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誠爲加快行軍的速速,下令將較重的輜重全部丟棄,只留武器及乾糧,輕裝出發,比之前的速度增加了二成。
在行至叢林之前,曾志誠收到前方探子回報沒發現了蒙古軍隊的蹤跡。曾志誠從探子的口中得知蒙古殘軍總計人馬尚有兩萬餘人,曾在前方短暫停留。
曾志誠帶領的士兵聽到蒙古軍尚有兩萬餘人,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敵衆我寡,想要取勝,除非援兵趕到。
曾志誠心道:“蒙古軍驍勇善戰,忽必烈治軍嚴明,經歷大敗,身邊還能有如此多的士兵跟隨,果真了得。雖然敵衆我寡,勝率甚小,若然此刻懼敵返回,定然讓賈似道、陳宜中等人小視。”但又不想強迫衆將士跟著自己,便道:“衆位將士,方纔大家應該聽到了,蒙古殘軍現在尚有兩萬人馬,大大多於我軍。我知道此戰獲勝的機率甚小。因此在此宣佈,想要回去的士兵現在可以自己回去了,任何人不得阻攔。半刻鐘之後,我將帶領剩下的士兵繼續追敵。現在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了。”
衆人聽了曾志誠的話,議論紛紛,猶豫不決,趙勁華見狀,朗聲道:“衆位將士,聽我一句。此戰雖然兇多吉少,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要取得大業績,大成就,須得將生死置之度外,若是貪生怕死,一輩子只能是個庸庸碌碌的小人物。蒙古賊軍雖然人多,但曾將軍武藝超羣,謀術過人,我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定然能夠擒得忽必烈,爲我大宋立下不世奇功!加官進爵,光耀門楣!在此一舉!”說罷振臂高呼“生擒忽必烈”。
曾志誠見趙勁華講的慷慨激昂,引得衆將士歡呼雀躍,心道:“這小子嘴皮子功夫還不錯,我方纔還在擔心大部分士兵會離開隊伍,現在看來,情況大好!”
半刻鐘過後,曾志誠令趙勁華清點人數,見還有四千三百餘人,對著衆人道:“留下的衆位將士定然已經生死拋在一邊了,都是我大宋的好男兒!兵貴神速,現在蒙軍定然不會想到,會有人在追趕他們,行軍的速度不會很快,我們現在加快速度追上去,殺他們個措手不及!”言罷,領將士急速追趕蒙軍。
此時夜色已深,叢林之中高大的樹木將天空的月色及星光皆遮住,漆黑一片,曾志誠下令士兵砍了一些樹幹,點燃猛火油來照亮前進的道路。此時衆人都已餓極,但爲了能追上蒙軍,只得在行進的途中啃食乾糧。
大約又行進了一刻鐘,趙勁華忽然指著前方道:“曾將軍,前方有人!”曾志誠藉著火把望前方看去,果然看到一隊人馬,看裝束打扮的確是蒙古人,便帶領人馬殺了過去,殺了一陣,才發現這只是一小股走散的蒙古兵,大約有兩百名。見宋軍來勢洶洶殺過來,嚇得膽戰心驚,舉手投降。曾志誠不忍心殺他們,收繳了他們的武器,讓他們回家好生畜牧,不得再入伍投軍。
曾志誠帶領人馬繼續前行,在大約行了一個時辰之後終於發現了大量蒙古軍活動的蹤跡。曾志誠未免打草驚蛇,命令所有騎士下馬,並且熄滅火把,小心前行。
曾志誠望前方望去,見前方一大片草地上,燃著一團一團的篝火,知敵人就在前方了。當先抽劍殺進去,將四五個手握長槍的巡邏守衛刺倒在地。其身後的士兵,緊接著將其他守衛解決掉,之後向篝火之處殺過去。
忽必烈聽到動靜,覺得不對勁,連忙喚兀良合臺前去查看。兀良合臺帶領一隊人馬來至營寨前,正與曾志誠帶領的宋軍相遇。兩隊廝殺開來,腥腥的血氣瞬間充斥在整個叢林之中。
忽必烈聽到喊殺之聲,不知道多少宋軍來襲,一邊喚唆都曾派人馬前去支援兀良合臺,一邊帶著武藝高強的親兵策馬前行。
曾志誠、趙勁華兩人領著一直精兵,衝殺一陣,已成功避開兀良合臺及唆都的圍堵,殺進了中軍帳前。曾志誠望著中軍帳,心想忽必烈乃當世梟雄,智謀超羣,知道中軍帳定是虛設。於是便忽略過去。
趙勁華與曾志誠意見相合,知道忽必烈定然已經逃離營寨,跟在曾志誠身後尋路前行。但身後有幾個宋兵立功心切,殺進帳中,反跌進蒙軍提前設置好的陷阱之中。
驀地響起一陣馬嘶之音,趙勁華對馬頗有研究,聽此馬的叫聲高亢洪亮,知此馬乃是千里良駒,十有*乃是忽必烈所駕馭的汗血寶馬。對曾志誠使了個眼色,循聲追去。
兩人帶領屬下飛速急進之中,正前方迎來一隊蒙古弓箭手。弓箭手見是宋軍,立即放箭攻擊。曾志誠、趙勁華身手敏捷,躲過密如雨下的箭矢,衝進弓箭手之中。此刻兩人心中只有抓住前方逃命的忽必烈這一個想法,因此出手毫不留情,刺向的全部是蒙軍的心臟或者脖頸處,一招致命,威勢震退了其他弓箭手。
曾、趙兩人越過阻礙,直追前方的蒙古軍,眼看前方幾百名士兵鐵桶一般護衛著一個衣著黃袍的身高八尺的男子,猜測定然是忽必烈無疑了。於是領著士兵殺進去。
趙勁華爲曾志誠做掩護,吸引了覃澄的注意力。忽必烈身邊只剩下幾十名蒙古勇士了。曾志誠提劍殺進去,只見寒光上下閃動,隨即血花飛揚,哀聲連連。
忽必烈見曾志誠劍術卓絕,心知不妙,想通過逃離的方式存活已是很難,便朗聲向曾志誠道:“這位將軍,你劍法高明,膽識過人,定是非凡之輩。恕本王眼拙,不知道將軍是哪位名將的後人。”
曾志誠見忽必烈隨身處危難之中,卻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心下暗暗讚歎,一邊揮動著手中的劍,摒除身前的障礙,一邊道:“王爺,在下並非什麼名門之後,只不過是武林中的小角色,投身行伍沒多久,王爺不識得,再也正常不過。”