以求皇上的寬恕,我妻子楊孟氏(聽完我的想法)說,不如鑄造一把小尺寸的(劍)為基礎,等你死后(由我)為你將尺寸補齊,怎么樣?此后,我(趁還在世)以十五斛露水淬了一把(尺寸稍小的)劍。見到這篇(刻文)的人,一定是與我有緣的人,必定是我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