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后世很多人眼中,石敬瑭為了造反,不僅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同時還自稱“兒皇帝”,所以被當做大漢奸。
然而事實上,石敬瑭原本就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所以即便他的所作所為極大對于華夏的歷史發展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但他也稱不上“漢奸”。
不過,在楊渥所處的這個時代,卻有另一個人真的稱得上“漢奸”,這就是平州盧文進。
盧文進此人原本乃是劉守光的部將,后來投降晉國,被授予壽州刺史的頭銜,歸屬于晉王李存勖的弟弟李存矩麾下。
李存矩當世擔任的是新州團練使,統領山后八軍。
幾年前,當李存勖與梁軍大將劉鄩在莘縣會戰時,命李存矩率部前來增援;李存矩得到命令后當即下令召集軍隊。
不過李存矩這人性情殘暴,他為了集合更多的軍隊,下令強迫百姓為軍;又有不少將吏趁機撈取好處,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當時李存勖與劉鄩的大戰進展并不順利,大軍傷亡較為慘重,這就更加使得那些被強迫入軍中的百姓心懷怨恨,不愿南下參戰。
李存矩對這些情況視而不見,很快,軍中爆發叛亂,將其殺死;亂軍共推盧文進為主將。
盧文進心中雖然不愿,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帶領叛軍起兵作亂,先攻新州,后又攻打武州,但都沒能攻下來;無奈之下便只好投靠契丹人,被契丹人任命為平州守將。
若是僅僅投靠契丹,為契丹人效力的話,盧文進的所作所為固然可恨,但也算不得大惡;然而盧文進到了契丹之后,為了自保,他不僅教授契丹人兵法,更是教導契丹人攻城、守城之法。
要知道那時候契丹人在各種技術水平上都遠遠不如中原,而且契丹軍隊以騎兵為主,善于野戰而不善于攻城,對于守城更是沒什么經驗;但經過盧文進的教導之后,契丹人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大為提高,從此真正有了南下中原的實力。
后世契丹人能夠長期占據燕云十六州,與盧文進教導的這些本事大有關聯。
不僅如此,此人為了自保,更是時常勸說契丹人南下劫掠;可以說這幾年契丹軍隊南下劫掠的舉動,其背后基本上都有此人的身影。
而盧文進也因為他的“挾契丹而自重”的行為遭到天下人的唾棄。
不過對于某些有心勾結契丹人的野心家來說,盧文進卻成了他們溝通契丹的一座橋梁。
比如此時張文禮就派了使者通過盧文進去與契丹人拉關系,希望能夠得到契丹人的支援。
當他聽說盧文進有意相助的時候,他的臉色不由得露出喜色。
“若是盧文進愿意幫助咱們那就太好了,聽說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對此人言聽計從,有此人出面的話,想必契丹人應該會出手相助。”
張處瑾點了點頭,不過還是有些擔憂道:“父親,雖說契丹人有可能南下,不過晉王的軍隊也不是好惹的,這些年契丹人哪一次南下最后不都是兵敗而回嗎?”
“你說的為父當然也知道,不過你也不要小看契丹人的實力,前幾次契丹人南下,晉軍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不過自身的損失也不小;而契丹方面,他們的實力并未受到動搖。若是契丹人愿意再次南下,誰勝誰敗,還真不好說呢。”
“希望如父親所言吧。”張處瑾有些擔憂的道。
“好了,你與其想這些,還不如想想怎么讓那些王镕的舊部們乖乖歸順;若是不能讓這些老將們順服,只怕咱們內部還會出問題。”
“父親放心,這段時間孩兒一直在處理這些事情,如今軍中諸將基本上不是已經順從咱們,就是被咱們的人取代了;剩下的幾個依舊不服父親的老將,孩兒也想到了辦法對付他們,想來要不了多久就能取得成功。”張處瑾答道。
張文禮多年征戰在外,身上受了不少的傷;尤其是前兩年他的背上所受的箭傷,如今又有復發的跡象;每次發作的時候都疼痛難忍,更無法處理公務。
好在他的兒子張處瑾年輕有為,而且足智多謀,幫他處置公務沒有出過什么差錯。
所以如今張文禮基本上都在休養,除了一些重大事情需要親自決斷外,其余大小事情都是讓張處瑾在處理。
聽了兒子的話,張文禮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這些事情你看著辦就好,不要出什么差錯就行。”
張處瑾連忙點頭應是,接著又問道:“父親,其他將領都好說,不過有一位將領要處置可能會有些麻煩。”
“嗯?你說的是誰?”
