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煉三年 五月二十八日正午 長安城北大營
砰!砰!砰!禮炮響了三下,寧州長安城的天空紅出一片豪邁。
楊士奇深吸一口氣,從城北大營門口走出來,鋪天蓋地的視線全都聚集在他身上。
踩著一直延伸到東河口的紅地毯,紅地毯旁,無數士兵規規矩矩的站在兩旁,他們無一不是大唐的精銳。
“旌旗高展,迎風怒放。萬里榮光!”
“刀兵林立,熱血男兒。為國開疆!”
有人在唱抬頭詞,這是“凱歌還”里的詞句,放到現在,倒是合情合景。
楊士奇抬起頭,無數煙花彩帶在天空絢麗的綻放著,像是無數飛在天空的花朵。
他整了整盔甲,右手握著腰間的刀柄,抬頭挺胸,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他感到空氣中的血腥味莫名的濃了。
“大帥威武!”
“大帥威武!”
“大帥威武!”
他們喊著,帶著一往無前的興奮,槍矛長戟如同爆豆一般狠狠的撞擊著地面,形成一股比鼓聲更振奮人心的進行曲!
這由三萬人整齊劃一的呼喊的四個字盤旋在長安上空,仿佛一道沖破天際的氣流,這聲音整個長安城都為之歡欣鼓舞!這聲音也必然讓涼國肝膽俱裂!
楊士奇踏上毅煉大帝特意給他建造的玉白高臺,他的心里一陣顫抖,雙腿也好像不受自己控制。年僅三十五歲就拜帥北伐,放眼整個中土神州,也沒有這么年輕的元帥。
一個穿著黃色便服的***在玉白臺上,仔細看去,他的袖口有一條小龍在隱隱的發光。那是袖口繡的五爪金龍,毅煉帝李厲向來不喜歡穿象征著正統的龍袍,就是在這樣重要的出征儀式上,他也穿著一身金黃便服。
李厲的腰間別著一把劍,唐國歷來尚武,文人墨客也喜歡在腰間挎著一把劍。與那些花架子不同,毅煉帝李厲對劍術的造詣已經登峰造極,放眼整個大唐,他的劍也是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僅僅上任三年,大開洋貿、發展農業、修典立法。
整個唐國在十五年前被奪取潭州之后的一蹶不振正是被這個人力挽狂瀾,在唐國賊寇四起,藩鎮割據岌岌可危之時,毅煉帝便以其無上之能力把唐國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時至今日,僅僅發展三年,唐國國內一片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軍隊軍備充足軍容整齊。
然而潭州,一直是唐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無時無刻,人們都在渴望收復國土,救出同胞于水火。
終于,這一天來臨了。
毅煉帝李厲于毅煉三年五月二十七日發布“北伐公案”,明確表達了潭州是唐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涼國拿下潭州讓無數唐國子民陷于水火。我李厲,絕不能坐視,特拜偏將軍楊士奇為帥,集寧州左路軍兩萬、寧州直屬軍三萬、青州水軍一萬兩千,共六萬兩千人為北伐軍。北上潭州,收復國土,驅逐涼賊!
楊士奇走到白玉臺上,這上面鋪著一層紅布,相比于剛才走過的地毯,實在是一點柔軟的感覺也沒有。李厲看著臺下無數士兵,高聲道:“楊士奇,寧州右路軍偏將軍,曾擔任校尉,百夫長。青州剿匪,與安德萬金科交戰,驅逐異族。其都有著不菲戰功,現如今拜其為北伐大元帥,統領你們收復潭州,你們可有異議?”
“愿為元帥赴死!”
“很好!”李厲大手一揮,一個穿著厚重盔甲的中年人從臺下走了上來。
“是他!” “寧州右路軍統制沐浦!”“他不是一直和楊士奇不和,怎么會在這兒?”
底下的士兵不發一語,遠處站在高處看這場點兵大典的普通可就驚訝了。楊士奇是右路軍偏將軍,一直與大將軍沐浦不對付,這時候圣上叫他來干什么?
沐浦已是六十高齡,但依然在大將軍的位置上兢兢業業,他也是李厲最看重的大將軍。風霜在他的臉上刻下了足夠多的痕跡,盡管如此,這個老將軍依然走路虎虎生風,他高聲笑道:“楊家小子,便宜你了,我要是再年輕十年,這個北伐大帥肯定不會落到你頭上。”
“沐將軍居功至偉,末將不敢相比。”楊士奇笑道:“沐將軍,這次北伐大計還要仰仗您與圣上的鼻息啊。”
沐浦從軍三十多年,完全是一步一步從小兵爬到大將軍大將軍的位置上的。這個位置是他從尸山血海里爬出來的坐上的,如果要說輩分資格,沒有人比他資歷更老,更一言九鼎。沐浦甘愿讓位,可能李厲也給他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不過這樣和他晚年越來越厭戰的情緒有關。
臉上雖然顯露不出什么,但他心里對自己不再掛帥也隱隱有些慶幸,十幾年前被廣德軍打的節節敗退。整個直屬軍被打的十去其九,到最后只有幾百病人騎著瘦馬,斜著軍帽敗退回到長安。他永遠也忘不了那次慘烈的子午嶺戰役,威邊軍與廣德軍乘其不備,威邊軍于正門猛沖潭州直屬軍,而廣德軍則穿過子午嶺包抄后路。
直屬軍沒能頂住如狼似虎的威邊軍,敗退過程中又被廣德軍來個十面埋伏,終于演變成了潰敗。沐浦摸了摸眼角的傷疤,如果那人的刀再長一寸,自己的眼睛就不保了吧。
“楊元帥,你現在是六萬兩千人的頭頭,老朽這一輩子也沒指揮過這么多人,你身負重任,可不要辜負了全國人民對你的期望啊。”
“沐將軍放心、皇上放心、北伐將士放心、請廣大人民群眾放心!我楊士奇,不復潭州不還唐!”他說完,無數士兵立刻跟著怒吼:
“不復潭州不還唐!”
“不復潭州不還唐!”
“寧州右路軍偏將楊士奇接旨!”一個太監高聲道。楊士奇立刻單膝跪地,雙手上托。
“涼國賊子,偷我潭州。人神共憤,天理不容!孤有感于先帝基業龐大,而至此一代已然百業凋零,內憂外患。然,幸與內有一眾能臣,外有一班大將。值此軍力蓬勃之際,李唐當縱橫宇內,收復潭州,次則北伐秦州。特拜楊士奇為北伐元帥,統六萬兩千北伐軍北上潭州,即日啟程,不得有誤!”
“臣,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