“符習。”
“符習?嗯,是有些麻煩。”張文禮聽了頓時皺眉。
符習同樣是王镕的舊部,當初在趙國的官位以及威望都不比張文禮低;不過他最讓張文禮感到麻煩的地方卻不是這些,而是因為,當變亂發生的時候,符習正統領著兩萬趙軍在黃河防線聽從晉王李存勖的指揮。
如今張文禮造反,他雖然能夠使用手段逐步控制成德軍的各個將領,但對于在晉王麾下聽命的符習卻是無可奈何。
不僅如此,符習統兵在外,這會對趙國造成重大影響;將來李存勖若想攻打鎮州,只要讓符習打著為王镕報仇的旗號起兵,必然能讓許多王镕的舊部踴躍響應。
想到這,張文禮更加感到頭痛了。
……
當張文禮為了符習等人而感到頭痛時,洛陽城中,朱友貞等人正在為是否要出兵支援張文禮而爭吵商議著。
雖說張文禮派來梁國的使者有一部分被晉軍攔截下來,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使者成功渡過黃河抵達開封,并一路來到洛陽,給梁國君臣帶來了求援的消息。
對于梁國來說,這些年的接連大戰幾乎已經將梁國的根底給掏光了,雖然表面上梁國依舊有著近二十萬大軍,而且地盤也極為遼闊,統治者中原最為繁盛的地區,甚至許多邊遠的藩鎮,比如涼州、靈州等地的藩鎮,依舊奉梁國為正統。
但這一切都只是表面上而已,實際上的梁國早已經到了風雨飄搖之世,那些繁華和安定都只是勉強在維持罷了。
亂世之中,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軍隊。
而如今的梁國在軍力上,主力一分為三,第一部分自然是黃河沿線的大軍,由老將賀瑰在統領。
這部分的軍力乃是梁國的主力,也是梁國用來擋住晉軍的依靠。
第二部分則是駐守在宋州、亳州等地的軍隊,主要任務是南方防備吳國。
不過很明顯,這支軍隊僅僅是做個樣子罷了,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保證當吳國北伐時,宋州、亳州這兩處重要地區不至于迅速失陷敵手。
至于南方其他廣闊地區,如今基本上沒什么兵力,若是吳軍北伐,那些地區鐵定會在短時間內淪陷。
而梁軍的第三個部分則是駐守河中、關中、洛陽附近的軍隊,這既是梁國的總預備軍,同時也是梁國的禁衛軍。
三支主力大軍,總兵力多達十余萬;若是再加上各地的州兵,更是多達二十多萬。
這么多的兵力看上去很多,然而其士兵卻是以老弱為主,軍械鎧甲等也稍顯破舊,許多基層軍官更是臨時提拔,士氣低落,與當年那支橫掃天下的精銳相比實在差的太遠,要想守住如今梁國的廣闊地盤更是千難萬難。
軍隊實力的衰落,使得如今的梁國看上去依舊強盛,但有識之士卻早就看出了梁國存在的一個重大危機,那就是吳國北伐的問題。
若是南方沒有吳國這個大國在虎視眈眈,那么梁國只需要集中兵力對付晉國。
雖說光靠梁國的實力,想要打垮晉國這很難;不過若僅僅守住目前的防線,不讓晉軍打過黃河的話,朱友貞等人還是有一定信心的。
然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南方繼續保持穩定。
但吳國有可能永遠與梁國保持和平,一直都不出兵北伐嗎?
當然不可能。
敬翔等有識之士很早之前就已經意識到,吳國之所以在統一南方之后不立即出兵北伐,主要目的就是想讓梁國和晉國拼個兩敗俱傷,然后吳國積蓄力量,坐收漁利。
這一點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不過這是一個陽謀,即便知道吳王楊渥的打算也沒用。
對梁國來說,只要吳國還沒有出兵北伐,那么守住中原之地就還有希望,朱友貞就不可能輕易放棄中原,所以他不得不戰。
而對晉國來說,他們目前唯一的擴張出路就是南下爭奪中原,除非李存勖放棄統一天下的想法,否則他就不得不南下與梁國苦戰,
所以即便知道楊渥的目的,但梁國和晉國依舊不得不投入到這場大戰中來,在一次次的血火之中不斷消耗著自身實力。
而如今,當張文禮派來使者向梁國求助時,毫不猶豫的,整個梁國上下眾臣,包括敬翔等人在內,都一致反對出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